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已不再是企業塗脂抹粉的化妝,而是成長和生存必要的一環,對公關而言,也是要深入研究的必修課。
企業
|共460篇|
Ryan Fung:香港股市沒有 G 點 (ESG 個 G)
已仙遊的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F. Goodstadt)形容過香港猶如失治之城,雖然他著墨的是政府,但放諸香港資本市場亦如是。一直以來迷信自由市場,其實卻是監管機構力有不逮、暗中放水,說穿了同樣失治,沒有「G」點。
廣告如何打擊人道危機新聞?
即使來到 21 世紀,社會比從前富裕,但是我們的世界依然充滿戰亂、饑荒甚至是種族滅絕等人道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傳媒扮演關鍵作用,令資訊流通,向世人揭露真相。傳媒要維持業務,就要倚仗廣告收益,但是通訊社 The New Humanitarian 就報道,很多廣告方程式會自動避過嚴肅、負面的新聞,變相打擊人道危機的報道工作。
緬甸軍方的好夥伴:滙豐、渣打……
去年 11 月緬甸完成大選,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擴大執政優勢。然而在 2021 年 2 月 1 日,緬甸國防軍突然以選舉舞弊為由發動政變,拘押昂山素姬和總統溫敏,並宣佈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事件震驚全球,多國警告緬甸軍方勿推翻選舉結果。有學者就批評,緬甸軍方能夠權傾朝野多年,跨國企業是一大幫兇,包括港人熟悉的滙豐。
泰國逆權手工啤
幾年前,泰國議員 Taopiphop Limjittakorn 由酒吧走進議會,致力推動手工啤酒新例立法,以改變長期由大型啤酒廠主導的市場。今年 31 歲的 Limjittakorn 接受網媒 VICE 訪問時揚言:「這會是本國民主化的一部分,若我們能通過啤酒法案,即為泰國準備好作出改變的徵兆。」
強制隔離會否改變酒店的形象?
在這次抗疫戰中,強制隔離是各國其中一個重要法寶。有些地方會以居家隔離形式,把入境旅客和密切接觸者區隔開;在澳洲和紐西蘭,政府則把豪華酒店變成隔離場所;去年 12 月 22 日起,香港政府也宣佈安排 36 間指定檢疫酒店,強制隔離外國抵港的旅客。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市場學副教授 Dan Lauf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措施對酒店業界的影響。
全球貿易戰下,日本商業間諜成新威脅
由於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二○二五」高科技產業振興政策,在人工智能(AI)、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上,與美國進行激烈的「高科技霸權」角力。其中官方與民間致力於一同貪婪汲取日、美、歐等外國企業技術,而且手段並不僅限企業併購或技術合作等正當方式。
Ryan Fung:就算有碳稅,企業用這些方法也逃得掉
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保元氣、增士氣 —— 全日空的抗疫法
航空公司要在武肺下生存,只能靠裁員?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日本最大航空公司全日空(ANA)正以獨特方式重組,盡量保留員工,而員工也自發提高士氣,祈望未來能再次高飛。
mRNA 能治武肺,也能治癌?
於 1961 年首次被發現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其主要工作與郵差一樣,攜帶從 DNA 中複製的遺傳資訊,以產生建構及控制人體器官和組織的蛋白質。Uğur Şahin 夫婦認為,如果利用得當,mRNA 能充當免疫系統的交通督導員,可控制、調節和重新定向身體的資源,以對抗特定的癌症和病原體。
疫後,還會在實體店購物?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但當人們困在家中,多以網購方式消費,反而推動了創新技術,為零售業帶來新商機。有專家指出,從沃爾瑪(Walmart)的自動駕駛送貨車,到時裝品牌 American Eagles 的網店,本需數年才能達到的發展,在 9 個月內便告完成。
牛痘以來最快的疫苗開發 —— BioNTech 是如何跑出?
儘管 BioNTech 不是唯一使用革命性技術治療 COVID-19 的公司,但他們研發的疫苗最先獲得全球兩大最具公信力的監管機關批准,是科學與商業的成功典範。
痛定思痛,UNIQLO 迎來更貼地的新企業理念
2020 年即使不算天翻地覆,也稱得上是社會變遷的重要一頁。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各類企業經營均面對不同的問題與挑戰。為了求新求變,日本速食時裝品牌 UNIQLO 今年開始於全國部分分店售賣鮮花、口罩、書籍及文具等商品,又將商店改建成公園。董事長兼 CEO 柳井正稱,希望把 UNIQLO 改造成更社會化的存在。
疫情下韓國美妝業的寒冬
自從武漢肺炎肆虐,全人類均要戴上口罩,加上保持社交距離及遙距工作等防疫措施,令化妝的重要性大幅減少。年初起實施的出入境限制,更令巨額消費的中國遊客及以代購維生的「水貨客」同時消失無蹤。曾經點石成金、打入國際市場的韓國美妝產業,便因雙重打擊而步入寒冬,明顯風光不再。
Ryan Fung: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
ESG 咁大件事無人講?2020 年政經波譎雲詭,某國人因為亂食野味、殘害大自然而引起全球連鎖反噬,一系列在石油、天然氣價格暴跌後的反思,引起整個地球思考永續之方,也令資本市場意識到全球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疫下聖誕】「病毒學家」比胡桃夾子更受歡迎
武肺疫情下的聖誕節,歐洲各地的聖誕市集也被迫關閉,傳統木製胡桃夾子整齊排列在攤檔的光景不再。對德國薩克遜(Saxony)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木製玩具及裝飾品生產商來說,這原本是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如今失卻遊客,更失卻實體銷售渠道,逆境下,業者唯有用奇招應對。
保護全球的外科手套生產商,卻保護不了自家勞工
全球最大橡膠手套生產商「頂級手套」(Top Glove)在疫症中獲取破紀錄的利潤,但近日「紐約時報」專文指出,在其生產防護手套的馬來西亞廠房,卻有數千名廉價外來勞工未受保護,在惡劣環境中工作,更因此染上武漢肺炎。
再見矽谷:科技公司何以轉移陣地,逃離加州?
自從 1938 年,惠普(HP)兩名創辦人在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一間車庫創業後,矽谷從來都是雲集頂尖科技企業及人材之地。不過,甲骨文公司及從惠普分拆出來的慧與科技(HPE)接連宣佈,將把總部遷往德州,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亦表示經已移居當地。這波「出矽谷記」到底因何而起?
重視 ESG ,以病人為上的日本藥廠(下)
衛材行政總裁內藤晴夫表示:「近年來,雖然開始在製藥業聽到『以病人為中心』這句話;但能像我們一樣,實踐此定義的應該還是少數。」公司明確告知員工和股東,若能滿足病患,業績亦會隨之而來。公司不是只貼近病患,為社會做出貢獻而已,最終也要以收益為其目標。
研出阿茲海默新藥,卻重視 ESG 甚於股價的日本藥廠(上)
由日本藥廠衛材和美國生技業者 Biogen 共同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 Aducanumab,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公佈受理核准申請。消息一公開,兩家公司股價分別上漲 15% 與 12%。對抗阿茲海默症這個人類的共同敵人,露出了一線曙光,讓投資者的期待高漲。比股價更亮眼的,是衛材獨特的 ESG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