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碳排放
|共42篇|
Ryan Fung:香港步向文明的一步 —— 碳變
若要為特首林鄭和財爺陳茂波一手造成的結構性財赤「埋單」,碳稅可謂一張為政府開源的「好牌」,既配合「施政報告」提及的「2050 年的長遠減碳目標」,也能符合中國 2060 年碳中和目標,兼且可以共香港商界的產,絕對符合今天的國情。
Ryan Fung: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
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2020 年政經波譎雲詭,某國人因為亂食野味、殘害大自然而引起全球連鎖反噬,一系列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暴跌後的反思,引起整個地球思考永續之方,也令資本市場意識到全球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華文華武:以 ESG 之名變相制裁 中澳打 Coal War
後疫症年代,中國在國際貿易戰場上四面樹敵,八面威風,外交關係變得緊張的澳洲就成為「被亮劍」的對象,慢慢由 Cold War(冷戰)變成 Coal War(煤戰),以 ESG 之名進行國際搏弈。
華文華武:Tesla 的環保,只是假象?
雖然 Tesla 食正 ESG 大趨勢,前景大好,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但研究報告曾指出,這間公司並非如想像中環保,電動車充電時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以整個生命週期計算,碳足跡隨時比傳統汽油車更多。
【雙十一】綠色氫:零碳天空的關鍵?
近期,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均就實現碳中和訂下長期目標。要減少碳排放,其中重要一環是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氫氣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更為太陽等星體提供能量。以水為原料,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氫原子從中電解分離出來的「綠色氫」,會否成為新一代綠色能源?
華文華武:拜登玩能源
根據拜登的選舉網頁,他作出一系列圍繞氣候和能源的承諾,更嚴格地執行環保立法,讓全球再次關注未來的能源革命,間接逼使企業遵從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守則。
氣候科學家反而搭更多飛機?
武漢肺炎重創全球航空業,商務旅行及觀光旅行近乎停頓。在此之前,航空業增長快速,由於比其他運輸方式的碳排放更高,許多氣候學家就關注如何從航空業界著手減排。但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相比,氣候研究人員反而更多出行和乘坐更多飛機。
氫動力要來真的嗎
在過去半世紀,至少有兩段時期,氫被熱切期盼成為石油的替代品。第一次是在 19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後;以及在 1990 年代,當氣候變化開始引起政治關注,人們渴望用氫代替化石燃料,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實現。據「經濟學人」分析,在多次期望落空之後,這次氫能源或終於能修成正果,填補潔淨能源的空間。
人體熱力成為供暖新能源?
人體熱力可以在寒冬中為他人供暖?據 BBC 專文報道,一些人流較多的地點,正收集人體體溫作為乾淨能源,為建築物內部供暖,期望逐步減少燃燒化石燃料。
大規模植樹,真的利多於弊?
面對氣候變化,人類既要改變陋習,減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多種植樹木,以補充以往砍伐樹林後的流失,以及增加碳儲存量。然而,新研究顯示,「植樹運動」這種理想做法,效果可能不如想像般美好,BBC 新聞引述研究指出,大規模植樹反而不利於環境。
早一點收工,放地球一馬?
去年,德國解放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人 Philipp Frey 主導一項破天荒研究,建議歐洲人將工作時間劇減至每星期 9 小時,以預防氣候系統崩潰。「碳排放量與工時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係。我們大部分人在週末的碳排放量較工作日少。」既然我們的工作模式,影響我們如何消費,那在武漢肺炎重創後,我們又應否少做一些來保護地球?
武肺危機,將重擊對抗氣候變化工作?
今次武漢肺炎危機,嚴重打擊各國的經濟和文娛活動,企業停業、各大體育聯賽停辦、電影上畫延期,連談情說愛都很難。唯一好消息是,武肺危機一度令中國工廠停工,專家預計今年溫室氣體排放會減少,「紐約時報」專題報道也認為,減少社交接觸,變相可以對抗氣候變化。可是,麻省理工學院旗下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卻認為,武肺危機只會重擊多年來的反氣候變化運動。
冬甩經濟模式首個試點 —— 阿姆斯特丹
病毒大流行期間,全球出現糧食危機、經濟遭受重創、失業率高企,現階段更似未「見底」。各地首腦除了希望疫情盡快完結,亦寄望地方經濟能恢復健康發展。近日阿姆斯特丹就正式宣佈採用「冬甩經濟模式」應對當前困局,城市未來將嘗試不單純以經濟增長作為「成功」的單一指標,同時亦顧及環境及人們的需要,以求城市可永續發展。
在家工作不利環境?
這陣子為避開病毒,不少打工仔暫時不通勤上班,改為在家工作。在疫症的推波助瀾下,令人再次思考遙距工作是否可成為未來主流工作模式,而減少辦公室恒常「燈油火蠟」、冷氣長開的能源消耗,不用乘車駕車上下班,似乎也對環境較友善,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卻指出,在家工作的碳排放量,不知不覺間會比在辦公室更高。
綠色和平:澳洲山火的天災與人禍
全球關注的澳洲山火,焚燒逾 220 多天後,澳洲消防部終於宣佈災情受到基本控制,惟接踵而來的,是持續暴雨,引發另一個生態危機。這場山火,導致至少 33 人死亡,多於 1,800 萬公頃土地被毀,相當於超過 168 個香港,超過 5 個台灣的面積,是澳洲史上其中一場最嚴重的火災,但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Mo 爸:駕車入倫敦,記得要收費
中環擠塞收費由 97 前研究至今仍未定案,中環繼續每天堵滿車輛、遮打街下的空氣監測站年年錄得破頂污染指數;位於世界另一邊的倫敦,除了市中心擠塞收費及低排放收費外,今年 4 月再新增一項超低排放收費,務求進一步推向 2050 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福島遺禍】關閉核電廠,卻危害更多性命?
8 年前,日本東北一場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廠。此後全國反核情緒高漲,連場示威對政府造成壓力。為免國民再受同類事故威脅,當局採用了謹慎原則,在 2012 年關閉全國 54 座核電廠,中止近 50 吉瓦的電力生產。但最近一篇學術論文中,3 名經濟學家卻質疑當年日本政府的決定,反比核災導致更多人喪命。
恥於飛行:火車遊的復興
只靠自願行動,效果始終有限,長遠來說,需要以加稅和管制條例,譬如燃油稅和飛行常客徵費來限制飛行。瑞典政府目前已經對飛行實施「生態稅」,所得用以投資夜車服務。
保護環境,由「合成生物學」發展起?
要光復日益敗壞的自然環境,使地球成為真正宜居的家,科學家兄弟爬山固然是重要,假如能促進跨領域合作,結合生物學、工程學和環境學知識,或能挽狂瀾於既倒。「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的跨學科領域,在生物學中應用工程原理,透過規模設計、編寫或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組和細胞中的酶等,以執行新功能。環境作家 Renee Cho 在哥倫比亞大學環境新聞網站「地球狀況」,列舉了一些合成生物學為最棘手的環境問題,所提供的潛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