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0 日後,白宮或會易主,拜登和賀錦麗展開長達四年任期,預料全球政治局勢將會面臨重大變化。回顧歷史,捷克斯洛伐克在 1968 年「布拉格之春」失敗後,開明政府倒台,全國進入「正常化」時期,過渡到極權,有學者曾在 1972 年發文,披露首四年「正常化」的狀態。
共產主義
|共48篇|
陶傑:明天真的會更好?
共產主義的樂觀主義是一項政府推動的思想意識工程。資本主義的民主正體,本身不會操控此一工程,除了四年一度杜林普式的選舉,以及奧巴馬的 Change。此一任務由市場商品來負擔。
「共慘」社會主義會帶來上滲貧窮?
已故中共元首鄧小平曾言:「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經過 40 年市場化改革後,中國結合專制主義和有限度的市場經濟,發展出與西方自由主義社會截然不同的國家資本主義。另一邊廂的西方大國,左翼政客如桑德斯和郝爾彬,令社會主義理念變得愈來愈普及,近日美國就有企業家發聲捍衛資本主義制度,指社會主義只會帶來貧窮。
恐怖古拉格:以罪名分階級的欺凌煉獄
蘇聯古拉格集中營以勞役政治犯臭名遠播,但原來在暴力橫行的營內,有更多光怪陸離的亂象 —— 政權縱容職業罪犯為所欲為,殘害被標籤為「人民公敵」的政治犯;知識分子為求生只好放棄文明原則,後來政治犯的地下組織甚至「私了」向政權「篤灰」告密的犯人,形成與建制抗衡的恐怖平衡。
哈維爾:極權之下,保持甚麼才最重要?
前捷克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是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啟發了 1989 年的天鵝絨革命,引領捷克人民走向民主自由。他的著作仔細講述極權之下人民生活的面貌,並道出極權的本質,是很多抗爭者必讀的作品。在 1988 年,他撰寫題為「故事與極權主義」的文章,講述極權為何竭力刪除平民的故事。在此向一眾守護真相和故事的人致敬。
共產主義搭建的活人地獄 —— 古拉格
談到納粹德國,很多人即時聯想到集中營和毒氣室,但面對蘇聯共產主義暴政,卻沒有多少人記起折磨無數政治犯的古拉格集中營。普立茲獎得獎作家 Anne Applebaum 作品「古拉格的歷史」(Gulag: A History),便鉅細靡遺整理大量蘇聯文獻與回憶錄記載,以重現古拉格的歷史原貌,政治犯被勞役至半死不活的真實慘況,並警惕世人悲劇總有重臨的時候。
【短片】暴政倒台 30 年 為何難走出傷痛
極權倒台至今近 30 年。近年,阿爾巴尼亞政府終於立法,開放 1944 年至 1991 年前國安局緊緊把關的檔案,讓共產時期的受害者及家屬查閱;又與國際人權機構合作,用科技辨認死者身份。然而,直視真相需要莫大勇氣。有失去自由十多年的政治犯,發現告密的是至親好友;有人多年來搜遍山野尋找被秘密處決的家人遺體,最後翻查文件,才得悉當年定罪何其荒謬。
陶傑:90 年前大西洋的真假論爭
這部電影為何在此時面世?為何有非常震撼的警世意義?為何 90 年前的英美歐洲,與今日全球化的世界另一半很相似?在美國大選前夕,此片本來排期推出,卻因為武肺病毒無法上映於美國各大院線。凡此種種,有何警世含義,如聞暮鼓晨鐘。
黑夜之後:20 世紀捷克三代人的抗爭
8 月 30 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率團訪問台灣,進行為期 6 天的訪問。9 月 1 日,他到立法院發表演講,更留下一句「我是台灣人」,表達捷克對民主自由的支持。近年,很多人引用哈維爾和天鵝絨革命的故事,但其實在民主化之前,捷克屢屢成為大國政治的犧牲品,最終在 1989 年才成功爭取民主。
紳士大哥:朱克伯格異想天開的夢醒時分
朱克伯格最傻的地方,是他以西方市場標準去閱讀中共的處事方式,並忽略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兩大條件。
成為共產黨員的原因
中國網絡上,不時有人問「成為共產黨員有甚麼好處」;部分人成矢志成為黨員,是否只求「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澳洲廣播公司(ABC)最近就訪問了兩名身在澳洲、有入黨經驗的人,聽他們自我剖析入黨初心。
陶傑:千里來龍,到此結穴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加州尼克遜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發表講話,為美國未來幾十年對中國政策定下藍圖。蓬佩奧此一講話,不僅是他個人事業生涯的最佳時刻(the finest hour),更是美國扭轉戰後外交方向和堅守憲法底線的重大宣言。
唐明:BLM 和烏托邦的殊途同歸
烏托邦的核心問題,在於刻意使「人民」(People)神聖化,而故意忽略人民本身可能只是烏合之眾的事實,譬如這個 CHOP,連自己叫甚麼也拿不定主意,由 CHAZ 變成 CHOP,沒有看出有甚麼意義的提升和完善。
黑豹黨:當黑人民族主義遇上毛澤東主義
美國黑人男子 George Floyd 之死所引發的示威,令更多人認識到當地黑人的遭遇。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源遠流長,自 60 年代起亦經歷多次暴動。社運人士就經常引用馬丁路德金的公民抗命主張,但其實整場民權運動有不同的派系,在 60 到 80 年代就有「黑豹黨」,鼓吹武力,崇拜毛澤東,並推崇黑人至上主義。
突然的政權轉型:重溫 80 年代共產陣營劇變
很多人認為專制政權變得愈來愈聰明,不單擁有龐大的資源,又有無孔不入的監控技巧;而一些民主地區的政府卻愈來愈不堪,部分甚至走向專制,使很多人感嘆民主已死。香港經歷了一年的反送中民主運動,看似未爭取到甚麼東西,加上「國安法」殺到,更使人感到絕望,但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政權亦有機會產生劇變。
舊冷戰從未結束,共產主義一直勝利中
早在去年 12 月,史丹福大學的知名經濟史學家 Niall Ferguson 就在「紐約時報」撰文,宣佈世界已進入新冷戰時代。很多台灣和香港媒體都認同有關觀點,有評論人更認為新冷戰或會比舊冷戰來得更凶險。可是,威爾克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 Francis Sempa 就在「外交家」撰文,表示舊冷戰根本沒有完結過,只是很多人錯判了時局。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指的原來是中國?
鄧小平於 1974 年在聯合國大會登台演講就曾提到:「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的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根據中國共產黨黨章總綱,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重要的行動指南。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隱然與現在的情況契合。
【Soul Monday】波蘭逆境下的恩物 —— 牛奶吧
懷舊舒適的波蘭平民小館牛奶吧(Milk bar)為大眾提供價格相宜的食物,陪伴數代波蘭人走過艱苦歲月。疫情前的午飯時間,牛奶吧外總會大排長龍。而在封鎖政策下,食客仍可外賣自取波蘭餃子、羅宋湯及椰菜捲,回家慢慢享用。
【短片】語文陶話廊:胡適是最早的「和理非」?
北洋時代,不同學說百花齊放之際,為何共產主義為不少知識分子所推崇?歸國的胡適置身這股潮流中,又如何對應?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帶我們回顧中國百年前的思想交差點,重新思考胡適的主張,看看為甚麼「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句當年的暮鼓晨鐘,到了今日卻依然警世。
老上海的終結
2009 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上海將在 2020 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新一年將至,要達成當初的鴻圖、偉略,似乎遙遙無期。約一個世紀前,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曾是世上最開放的大都市。這顆東方明珠、東方巴黎,是如何得到又失去這個地位,而要「再全球化(re-globali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