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

|共5篇|

記憶戰爭 —— 關閉記錄蘇聯鎮壓暴行的 NGO

已發生的事不可改變,不過在掌權者「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的觀念下,確能任意書寫歷史。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Мемориал),最早將於 28 日面對最高法院裁判檢察機關提起的關閉訴訟。「紀念」多年來不斷揭露包括古拉格集中營在內的蘇聯時代鎮壓暴行,卡內基莫斯科中心高級研究員 Alexander Baunov 認為,西方不少觀察人士誤解克里姆林宮關閉「紀念」是要恢復蘇共時代的高壓,但真正動機其實是想藉此壟斷記憶。

古拉格的遮醜布:蘇聯如何掩飾集中營暴行?

古拉格集中營伴隨蘇聯誕生,勞役囚犯至死的問題一直存在,但這個活人地獄卻經常被忽略。普立茲獎得獎作家 Anne Applebaum 作品「古拉格的歷史」發現,1920 年代古拉格建立之初,國際社會確曾關注過虐囚問題,也發起過抵制古拉格產品的運動,究竟蘇聯是如何反擊批評,最終把垂死囚犯消音?

恐怖古拉格:以罪名分階級的欺凌煉獄

蘇聯古拉格集中營以勞役政治犯臭名遠播,但原來在暴力橫行的營內,有更多光怪陸離的亂象 —— 政權縱容職業罪犯為所欲為,殘害被標籤為「人民公敵」的政治犯;知識分子為求生只好放棄文明原則,後來政治犯的地下組織甚至「私了」向政權「篤灰」告密的犯人,形成與建制抗衡的恐怖平衡。

共產主義搭建的活人地獄 —— 古拉格

談到納粹德國,很多人即時聯想到集中營和毒氣室,但面對蘇聯共產主義暴政,卻沒有多少人記起折磨無數政治犯的古拉格集中營。普立茲獎得獎作家 Anne Applebaum 作品「古拉格的歷史」(Gulag: A History),便鉅細靡遺整理大量蘇聯文獻與回憶錄記載,以重現古拉格的歷史原貌,政治犯被勞役至半死不活的真實慘況,並警惕世人悲劇總有重臨的時候。

流放到西伯利亞是怎樣一回事?

因其荒涼,位於俄國北部、東至太平洋的西伯利亞,一直是沙俄和蘇聯流放罪犯之地。在那片廣闊死寂的冰天雪地中,等待罪犯的,只有漫長而無盡的苦役。俄國文學經典「罪與罰」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曾在 1850 年因反對沙皇統治,成為政治犯,遭到流放。刑滿後,他將在經歷寫成「死屋手記」,在書中感嘆:「有多少青春被白白地埋葬在這堵獄牆之下了,有多少偉大的力量被白白地毀滅在這裡了啊!」究竟流放到西伯利亞,是怎樣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