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加劇航空亂流,早有研究證明;而據科技作家 James Bridle 主張,全球暖化導致環境變異莫測而愈趨極端,則會造成知識上的亂流,令沿用的研究和模型不敷應用。要掌握氣候變化,必須超越囿於形態的常識。
全球暖化
|共101篇|
植樹的政治
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生態危機,應對方式依國而別,其中植樹可能是最常見的做法:聯合國著手在亞非籌劃 50 萬公頃城市森林;非洲多國聯手種建 8,000 公里「綠牆」;巴基斯坦「樹海」計劃承諾 5 年內種 100 億棵樹,印度則是 2017 年一次造林活動半日內就植下 6,600 萬棵;緬甸用無人機植林;中國聲稱造林計劃「綠色長城」40 年內植樹量超過 660 億;等等。植林可能普遍,但並非毫無爭議。不少論者指出,此類環保政策有時成效有限,有時更具政治目的。
【Soul Monday】威尼斯水災,年輕人幫忙清理善後
本月中,威尼斯經歷 50 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水災,水位一度升高至 1.87 米,兩人不幸喪生。洪水退去後,昔日山明水秀的街道,頓時顯得一片狼藉。天災破壞了建築和街道,卻凝聚了人們的心。街道上出現了上百名年輕人,自動自發幫忙清潔及收集垃圾,幫助威尼斯恢復往日面貌。
高溫地球:紅蘋果將銷聲匿跡
說起蘋果,就會想到紅色,但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聯想,或會成為令人唏噓的歷史。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專家報道,倘若各國不加緊行動對抗全球暖化,天然的紅蘋果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蒼白、了無生氣的蘋果。
【日出運動】因氣候暖化而崛起的年輕人
2017 年,一群介於 20 歲的年輕人發起「日出運動(Sunrise Movement)」,為迫使政府對氣候暖化的議題作出政策上的改變,於 2018 年中期選舉時到議員 Nancy Pelosi 的辦公室靜坐,要求民主黨接納「綠色新政」。今年 8 月,年輕人再次發起示威與靜坐活動,要求參選總統候選人直視氣候議題。Vox 此別撰文解釋年輕人走上街頭的原因和運動的成效。
【亞馬遜大火】科學解救亞馬遜?
亞馬遜大火愈燒愈旺,今年目前已錄得 9 萬宗活躍山火,數量之多是近十年之最。有專家估計,地球巨肺復原需時或數以百年計;一旦 4 成植被範圍消失,亞馬遜雨林系統將一去不返,並會逐步旱化成草原。不少媒體已指出亞馬遜火災的政治性質,而在開發雨林計劃獲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背書之下,8 月份森林削減率按年高出兩倍有多。要調解這場政治-生態危機,或者可以借助經濟-科學手段。
恥於飛行:火車遊的復興
只靠自願行動,效果始終有限,長遠來說,需要以加稅和管制條例,譬如燃油稅和飛行常客徵費來限制飛行。瑞典政府目前已經對飛行實施「生態稅」,所得用以投資夜車服務。
環境變化,農場動物產品的投資風險也增高
亞馬遜森林大火的災難,暴露出巴西政府鼓勵畜牧業政策的弊端,直接影響到巴西的牛肉輸出,也令肉類、奶類等食物生產商受到更大的環境壓力,有投資專家認為,投資者及生產商有必要作重大的策略轉變。
幾時才能停雨?全世界都在問
香港近日滂沱大雨,深夜更不斷行雷閃電,導致部分地區一度停電;在日本九州,亦連續兩個夏季暴雨成災;西班牙馬德里地區本週受暴風吹襲,大雨導致道路停滯、地鐵線路受阻及航班改道。何時才能停雨?全世界也在問。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暴雨在全球愈發常見,專家們更指趨勢或會愈加嚴峻。
【亞馬遜大火】威力堪比核彈?
最近,亞馬遜森林多處發生火災,成為近年來最嚴重的災害之一,全球為之震驚。直至今天,亞馬遜森林仍在大面積地消失。每當旱季,森林著火不是新鮮事,但為甚麼亞馬遜森林觸發火災,會迎來萬劫不復的後果?誰又在背後縱容了這場災害?
負排放技術是應付氣候危機的雙面刃?
有人提出利用「負排放技術」,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一減一加,與添加的速率相抵消,從而達到零排放。然而,倫敦大學學院全球變化科學教授 Simon Lewis 日前在「衛報」撰文,提醒負排放技術並非靈丹妙藥。
【Soul Monday】植物性飲食也能令選手得冠軍
聯合國專家近日明確表示,人類若改用以植物性飲食,有助應對氣候變化。一般人會擔心以素食為主,營養真的足夠嗎?有運動員則指,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反而可以令身體恢復得更佳、更有力量。
全球氣溫上升 1.5 °C,中國每年死亡人數增加 3 萬
歐洲熱浪肆虐,與全球氣候變化脫不了關係。遠在中國,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亦足以危及無數性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災害風險評估及氣候變化影響的副教授王艷君,早前於全球權威科學期刊 Nature 發表研究表示,假如全球氣溫從 19 世紀末工業化時的水平,上升 1.5 至 2°C,中國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估計將增加 3 萬。
氣候暖化,孟加拉人不再養雞改養鴨
雞肉在亞洲國家一直廣受歡迎,但最近孟加拉出現新趨勢,人們紛紛「棄雞轉鴨」,令鴨肉成為當地的美食佳餚。住在北部農業地區的 Shopna Akter,本與丈夫飼養雞隻和種植稻米為生,但因氣候變暖,河流氾濫頻繁,淹沒耕作和禽畜,導致收入大跌,二人不得不另尋對策。雜誌「大西洋」採訪他們,探討當地居民面對溫室效應作出的改變。
【Soul Monday】一個人搶救樹種
在全球暖化影響下,加州山火頻生,加上氣候反常,該地原有植物物種難以生存。有一個人就決定靠自己力量,花盡心力重建兒時耍樂的森林。
綠色和平:成首名登上洛子峰的港人 黃偉建吶喊「氣候告急」
受氣候變化衝擊的不僅是雪山環境,更是阿建的心坎。「以前上山沒想太多,在山頂看看美景便回程,但親身體驗過這樣嚴峻的情況後,希望將我的所見所聞帶回香港,讓港人都知道全球升溫帶來的危機已迫在眉睫,且不單影響攀山者,更是全人類的存亡。」阿建說。
最被忽視的污染:動物糞便
人類絕大部肉食均來自畜牧業,要餵飽數十億張飢餓的口,自然要有龐大的畜牧業支撐。不過,畜牧除為人產出肉食,亦產出大量動物糞便。健康與科學記者 David Cox 於「衛報」撰文,稱每年牲畜產生數十億公噸的排泄物,已開始毒害自然界
人類文明終結時,就在明天以後?
歷史學家 Arnold Toynbee 說過:「偉大的文明並非遭人謀殺。相反,它們都是自取滅亡。」英國劍橋大學存在風險研究中心的 Luke Kemp 鑑古知今,研讀歷史文明的「死因」,掌握現代文明的「隱疾」,避免重蹈覆轍。但當他進行研究,試圖找出促成文明崩塌的力量,從中看到一些趨勢,在當下已經隱約可見。換言之,人類或已走在文明衰亡的路上。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巴西雞翼我鍾意食,運輸業如何減排?
經濟全球化,各地有不同的生產優勢,商品的供應鏈遍佈全球,是不爭的事實。除了被拿作「soundbite」的「巴西雞翼」,林超英的苦心婆心,在於提醒大家減少浪費、注意購買耐用及可重用物品。消費者或有一定責任履行低碳生活,不過運輸業本身,其實也有減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