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看了兩次「窄路微塵」。第一次是去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訪問導演林森前,在試映室的小銀幕,已覺是驚豔。兩個小人物面對命途多舛,依舊咬著牙關,默默存活,不知不覺戳到每個觀映者的心坎…… 還只是共鳴感作祟?如今世界通關,疫情已過,一切恍如隔世,翻看一遍「窄路微塵」,卻覺相濡以沫更耐看,尤其是本來有點不明所以的結局,吃過每記苦難後,是帶點餘韻的明志。
人生
|共41篇|
【*CUPodcast】集中營倖存作家瀕死後.以「開放的心」反思生命信仰
猶太裔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自傳「夜」最廣為人知,其對納粹集中營暴行慘況的描述至今仍然警惕後世。但他晚年經歷瀕死後寫成的回憶錄「開放的心」,同樣發人深省。他從一次「開心手術」,寫到對人生、死亡和信仰的各種反思,繼續提醒世人生命的價值。
文字奶樽:探索自己,就是為人生導航
人生是由無數的抉擇構成。暢銷書「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叫人別輕看每個微小改變,只要持之以恆,終能取得巨大成就。問題是,該往哪裡投放心力?尤其每當要作重大決定,懂得選擇才是首要。人工智能可分析大數據,按路面情況建議最佳路線,卻無法預測和規劃人生軌跡。因人生有無數的抉擇,也就有無盡的未知變數,而最關鍵的一種,就是人心。
長命百歲不是夢,一輩子太長怎麼辦?
一個人大約接受 20 年教育,工作 45 年,到 65 歲退休享受餘下人生;三階段人生是不少現代人的寫照。不過人類預期壽命一直延長,香港一個 2020 年出生的男嬰,平均預期壽命 82.9 歲已算低估,超過 90 歲實在不足為奇。更漫長的人生,或者需要另一套活法。
茶里:如何找到你真正喜歡的事物
我相信每個人,在每個領域,都必然會經歷過這個階段。也許在最初的時候,你會單純因為有趣、外觀漂亮等淺層的原因被它所吸引,但在過程中卻漸漸感到痛苦,從而懷疑它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路了,甚至會誤以為自己「其實沒那麼愛它」、「其實不需要它」,而錯失了很多了解自己和體驗人生的機會。
莫坤菱:重看「一一」—— 如果人生有個按鈕叫重來,你會按嗎?
我們經常幻想可以擁有一個重來的按鈕,一按下去,回到原點,再選多次,我們生活上所有不美滿的東西都能煙消雲散。但是我們忽略了,我就是我,不會因為擁有推倒重來的魔法,便變成另一個人。那正如 NJ 的覺悟,很有可能,我們都會做一樣的選擇、選一樣的路,即使要被斬頭也不回頭。
從龐貝古城的麵包師,看亂世中的人生
聽到龐貝古城,很多人想到火山帶來的死亡浩劫,西佐治亞大學古代史教授 Nadejda Williams 卻想要知道,歷經政治動盪與地震威脅的龐貝人,災前是如何活過來,答案就埋藏在火山灰封存的一家麵包店內。
曾詩敏:做自己人生的運動員
儘管我真的有幸接觸過許多體育明星、體壇成功人士,又或不同的運動人,亦十分欣賞他們的努力和成就,不過,我更覺得的是,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運動員。也許不是所有人都以體育作為事業,但各自都有其堅持、努力和付出。
曾詩敏:發掘人生更多可能
確實,不要隨便認老;人生尚有太多可能。特別在運動的世界,可以的話,夢想和嘗試,在大部分時間而言都不會太遲。
曾詩敏:愛情裡那些像瘀青的痛
壓著瘀青是怎樣的一回事呢?是看到瘀青,明知會痛,但忍不住手想按一下的快感?還是在追求那種尚可忍受的隱隱作痛?抑或是出於想感受按下去是如何的好奇?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我們該如何活出有價值人生?
假設你知道自己死後 30 天,人類也會在末日浩劫中滅絕,你愛的人、珍視的文化、捍衛的價值通通沒有將來,這究竟會為你餘生帶來甚麼改變?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在著作「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帶讀者展開這場殘忍的思想實驗,結果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追求,其實牽繫於人類整體的未來;我們可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著緊身份和核心價值的傳承,甚至會超越個人生死。
鄭立:模擬市民 —— 生於惡劣的環境,成功也會比別人困難
結果,這麼久以前的遊戲已經教訓了我們,若先天出生的環境差,便做甚麼都會比別人辛苦。但得到的東西呢?也不會比別人多,你可能窮其一生,都只能夠去到別人的起跑線。
鄭立:「邪聖劍」教你人生難度取決於起點
它與真實人生一樣,你要在甚麼都不知道,連第一隻怪都未打的時候,就做好最重要的抉擇:選擇同伴。玩家需要在 5 個角色中選擇 2 個,一旦選好,就再也不能換了。偏偏他們完全決定了遊戲的難度,因為每位同伴的能力均有極大分別。
鄭立:卡耐雞的人生指南 —— 投胎決定了你人生的大半
這可說是個投胎遊戲,而你的第一個選擇就是父母,這已經決定了人生的大半。父母的職業不僅與起始資源及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給你額外的「人脈」和「時間」。
林靖風:世界畫廊與吳季璁 —— 偶然與巧合的藝術
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以「現」(Exposé)為主題,展出一系列採用了氰版攝影和宣紙的畫作。透過獨立策展人郭瑛重視空間劃分的策展風格,呈現出時光荏苒與物是人非之間的一刻旖旎景象。
鄭立:居安思危,處亂思治,55 歲的中坑哥布拉
像主角哥布拉,他在沉悶時能夠去冒險,在太過動盪時又能回到安穩的快樂人生。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在安中求危,危中求安,想想那個自己沒選擇的人生吧?
Moyashi:所謂勵志,可以不怎麼勵志
(此文含劇透)以今天少年動漫作品的眼光來看,「無職轉生」是一部異端。當多數的故事都是告訴你努力便會成功,「無職轉生」卻講了一個即使你多努力也不會「成功」的故事。
鄭立:菜根譚 —— 所謂人生智慧就是自我安慰
所以,人生智慧並不會為你帶來一個好的人生,也不見得能令你變得更成熟。它只是在你順利的時候,提醒你居安思危;在不順的時候作出安慰,讓你好過一點而已。
鄭立:幸福人生 —— 就算銀行有很多存款,提不出來還是會餓死
最要命的是,這遊戲和美國版一樣,你需要買衣服,有些場合和工作有 dress code,你不穿夠格的衣服便不能進去。這包括了銀行,如果你衣服爛了,就不准入銀行,沒得提款,可是這遊戲大部分的工作,卻是把你的薪水存進銀行的。
Moyashi:結局的大結局
結局以後還有大結局,大結局後可能還有終章結局。故事永遠可以繼續,終極的結局唯有觀眾離場。這個結局的意思只是往後的故事與你無關,但劇場仍然放映中,其他觀眾仍留在場內。如果多坐久一點,你會發現故事還在繼續。眼睛睜著多久,就能看見多久的故事,直到電腦大爆炸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