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知道自己死後 30 天,人類也會在末日浩劫中滅絕,你愛的人、珍視的文化、捍衛的價值通通沒有將來,這究竟會為你餘生帶來甚麼改變?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在著作「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帶讀者展開這場殘忍的思想實驗,結果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追求,其實牽繫於人類整體的未來;我們可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著緊身份和核心價值的傳承,甚至會超越個人生死。
人生哲學
|共4篇|
鄭立:菜根譚 —— 所謂人生智慧就是自我安慰
所以,人生智慧並不會為你帶來一個好的人生,也不見得能令你變得更成熟。它只是在你順利的時候,提醒你居安思危;在不順的時候作出安慰,讓你好過一點而已。
曾詩敏:那些我跟利物浦學會的事 —— 擇善固執,又何懼風雨?
我不算是最瘋狂或最資深的利物浦球迷,但肯定是忠心的一群。從少年時代到現在,利物浦以不同方式及程度在我的生命存在著。最近「紅軍」終於鎖定苦候 30 年的英超錦標,普天「利迷」歡騰,我也不禁回想,利物浦原來在我的人生路上立下不少的點。
馬拉松哲學家:「如果沒有紀律,只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剛過去的周日早上,來自肯亞的馬拉松長勝跑手 Eliud Kipchoge 於柏林再度封王,並創下人類跑史上的新紀錄:2:01:39。他不但被「紐約時報」稱為史上最偉大的馬拉松跑手,也是馬拉松跑道上的「哲學家」。年屆 33 歲的 Kipchoge,至今仍維持著苦行僧一樣的飲食習慣,極度節制和有規律。他在訪問中提到:「只有紀律嚴明的人,他們的生命才是自由的。如果沒有紀律,你只會成為情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