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與普通人的食物、乃至如何看待食物,從來都不一樣。波蘭記者沙博爾夫斯基著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就走訪前蘇聯土地,訪問平民、為顯要掌廚的廚師、每日負責士兵或居民膳食的廚娘等人,寫成 18 道故事,發掘飲食如何貫徹權力,與建立帝國聯繫起來;飲食之於俄羅斯、蘇聯土地上生活的人,又有甚麼意義。
蘇聯
|共140篇|
以反殖先鋒自居:俄羅斯如何爭取非洲支持?
在 8 個月內,俄羅斯外長第二度出訪非洲多國,預料將利用非洲對蘇聯支援反殖的記憶,把俄羅斯推銷為反帝國主義先鋒。專研俄羅斯的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 Jade McGlynn 在「外交政策」雜誌解釋,這種「記憶外交」是莫斯科拉攏非洲的故技。烏克蘭又可如何利用先天優勢,以類似外交手腕,呼應非洲的殖民苦難記憶?
「可疑」人才:留學外國的北韓精英
有南韓情報部門認為金正恩另有長子,或正在國外讀書準備接班。鑑於金正恩及其兄亦在瑞士接受教育,金家或有讓潛在繼承者留學的慣例,但對於那些曾經出國學習的精英,則視為不忠卻需要依靠的人。
似曾相識:1960 年,蘇聯擊落美國間諜機
美國擊落懷疑中國間諜氣球,引起中美外交風波。回顧歷史,美蘇冷戰亦發生過類似危機,當年美國 U-2 間諜偵察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機師落入蘇聯手中,令原定的美蘇元首破冰會議告吹,冷戰局勢急轉直下,陰謀論也隨之而來。
1969 年,美國如何從蘇聯核威脅中解救中國?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白熱化,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持續升溫,外界甚至擔心兩國會否走向全面軍事衝突。其實,中美兩國今日的緊張局勢本非必然,在 1969 年的珍寶島事件,美國就曾經解救中國於蘇聯核威脅中。
再訪古巴導彈危機高潮一刻
1962 年 10 月 22 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公眾披露蘇聯正在古巴部署導彈,同時宣佈武裝封鎖古巴。同月 27 日,是地球最接近核災難的日子。當天四艘蘇聯潛艇在美軍封鎖線區域被追蹤,其中 B-59 潛艇的指揮官薩維茨基,一度認為受到美國海軍反潛戰(ASW)部隊的攻擊。當時潛艇上有三名軍官,包括 Savitsky 在內兩人同意發射核魚雷,唯最後一人、軍官阿爾希波夫(Vasily Arkhipov)反對。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近日新翻譯阿爾希波夫於 1997 年的公開聲明,為古巴導彈危機高潮提供更多細節。
文革時的戰狼:在莫斯科紅場被警察毒打的中國學生
近年,中國的戰狼外交受到世界關注。在中國外交史中,也曾經出現過極端激進、勇武的時代 —— 文化大革命。其中,1967 年更爆發一場「莫斯科紅場流血事件」,令中蘇本來緊張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在事件中,中國留學生大鬧紅場,最終慘被蘇聯警察毒打。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真的能重現蘇聯式動員嗎?
普京下令局部動員 30 萬後備軍人、推動盧甘斯克(LNR)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NR)公投,又提到動用核武保衛國家,俄烏戰爭勢將向更惡劣方向發展。然而,蘇聯憑藉自身軍工設計和軍事體制,有條件動員大軍,今天的俄羅斯恐怕已沒有同樣能力,動員 30 萬具作戰能力的兵員。
【烏克蘭戰爭】前蘇聯國家伺機而動,挑戰俄羅斯權威
烏克蘭軍方在哈爾科夫附近收復失地,被視為對抗俄羅斯侵略的轉捩點,更令一些勢力伺機而動。「衛報」中歐及東歐特派記者 Shaun Walker 及多名專家分析,俄國的「軍事行動」令前蘇聯國家目睹其能力極限,普京在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或因而瓦解。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激戰、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衝突,以至哈薩克與華互動,都印證了這點。
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1991 年江澤民會見戈爾巴喬夫
2022 年 8 月 30 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逝世,標誌著一個大時代終結。其任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修補與西方民主世界的關係,推動冷戰結束的同時,卻導致蘇聯解體。作為世上另一個共產大國,中國極不願意見到蘇聯瓦解。1991 年 5 月,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就訪問莫斯科,會見戈爾巴喬夫,雙方作出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
戈爾巴喬夫拍廣告的原因
戈爾巴喬夫日前去世,享年 91 歲。談起這位末代蘇聯總統,你會想到甚麼?他頭上那紅色胎記,還是偉人或罪人的爭辯?相信有一些人會記得,他曾在蘇聯解體前化身成日本紅白機遊戲角色,又於 1997 年和 2007 年分別為 Pizza Hut 和 Louis Vuitton 拍攝廣告。一個前共產黨領袖為不同資本主義產物宣傳,於西方而言,箇中反差和資本主義戰勝共產主義的意味,也許是他成為流行文化象徵的原因。
如今化為烏有
我認為,保住近年的民主化成果非常重要,那是通過我們整個歷史中的苦難、我們的悲慘經歷才得來。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1 年辭職演說
“I think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preserve the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years. They have been paid for by the suffering of our whole history, our tragic experience.”
—Mikhail S. Gorbachev’s resignation speech, 1991
陶傑:從 20 世紀走過來的最後偉人
戈爾巴喬夫的偉大,不在於他反共和顛覆了蘇聯,在於他是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對生命的尊重,於和平的追求,令他在 1989 年看見柏林圍牆倒塌、看見波蘭和捷克出現民間領袖,推翻共黨政權,他沒有派出坦克和蘇聯軍隊殘酷鎮壓。
戈爾巴喬夫政治遺產,如何被普京活葬?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前日離世,普京隨即發聲明悼念。但有評論就提醒,公開反對入侵烏克蘭的戈爾巴喬夫,其留給俄羅斯的後冷戰政治遺產,幾乎全數敗在普京之手,令戈爾巴喬夫臨終前相當「沮喪」。
蘇聯勳章狂人 —— 布里茲涅夫
勳章榮譽起源於中世紀騎士團組織,及後用於維繫君主封建秩序,再變成現代各國的軍事、民事獎勵制度。到 20 世紀,勳章榮譽制度也傳播至蘇聯這類共產主義國家。設立於 1934 年的蘇聯英雄(Hero of the Soviet Union),就是蘇聯最高榮譽。直至蘇聯解體,共有 12,777 人獲授此榮譽,而 4 度獲頒的僅得兩人。其中的布里茲涅夫熱衷獲取勳章,在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期間,就為自己及親信濫頒大量榮譽。
外資撤離,蘇聯汽車得以復刻
為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Renault)本星期宣佈退出俄國市場。另一邊廂,莫斯科市長隨即宣佈,將雷諾的工廠國有化,轉為生產早在 20 年前就停產的蘇聯「傳奇」 Moskvich 品牌汽車。
終極東擴史:蘇俄申請加入北約
5 月 15 日,芬蘭因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決定放棄二戰結束以來的中立政策,正式宣佈申請加入北約,相信另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亦會緊隨其後。中俄媒體其中一個常見說法,指北約東擴是烏克蘭戰爭的導火線。然而翻查歷史,無論是蘇聯抑或是戰後的俄羅斯,其實都曾有意甚至申請加入北約。
【烏克蘭戰爭】抗俄之際,不忘保存蘇聯建築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上月指出,至少 98 座烏克蘭文化及宗教場所被毀或受損。前蘇聯的標誌性建築及多處世界遺產受威脅,引起國際關注。蘇聯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則較少人過問,甚至充滿政治和歷史爭議,但一些志願人士仍想拯救它們,在戰火下搶救下一磚一瓦,以及烏人的遺跡。
俄羅斯勝利日,動態歷史意義
5 月 9 日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紀念 1945 年撃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自 1995 年起,每年勝利日莫斯科都會舉行閱兵儀式,如此隆重其事,反映政府對此之重視。然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並沒有每年勝利日閱兵的規定,當日甚至未必是假期。戰勝納粹德國值得紀念,但紀念歷史的方式,總可以隨政治需要而改變。
蘇聯二戰「解放東北」期間,對中國人民的暴行
二戰期間,蘇聯雖然是同盟國的一分子,協助自由世界擊敗德意日軸心國為首的法西斯陣營,但其軍紀之敗壞,令很多平民百姓都聞風喪膽。佔領德國期間,蘇聯士兵強暴超過 200 萬名德國女姓,近 24 萬女受害者喪命。蘇聯在「解放」中國東北後,也犯下嚴重暴行,而且不單針對戰敗的日本僑民,連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人亦逃不過蘇聯士兵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