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共124篇|

萌島:可能是英國最快實現安樂死的地方

英國自治的皇室屬地萌島(Isle of Man),其議會近日提出一項「安樂死」法案,使該島可能超越其他英屬群島及許多國家,成為首個准許安樂死的地方。根據法案,年滿 18 歳、預計剩餘壽命不足 6 個月,並於該島上居住至少滿 12 個月人士將合資格申請,在這個人口不足 84,000 的島上正掀起爭議。

【*CUPodcast】集中營倖存作家瀕死後.以「開放的心」反思生命信仰

猶太裔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以自傳「夜」最廣為人知,其對納粹集中營暴行慘況的描述至今仍然警惕後世。但他晚年經歷瀕死後寫成的回憶錄「開放的心」,同樣發人深省。他從一次「開心手術」,寫到對人生、死亡和信仰的各種反思,繼續提醒世人生命的價值。

書店們:花開花落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 3 月底結業,今次就以「花開花落」為題。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

【*CUPodcast】何謂傷痛:文學大師悼亡妻之旅

這次介紹的書籍 A Grief Observed,是作者 C.S. Lewis 在喪妻的痛苦中,寫下的筆記結集,紀錄了他失去靈魂伴侶後承受的傷痛和無助,又如何走出陰霾,當中夾雜很多思緒。這本書動人之處在於作者透過悼亡妻的深刻體驗,給所有因為失去摯愛而陷入悲傷的人帶來共鳴。

為何「活死人」會錯誤地被宣佈死亡?

印度有些「活死人」是當事人分明活著,卻在自己不知情下「被法律認定死亡」。最近在美國紐約,就有涉及醫學的另一類「活死人」事件。長島一家療養院一名 82 歲婦女被宣佈死亡,但在近 3 個小時後,殯儀館的人員發現她還活著,隨即把她送往醫院。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醫學高級講師 Stephen Hughes,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甚麼會發生這些罕見事件。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高達之死的背後:安樂死合法化的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著名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9 月 13 日與世長辭,享年 91 歲。高達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自我了結,再次激發人們對安樂死議題的關注。而在香港,時不時也有聲音爭取安樂死合法化。根據外媒報道,法國、烏拉圭和蘇格蘭正展開有關討論,可能開展一股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全球浪潮。

英女王逝世,蘇格蘭會否因此而獨立?

英女王於蘇格蘭巴摩盧城堡(Balmoral Castle)逝世,在蘇格蘭展開的「獨角獸行動」—— 將女王遺體從巴摩盧城堡轉移到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荷里路德宮,再到聖吉爾斯大教堂,最後以王家專列運回倫敦,不可說不複雜。對蘇格蘭而言,獨立的議題,也可能隨著維繫聯合王國 70 載的君主駕崩而變得更複雜。

烏克蘭戰爭導致黑海海豚死亡?

自 2 月以來,烏克蘭、保加利亞及土耳其一帶的黑海海岸已有數以百計海豚死亡。2 月同時是烏克蘭戰爭開始之時,美國國際公眾電台(PRI)引述科學家意見指,戰爭可能是造成許多海豚死亡的原因,因為海軍用於定位其他船隻的聲納系統,會發出強大聲波,可能使海洋動物迷失方向。

【Soul Monday】以日漫方式,看生死

漫畫經常會刷新讀者的世界觀,讓人們反思人生以至於社會運作。近日在東京舉行的展覽就以漫畫中的死亡觀為主題,主辦者深感疫情加上戰亂,新聞每天都會公佈死亡數字,但即使死亡如此之近,人們對其認知仍是極為薄弱,所以希望透過漫畫為參觀者提供死亡的「輪廓」,並藉此思考自己的生死觀。

【北韓大發燒】造就不合比例疫情的金氏奇跡

北韓 5 月承認國內出現 COVID 病例,往後以「發燒」數字公佈疫情走勢。根據官方數據,自 4 月以來,全國 2,500 萬人口中,發燒患者總數上升至 336 萬,截至上週五,死亡人數為 69 人。然而,專家及觀察人士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的情況下,北韓宣稱的死亡數字及比例極低,這個帳面上 0.002% 的死亡率,低於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南韓東西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Justin Fendos 就認為,北韓「發燒」或死亡數字值得質疑。

以人工智能模擬死者言行,是否道德?

在早前熱播的香港電視劇「IT 狗」中,人工智能能夠逼真模擬死者,持續與生者對話。原來現實中確有類似的聊天機械人,但由於人工智能讀取了死者大量個人數據,最終引起連串道德爭議,該聊天機械人最終被迫停運。加泰隆尼亞公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Sara Suárez-Gonzalo 就分析背後的多重道德隱患。

大象如何哀悼死亡同伴?

人類面對其他人死亡時會感到悲痛,並會有儀式作哀悼。近年科學家在動物身上亦發現類似情況,做法雖未如人類般複雜,但靈長類動物及鯨豚類均會表現出不捨逝者的行為。近日,研究人員透過 YouTube 影片收集到更多證據,證明亞洲象在同伴過身後會出現特定反應,包括徘徊不去及移動屍體。

【烏克蘭戰爭】有名有姓與寂寂無名的陣亡俄軍

北約估計,自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有 7,000 至 15,000 名士兵喪生。一個月的兵員損失數字,已大抵於前蘇聯士兵在持續十多年的阿富汗戰爭死亡人數。基輔方面稱,截至 3 月 28 日有 7 名俄國將軍、至少共 15 名高級軍官喪生。而其他寂寂無名的陣亡俄國士兵,想要在本國內追查他們的名字、人數,則可能要面對「假新聞法」的威脅。

【天災人禍】大型死亡事故,何時變得如斯尋常?

2019 年,中國武漢市爆發不明肺炎疫情,病毒自此傳遍世界。截至 3 月 12 日,COVID-19 已感染全球約 4.5 億人次,奪去超過 600 萬人性命,而由於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有隱瞞疫情的問題,加上計算方式不一,死亡人數或遠高於這個數字。現時,美國本身亦累積近 100 萬宗 COVID-19 死亡個案,「大西洋」雜誌專題報道就叩問,何時開始,民眾對此等大型死亡事件已經視若正常?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