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0篇|

卡爾維諾新英譯散文:自己的寫作弱點,偏要克服

著作等身的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離開人世 38 年,至今仍有作品未曾翻譯成中文,包括最新出版的英譯散文集 The Written World And The Unwritten World。在書中,卡爾維諾以遊走文字與非文字世界作為比喻,講述自身的寫作心路歷程,更分享訓練洞察力的秘訣。

【槍桿與筆桿】戰火中的烏克蘭文學節

在俄軍無人機轟炸陰霾下,烏克蘭最大型文學節 Lviv BookForum 經總統澤連斯基加持,上月照常舉行。雖有國際名家 Margaret Atwood 及 Neil Gaiman 參與支持,但烏克蘭本土作家始終是主角,有作家從戰場死裡逃生,部分人仍然奔走於槍林彈雨的前線,用文字記錄俄軍戰爭罪行。他們都相信,戰爭的殘酷體驗將轉化為素材,滋養出下一代本土作家寫出優秀作品。

紀浩基:實體書最後堅持者的掙扎

有個實體書堅持者好友最近卻找到一個新觀點,就是即使書城存著你的 Amazon 電子書帳戶,其實也受控於一個 big brother,當然你希望 Amazon 雲端系統不對你進行審查,但萬一某個政權施加壓力時,很可能你帳戶中的一些言論激進書籍,就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候實體書的意義,就是無可取代。

廖康宇:對社會有懷疑,就問紀登斯

此書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對社會現況好奇、甚至有疑問的人,它有助認識社會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同時書中每個關鍵字詞又有延伸閱讀,讓讀者作進一步探索。讀畢之後,讀者會發現原來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環環相扣,而這些思考框架,是我們反思社會現況、推動社會改變必不可少的思想裝備。

我們都回不了去:一個歐洲人的盛世記憶

今天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自殺身亡 80 周年。他是德語世界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經歷過 19 世紀末的歐洲太平盛世,自信樂觀地憧憬過人類將來,卻接連歷經兩場世界大戰,遭遇極權迫害而流亡海外,也見證自由心靈如何屈從國家意志。其臨終遺作「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就為文明盛極而衰留下最後見證。

舊烹飪書,何以值錢?

想從五穀不分變成新晉廚神,如今已不太費力。學劏魚?看 YouTube 嘛。求食譜?找 Google 吧。資訊又新又多的互聯網,似乎取代了那一本本煮食教材。但如今在拍賣市場,古老烹飪書深受收藏家喜愛,成交價更可高達逾 10 萬港元。除了物以罕為貴,它們還有甚麼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