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蘇聯政治劇變之際,美國百事可樂高層卻堅信有危必有機,看好蘇聯改革開放潛力,於是大膽投資數十億美元,代蘇聯處置多艘陳舊船艦、又簽署多份商業協議,以換取未來無限商機,奈何蘇共撐不到兩年便倒台。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政治科學助理教授 Paul Musgrave 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重組故事背後耐人尋味的歷史。
百事
|共4篇|
可樂大戰:百事才是真贏家?
很多人和事都難分高下,就像 iPhone 再紅,Android 也不缺用家。但說到喝可樂,相信就毋庸置疑。無論名氣還是銷量,可口可樂長年力壓對手,令百事可樂淪為萬年老二。不過風水輪流轉,如今雙方都拓展業務,賣起果汁、樽裝水、運動飲品甚至凍咖啡來,而在多個產品類別,百事都比宿敵更會賺錢,成為汽水業真贏家。
全球排名第二的女 CEO 帶領百事創歷史高峰
十年股價上漲近八成,創下歷史新高,獲利表現亮眼,營收還領先最大的競爭對手可口可樂,這是百事(PepsiCo)行政總裁盧英德(Indra Nooyi)創下的成績。儘管轉型健康食品失敗,依舊無法掩飾她出色的營運能力。
百事可樂健康失敗,不如續當垃圾食物之王
對百事集團(PepsiCo)行政總裁盧英德(Indra Nooyi)來說,沒有甚麼比想轉型健康食品產業卻被市場狠狠打臉更尷尬的事了。這位以「好媽媽」形象著稱的行政總裁,上任以來拼命想要擺脫製造垃圾食物的企業形象,沒想到費盡心思推出的新產品銷售慘淡,原有的垃圾食物獲利卻不斷上升,讓她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