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共41篇|

莫坤菱:疫情後再看「窄路微塵」,不過時的相濡以沫

總共看了兩次「窄路微塵」。第一次是去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訪問導演林森前,在試映室的小銀幕,已覺是驚豔。兩個小人物面對命途多舛,依舊咬著牙關,默默存活,不知不覺戳到每個觀映者的心坎…… 還只是共鳴感作祟?如今世界通關,疫情已過,一切恍如隔世,翻看一遍「窄路微塵」,卻覺相濡以沫更耐看,尤其是本來有點不明所以的結局,吃過每記苦難後,是帶點餘韻的明志。

【*CUPodcast】集中營倖存作家瀕死後.以「開放的心」反思生命信仰

猶太裔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自傳「夜」最廣為人知,其對納粹集中營暴行慘況的描述至今仍然警惕後世。但他晚年經歷瀕死後寫成的回憶錄「開放的心」,同樣發人深省。他從一次「開心手術」,寫到對人生、死亡和信仰的各種反思,繼續提醒世人生命的價值。

文字奶樽:探索自己,就是為人生導航

人生是由無數的抉擇構成。暢銷書「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叫人別輕看每個微小改變,只要持之以恆,終能取得巨大成就。問題是,該往哪裡投放心力?尤其每當要作重大決定,懂得選擇才是首要。人工智能可分析大數據,按路面情況建議最佳路線,卻無法預測和規劃人生軌跡。因人生有無數的抉擇,也就有無盡的未知變數,而最關鍵的一種,就是人心。

長命百歲不是夢,一輩子太長怎麼辦?

一個人大約接受 20 年教育,工作 45 年,到 65 歲退休享受餘下人生;三階段人生是不少現代人的寫照。不過人類預期壽命一直延長,香港一個 2020 年出生的男嬰,平均預期壽命 82.9 歲已算低估,超過 90 歲實在不足為奇。更漫長的人生,或者需要另一套活法。

茶里:如何找到你真正喜歡的事物

我相信每個人,在每個領域,都必然會經歷過這個階段。也許在最初的時候,你會單純因為有趣、外觀漂亮等淺層的原因被它所吸引,但在過程中卻漸漸感到痛苦,從而懷疑它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路了,甚至會誤以為自己「其實沒那麼愛它」、「其實不需要它」,而錯失了很多了解自己和體驗人生的機會。

莫坤菱:重看「一一」—— 如果人生有個按鈕叫重來,你會按嗎?

我們經常幻想可以擁有一個重來的按鈕,一按下去,回到原點,再選多次,我們生活上所有不美滿的東西都能煙消雲散。但是我們忽略了,我就是我,不會因為擁有推倒重來的魔法,便變成另一個人。那正如 NJ 的覺悟,很有可能,我們都會做一樣的選擇、選一樣的路,即使要被斬頭也不回頭。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我們該如何活出有價值人生?

假設你知道自己死後 30 天,人類也會在末日浩劫中滅絕,你愛的人、珍視的文化、捍衛的價值通通沒有將來,這究竟會為你餘生帶來甚麼改變?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在著作「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帶讀者展開這場殘忍的思想實驗,結果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追求,其實牽繫於人類整體的未來;我們可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著緊身份和核心價值的傳承,甚至會超越個人生死。

鄭立:幸福人生 —— 就算銀行有很多存款,提不出來還是會餓死

最要命的是,這遊戲和美國版一樣,你需要買衣服,有些場合和工作有 dress code,你不穿夠格的衣服便不能進去。這包括了銀行,如果你衣服爛了,就不准入銀行,沒得提款,可是這遊戲大部分的工作,卻是把你的薪水存進銀行的。

Moyashi:結局的大結局

結局以後還有大結局,大結局後可能還有終章結局。故事永遠可以繼續,終極的結局唯有觀眾離場。這個結局的意思只是往後的故事與你無關,但劇場仍然放映中,其他觀眾仍留在場內。如果多坐久一點,你會發現故事還在繼續。眼睛睜著多久,就能看見多久的故事,直到電腦大爆炸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