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共82篇|

書店們:無為而治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似乎人最原始的本性都源於自然,無為而治,自能化民。但現代政府不管有沒有天災人禍,都唯法而治,當我們為爭取更舒適太平的生活而想出各種「辦法」時,結果卻愈來愈爛。也許我們是時候想想甚麼是「無為而治」。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探討「無為而治」的書籍。

「小王子」源起: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飛行員

聖艾舒比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不少讀者都曾沉醉於飛機師和小王子的對話,從而領悟出人生觀。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作專題報道,講述北非撒哈拉沙漠一條曾經高危的空郵航線,以及無數往返歐非的飛行員,如何啟發出書中世界。

在影像氾濫時代,回顧 20 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20 世紀西方哲學經歷「語言學轉向」後,語言被視為理解世界的根本,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甚至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美國哲學家 Crispin Sartwell 卻在學術平台 Aeon 撰文分析,如今世界不再是由報章文字堆砌,而是影像氾濫。全新的經驗基礎,加上現實世界的苦難,更顯得語言學轉向的哲學脫節離地。

哲學家的風流韻事:是偷食抑或實踐?

有哲學界 KOL 捲入背妻偷食醜聞,引起連番網絡討論。事實上,哲學界有外遇絕不稀奇,最著名有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他們是唇齒相依的終身伴侶,但各自發展出其他浪漫與性關係 —— 大前提是雙方都事先有協議共識。

向古代犬儒大師學習,告別鬱悶循環

在亂世之中,要做一位善良而快樂的人很難。很多人因為對世界,對自身遭遇的不滿,變得愈來愈憤世嫉俗。這股怒火可能會形成一個鬱悶循環,令人否定一切事物,但又找不到具建設性的方法。我們有時會稱這些人為「犬儒」,但「犬儒主義」(cycnism)本來並不等同消極,哈佛商學院教授 Arthur Brooks 就在雜誌「大西洋」撰文,重新探索其本意。

普京思想入門:俄羅斯政治哲學家伊林

俄羅斯大軍集結烏克蘭邊境,國際仍看不透普京的盤算。事實上,要了解普京也不是毫無法子,上世紀初的俄羅斯哲學家伊林(Ivan Ilyin)可是其中入門 —— 他鄙視西方民主、提倡威權體制,相信俄羅斯有救贖使命。他曾經被蘇聯驅逐出境,如今卻經常被普京演說引用,成為克里姆林宮加持的官方哲學家。

經典再現:李小龍 X 利工民

近日,尖沙咀海旁的香港星光大道有一新氣象,李小龍銅像穿上了由利工民特製的純白線衫,重現電影中的造型,以慶祝李小龍的 81 歲壽辰。大會表示是次活動參考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地標 le Petit Julien(尿尿小童像)的更衣習俗,希望日後能與不同藝術家及設計師合作,為銅像及星光大道增添色彩;而特製的純白線衫亦別具意義,冀能展現出李小龍「如水無形」的哲學。

動物解放哲學大師:彼德辛格

近日,香港漁護署大舉抓捕和獵殺野豬,令很多市民嘩然,香港野豬關注組就怒斥政府以麵包誘殺野豬,手段「全世界最卑劣」。推廣動物權益、講求城市與自然萬物共和,基本上已是發達地區的大勢所趨。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 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香港文摘】跟哲學教授上一課老年與死亡哲學 —— 專訪張燦輝

很多香港人可能在第二階段很成功,但卻大半生都沒時間思考生而為人的問題。哲學不會告訴人做甚麼才是正確的,最重要是問自己一生裡為自己做過甚麼。很多人終其一生經歷過很多場他人賦予的考試,並因此而獲得成功感,但到了人生第三階段,當考試從生命退場時,要處理接下來的生命、把握做自己的最後機會,才是真正的考驗。

道德無用?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

倫理學是哲學的重要一環,由柏拉圖、康德,再到羅爾斯,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都試圖探討出一套道德規範。多倫多大學榮休教授德索薩(Ronald de Sousa)曾經講授道德哲學多年,他近日在學術網站 Aeon,從根本地反思自己的專業,並提出 5 點理由,論證道德之無用。

探索佛學:輪迴轉世的政治哲學

提到佛學,很多都市人或會即時想起禪修、正念療法等概念。佛學經過現代化,甚至商業化改造,已經不單是一種宗教信仰,更加被包裝成健康、時尚的生活態度。普林斯頓大學講師 Avram Alpert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希望大眾能夠重新反思一個古老、看似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概念「轉世」(Reincarnation),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含義。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我們該如何活出有價值人生?

假設你知道自己死後 30 天,人類也會在末日浩劫中滅絕,你愛的人、珍視的文化、捍衛的價值通通沒有將來,這究竟會為你餘生帶來甚麼改變?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在著作「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帶讀者展開這場殘忍的思想實驗,結果會發現,我們人生的追求,其實牽繫於人類整體的未來;我們可能比自己所以為的,更著緊身份和核心價值的傳承,甚至會超越個人生死。

黃宣游:美學教育

在哲學層面,「美學」其實就是探討美為何(why)、如何美(how)以及甚麼美(what)。過去幾十年,我們的教育裡沒有數學,只有算術;更沒有美學,甚至幾乎沒有美術,剩下的只有美勞。可是,筆者和一眾友人卻不感到悲觀,事關美學並不限於教育制度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從一事一物種感知到「美」,關鍵的是我們有沒有這個念。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新學術期刊誕生:誓要復興阿拉伯哲學?

學術期刊讓學者發佈最新研究,是重要的知識生產及傳遞平台。在頂級期刊刊登的文章都要經過嚴格同儕審查,以確保權威性。可是絕大部分一流期刊都以英文為主,而且只集中於歐美的研究。近日,沙特阿拉伯學者就希望罷脫歐美中心的研究進程,推出一份新的哲學期刊,誓要復興阿拉伯哲學發展。

要成為整全人類,需要找回人類的動物性?

很多香港中學生都會讀過孟子的學說,他觸及的其中一個命題就是「人禽之辨」,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認為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在於其道德自覺。「人禽之辨」的討論,在西方哲學世界也存在,但近年,不少西方學者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英國的環境哲學家 Melanie Challenger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認為人類要重新探索自身的動物性。

從臨終者之言:能參透人生意義?

與很多動物不同,人類明白自己終將逝去。命限在前,尋找人生的意義成為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一些人會把人生意義寄託於神靈,有人則會盡人事、知天命,但求無悔於己。有哲學家認為,其中一個讓我們反思人生的方法,是傾聽臨終者之言。牛津大學倫理學教授 Neil Levy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析他人的遺言,對我們人生有甚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