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各國的共識是最遲要在 2025 年之前做到全球碳達峰,並於 2050 年初碳排放達到淨零。不過,IPCC 的報告首次提出中期目標:在 2035 年,碳排放量需要比 2019 年的水平至少减少 60 %。
碳排放
|共113篇|
簡單控制碳排放:埋葬枯木
要為零碳排放盡一分力,未必需要昂貴、先進的技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早前就介紹一種控制碳排放的簡單方法 —— 為枯木下葬。
Ryan Fung:碳證標準 Verra 被指是騙局?
電影「龍咁威」有一幕提及「瑞士山區肺」騙案,現實中由保護森林撮取的減排核證量也被受質疑,英國衛報近日發佈調查報道指,近 9 成熱帶雨林的碳抵銷也毫無價值,形容針對碳證標準 Verra 的結果揭示,大部分只是在「兜售空氣」,並形容有關碳權為 Phantom(泡影),對全球暖化的問題不減反增。
Ryan Fung:2022 年是時候放棄 1.5 度目標?
苦苦堅持,經已沒意思?2022 年對於支持 ESG、可持續發展的一方可算是十分氣餒。在戰爭爆發、通脹失控、能源危機的夾擊下,氣候問題基本上就是「開倒車」,全人類似乎大概也需要不爭氣地默默放棄 1.5 度目標,向氣候災難走近一步。
FTX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
聖誕樹被忽略的環保作用
英國每年售出超過 800 萬棵聖誕樹,美國估計有 2,500 萬至 3,000 萬棵。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選擇以活聖誕樹作裝飾的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一代高 82%。其實聖誕樹對環境的利弊,不單關乎它和人造樹在碳足跡上的比較;其種植涉及土地運用,對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更遠超乎想像。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上)
一邊是為達到減碳目標的碳權交易市場,另一邊是因為 FTX 事件而變成過街老鼠的加密貨幣 Web3 技術。這兩個仍未完全受到監管的新興產業結合在一起,究竟是明日之星還是下一個金融泡沫?
施彼理:ESG 所謂何物?
早前言論引起爭議的前滙豐負責任投資主管 Stuart Kirk,今年夏天離職之後,重操故業,在「金融時報」每週撰寫投資專欄。他在 9 月的復出之作提出了一個有用的論點:我們在談論 ESG 的時候,往往混淆兩種意思。其一,是 ESG 因素對投資回報的影響;其二,是相關業務運作對 ESG 因素的影響。
Ryan Fung:COP 27 窮國追債、富國走數
氣候危機每日也在加劇,不過全球政商界認真去共襄對策卻只是一年一度,心態甚至乎是一期一會。一年又過去,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於 11 月初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舉行,但心水清的也該感受到,受累環球經濟不景氣、俄烏戰爭、通脹失控等因素,氣候變化似乎突然變得「不重要」。
公然針對政府?俄羅斯首宗氣候訴訟案
俄烏戰爭未見平息,月前俄國內卻有宗訴訟引起關注。多名人士於 9 月中提起該國有史以來第一宗氣候訴訟,要求政府對氣候危機採取更有力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履行其在 2015 年巴黎協定下的義務。外界普遍視之為一宗針對普京政府的案件,起訴人要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Ryan Fung:發展中國家應否擁抱 ESG?
一直以來,也有聲音質疑 ESG 蘊藏政治盤算,背後是發達國家令發展中國家「成本提高」的資本遊戲,再配合一些碳權制度、碳稅和碳關稅等措施,從而吸引製造業回流,站在道德高地讓自己國家 Great again。
【*CUPodcast】ESG 傾呢啲:全球 8 億人捱餓,如何解決糧食危機?
今集「ESG 傾呢啲」將探討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法,包括立法規管剩菜、徵收紅肉稅,以至使用合成生物技術來仿製真肉等,到底對糧食安全是否有效?
Google 新公式,所計飛行碳排放縮水?
Google 早前更改了計算飛行航線碳排放的方法,令航程的碳排放大減近半,惹起爭議。
綠色和平:核電、天然氣被列為綠色能源,歐洲議會開環境「倒頭車」
淘汰化石燃料、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紓緩氣候惡果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惟歐洲議會近日卻「開倒頭車」,通過將同為化石燃料的天然氣及危險核電定義為「綠色能源」之一,容許投資者投資相關項目時,可獲得等同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優惠,包括低息貸款、國家補助等。這個決定到底是自救,還是自掘墳墓呢?
減工時跟 ESG 也有關?
COVID-19 疫情改變人對工作形式的認知,讓全球大量公司和員工體驗彈性工作模式。許多員工正追求更具彈性的工時和工作地點。在勞動力市場緊張之時,公司也在尋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縮減工時不僅員工受益,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效益,可成為企業改善 ESG 的措施之一。
修理 ESG,應只談碳排放量?
近年愈來愈多企業大談 ESG,希望與環境和社會責任沾上邊;投資基金也愛談論之,號稱能為投資者帶來更高回報。惟與此同時,有關爭議不絕,質疑 ESG 為商業和金融炒作,有名無實。有意見認為,要修理 ESG,最好是拆夥,只談「E」—— 碳排放(emissions)。
【英國熱浪】冷氣機需求飆升,如何兼顧降溫和環保?
上世紀中,英國每 15 年才出現一次日間最高氣溫達攝氏 35 度以上,現在每隔 5 年便發生;英國氣象局更預測,至本世紀末高溫將隔年出現。倫敦工程技師 Joe Springett 就指,他在 2007 年擔任學徒時,甚少需要為住宅安裝冷氣,但現在愈來愈多新建築配備冷氣系統,而不少舊建築也進行改建,以應付愈趨頻繁的酷熱天氣。
Ryan Fung:碳關稅峰迴路轉獲成功爭取
碳關稅(又稱之為「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意義甚大,實施後,歐盟未來將向其他國家進口的電力、水泥、鋁材、化肥、鋼鐵、有機化學品、塑料、氫、氨產品等產品徵稅,進口商未來將必須購買特別許可證,並按歐盟碳排交易系統的碳價納稅,預料將影響對一些與多貿易往來的國家,包括報稱發現大量稀土的土耳其、出產大量有機化學品和塑料的中國、已脫歐的英國等。
第二個太空時代,飛機航班延誤愈來愈多?
飛機航班延誤,通常是由惡劣天氣,機件故障或停機坪上的交通問題引起。但隨著商業航天工業興起,如今還多了一個新理由:火箭發射。
【圖解】全球同意:向塑膠說再見?
益普索(Ipsos)於 2021 年 8 月 20 日至 9 月 3 日間,訪問了來自 28 個國家,共 20,513 名 74 歲或以下的成年人,以瞭解各地人民對塑膠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