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

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碳諮詢公司 Redshaw Advisors 董事總經理 Louis Redshaw 堅持,應該對許多項目之複雜保持警惕。「如果你不能理解,就不應該涉足。」

全球第一大碳權認證平台 Verra 資深公關經理 Steve Zwick 表示:「透明度至關重要,新買家進場時,尤其要確保減碳認證的標籤無誤。」

例如,雖然買家知道,Moss.Earth 代幣是由該公司公佈的森林保護計劃所支持,但他們不知道碳代幣與哪個具體項目有關。

另一個風險是,碳代幣的本意是要來抵銷特定的碳排,而非投資交易。但一旦擁有了碳代幣,就很難抗拒投機的誘惑,捲入去中心化金融的洪流之中。

日內瓦商學院區塊鏈技術教授 Fiorenzo Manganiello 警告,有些騙局專以「綠色」加密貨幣投資人為對象,「他們會聲稱手上的綠色代幣已取得了碳權憑證,但事實上(很像)只是炒作而已」。

與碳封存相關的加密貨幣也在出現,例如愛沙尼亞 Single.Earth 開發的加密貨幣 Merit,只要地主以森林固碳 100 公斤,就能取得該代幣。只是,封存的碳有可能又被釋放到大氣中,若地主之後砍伐森林,也缺少罰則。

還有一個視而不見的問題:許多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交易,都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例如今年 2 月,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英國分部預定拍賣 NFT,反而在強烈抵制下驟然取消

在傳統碳交易與碳代幣市場之間,銀行和交易所正在探索兩者的中間地帶。

例如交易所 AirCarbon 設計了智能合約,共同創辦人 William Pazos 表示,可應用在小額消費,例如抵銷一趟的士的碳排,「就像食品包裝上的卡路里標示一樣,各種不同活動都能標註上碳排量」。

「我們將重新認識(現實世界中的碳交易)。」諮詢集團 Carbon Direct 科學顧問 Claudia Herbert 說。但就目前而言,眾多新玩家與新項目的加入,讓參與者很難了解,究竟自己會想和誰攜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