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奶樽:探索自己,就是為人生導航

A+A-
圖片來源:HUI YT/Shutterstock

可能因為一煲青紅蘿蔔湯,就「某男是否嫁得過呢?」此問題,朋友已經思前想後近年,四出與人一再討論,現在甚至說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就此問題提出答案,她應該會聽從…… 我就認為不必,首先他應該不會就個別事件作出評論,就算會,應該只會列出所有客觀數據,如男人的壽命預估、收入增長、患癌機率等等,甚至可能更強勁,出軌機率也一併計算出來,但看見這堆預測,除了得出「嫁得好」的旁人艷羨,真正幸福與否,應該只有自己才知道吧?所以莫說是人工智能,甚至連其他人也不用問,如果當做是背景調查或心靈緩解則另當別論。當然,如果幸福的定義是財富,希望他早死早分產,這些答案及數據當然非常有用。但談到婚姻,也知道多少人愛得卑躬屈膝,但依然深愛……

「婚姻」僅為人生抉擇之一,因為人生根本就由每一個當下的抉擇組成。暢銷書「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叫人別輕看每個微小改變,只要持之以恆,終能成就巨大。問題是,該往哪裡投放心力?尤其每當要作重大決定,懂得選擇才是首要。人工智能可分析大數據,按路面情況建議最佳路線,卻無法預測和規劃人生軌跡。因人生既有無數抉擇,就有無盡未知變數,最關鍵的一種,就是人心。

那人生中無數的選擇,哪些該交給理性與數據,哪些則留待人心選擇與經歷?

Wild Problems:A Guide to the Decisions That Define Us。 圖片來源:Books of Titans/Facebook

Wild Problems:A Guide to the Decisions That Define Us 一書的作者 Russ Robert 將我們面對的問題分為兩類:Tame Problems 及 Wild Problems,前者是可基於數據及理性作出決定,後者則多為人生的重大決定 —— 如結婚、生子、轉工、移民,都是不能被衡量和計算:「即使你但求一生過得開心,仍難免困惑甚麼將帶來喜悅和滿足。何況多數人除了追求快樂,還渴求目的和意義。」其實這個分類不難理解,能有清晰客觀目標的事情,才容易透過理性分析數據而獲得答案,例如賺錢,至於被愛、幸福、尊重、存在感等概念,既抽象又難計算,Utilitarianism 便曾經設定「快樂」為終極目標,然後用於思考不同人類問題,可惜快樂本身就不是人生全部(如果是,那些傷春悲秋的少女輕小說有又誰看?),一公斤的快樂未知賣幾錢,但「一公升的眼淚」那套電視劇卻讓無數觀眾感動。再且,世上又有多少人以為自己開心滿分,結果不用兩個小時又再跌入苦惱。

所以,此書並非教人如何分析前景以作「最佳決定」,反而主張先要拋開這種所謂理性的思維陷阱。作者留意到包括自己在內的已婚者中,樂於分享婚姻經驗的人甚少。因這關乎個人的主觀感受,而且可能連當事人也未必察覺婚姻如何改變了自己。但人們總想凡事皆可以客觀分析利弊,做足萬全準備才行動。他舉例,19 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年少時曾在筆記中以列表形式,分別舉出「結婚」和「單身」的代價與收穫,希望為將來作出明智抉擇;又如諾貝爾得獎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提出,招聘僱員時可先列出 6 項首要的入職要求,再就不同求職者的面試表現作評分比較,以助找出最佳人選。

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 H.P. Lovecraft 曾言:「人類最古老也最強大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也最強大的恐懼,則是對未知的恐懼。」能夠將複雜的現實問題,簡化成一條具體方程式,乍聽非常誘人。Kahneman 在著作「快思慢想」中說過,每當可用公式來代替人類判斷時,人們至少該考慮一下採納此方法。但評分時難免已受到主觀影響;對於像達爾文般的例子,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作者 L. A. Paul 提出「是否成為吸血鬼」的抉擇來作有趣比喻 —— 除非真正試過當吸血鬼,否則有關其優劣的種種,都只是流於想像,不但未能反映實情,更突顯了欠缺經驗者的狹隘觀點。

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生不論取捨,悲喜也難預見,更沒所謂「絕對正確」的決定以供參考;而當面臨抉擇時,「自己」才是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因此,與其把人生看成是有待解決的難題,不如視之為正待發掘的經驗。曾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多間學府教經濟學的作者,自 2006 年起於其播客 EconTalk 中,與嘉賓們進行了超過 850 次精彩對談,形容那是「一種不期而遇,朝著意想不到、計劃以外開展的經驗」。近年,正值退休年齡的他移居以色列,並於當地成立的一所小型學院擔任校長。即使這可能是個錯誤決定,但他更好奇自己將到達甚麼目的地。

作者親身印證了其觀點:少費心力分析哪才是正確道路,多花時間了解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常言道「審時度勢,知所進退」,用來形容玩撲克還較合適;但人生中,唯有認清自己和個人強弱,自會明白辨識時機的真諦,亦免於陷入凡事都要努力到最後 —— 哪怕明明用錯地方 —— 的執迷。正如作者所說:「我最引以為傲的成就,大多是源於一些乍看似乎不符合我一貫作風,或先前已部署好的事情。」

這正是本書的核心主題:生活是一種「修煉的技藝」,當中並無標準答案,也沒一套所謂正確的生活方式必須跟從。作者透過自身經驗的反映,分享生命中沉澱的智慧,鼓勵人們對自己保持好奇心,放膽發掘前路的潛在可能。「你無法預料自己將經歷哪些美好,當然也無法想像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快樂,將在狹隘的日常生活體驗之外,重新定義自己。」

最後,為何不要亂問人工智能?正當你一心想著男友將來會出軌,而電腦最終給出的答案是:

「那個他能與你斯守一生,但你未必。」

那就無癮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