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自從宣佈勝選後,外交政策只說一句話:將會視俄羅斯為 Adversary,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冷戰
|共33篇|
過了六十年,為何 U-2 偵察機盛名不衰?
最近美軍的 U-2 偵察機在中國解放軍實彈演習禁飛區造成干擾,令 U-2 的傳奇名字又再成為新聞話題。
突然的政權轉型:重溫 80 年代共產陣營劇變
很多人認為專制政權變得愈來愈聰明,不單擁有龐大的資源,又有無孔不入的監控技巧;而一些民主地區的政府卻愈來愈不堪,部分甚至走向專制,使很多人感嘆民主已死。香港經歷了一年的反送中民主運動,看似未爭取到甚麼東西,加上「國安法」殺到,更使人感到絕望,但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政權亦有機會產生劇變。
舊冷戰從未結束,共產主義一直勝利中
早在去年 12 月,史丹福大學的知名經濟史學家 Niall Ferguson 就在「紐約時報」撰文,宣佈世界已進入新冷戰時代。很多台灣和香港媒體都認同有關觀點,有評論人更認為新冷戰或會比舊冷戰來得更凶險。可是,威爾克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 Francis Sempa 就在「外交家」撰文,表示舊冷戰根本沒有完結過,只是很多人錯判了時局。
美國「國防生產法」,等於社會主義救國?
美國總統杜林普援引「國防生產法」,要求通用電氣、3M 等私人企業生產呼吸機及口罩。有本地倡議型媒體稱英美「忽然共產」,並將此舉與社會主義相提並論。誠然,抗疫危急關頭,姓資姓社或屬次要,但動用「國防生產法」,真的代表美國正以社會主義救危嗎?
Moyashi:那些無聲無息入侵地球的外星人
這些電影實際上並不局限於外星人,還有瘟疫、怪獸和地底人等等。故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身體性」。無論是被外星人取而代之、抑或病毒影響腦部思考力,即使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但內心已非我族類。
文化冷戰:小說如何充當反共武器?
英國小說家奧威爾名作「1984」近年洛陽紙貴,文學與政治關係再次引起熱議。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研究學者懷特出版新書,便帶領讀者重返上世紀冷戰,講述美蘇陣營如何動員作家展開連場文化攻防戰。美國中情局甚至重編奧威爾名著「動物農莊」為袖珍本,以便用汽球送入鐵幕,透過文字想像顛覆蘇共政權。
俄羅斯國家級任務:招攬外國學生
在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RUDN),有蘇聯時期 5 人舉起地球儀的雕像,有廣告牌寫明希望「組建全球精英」,而且校內不難碰到外國學生。俄羅斯最新教育目標是大量增加當地大學的海外學生人數,提升技能及建立海外聯繫,情況恰似冷戰時期的蘇俄。
柏林圍牆倒下 —— 歷史的偶然
歷史發展固然由其必然性推動,但歷史的偶然性亦不可忽視。30 年前的 11 月 9 日,象徵東西德分隔的柏林圍牆倒下,除了由自由世界終將勝利的必然性推動,箇中也有因誤會產生的偶然性機會 —— 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會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關鍵。
何謂流氓國家?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Morgan Ortagus 本月在記者會上,批評中國公開美國外交官及其家人資料為「暴徒政權(Thuggish regime)」所為。不過,美國官方更常用 Rogue state 形容一些「流氓國家」。「流氓國家」作為政治術語,於 80 年代在美國開始流行,主要形容一些威脅冷戰格局的小型獨裁國家。冷戰結束後,「流氓國家」的描述對象亦起一定變化。
香港:冷戰格局下的「東方柏林」?
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之際,一場「反送中」運動再次把香港推上國際舞台,外國評論多番吹捧香港為「極權汪洋中的一塊叛逆飛地」,是新冷戰下的「西柏林」。回顧歷史,輿論其實不止一次以柏林類比香港,70 年前英國外相,就曾以「東方柏林」形容之,強調在冷戰格局下,香港扮演著「自由世界」的前哨角色。
冷戰勝出關鍵:民主制度?
不少評論家以「新冷戰」描述目前美中關係。儘管兩國現時的緊張關係,仍未可與當年美蘇之間早期衝突相比,但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Stephen M. Walt 認為謹慎為上,應重溫昔日美國戰勝蘇聯的經驗,為制定今天的政策提供參考。
俄羅斯陰影籠罩古巴 冷戰是否重來?
蘇聯與古巴曾為共產盟友,意識形態上有所聯繫。如今因為實用主義及反美外交,俄羅斯與古巴再度站在同一陣線。只是隨著俄國在古巴重新建立影響力,即使有分析員指,莫斯科這次無意資助夏灣拿,仍讓人憂慮冷戰會否捲土重來。
方俊傑:「冷戰戀曲」的留白,與「羅馬」的淺白
「冷戰戀曲」開局,女主角應徵歌舞團。身邊乖乖女在熱身在準備,女主角一臉輕鬆,叫對手示範一下,便騎劫了對方的首本名曲,兩個人一齊表演。有個唱得出色但緊張到死的拍檔作配襯,女主角不得理性女考官歡心,但輕易吸引感性考官男主角的視線。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調轉說,也合理。
唐明:「冷戰戀曲」—— 等來生再和解
那是因為巴黎的愛情,犯不著如此牽腸掛肚,戀愛非常隨意,情人隨時更換,再也沒有甚麼經歷和感受說得上刻骨銘心。天荒地老的誓言,不但沒有甚麼意義,還傻得有點可笑。
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意在中國?
冷戰年代的 1987 年,美蘇兩國簽訂「中程導彈條約(INF)」,為雙方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設限。30 年後的今天,美國終於宣佈退出條約,為期 180 日的通知期後,條約將告失效。國際社會對杜林普退出條約意見不一,其中,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研究員的 Stephen Bryen 博士便認為,取消 INF 十分合理。因為經歷時代局勢變化,條約已不合時宜。
有核動力潛艇,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何解世上沒有核動力飛機?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爭相研究核動力飛機,但始終無法兼顧反應堆安全與飛機負重上限,就連機師都有核輻射致死的危險,令兩國先後擱置計劃。
【陶傑遊波蘭】圍牆中的一扇窗 訪世界級導演搖籃
「藍白紅三部曲」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鋼琴戰曲」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鐵人」導演華意達(Andrzej Wajda)皆出師自世界級電影搖籃 —— 波蘭活茲電影學院(National Film School in Łódź)。適逢學院成立 70 周年,今集「陶傑動世界」,陶傑就走訪這所經歷冷戰時期,到現今依然堅持培育一代代藝術電影大師的學院。
網絡諜戰真的打起來了?
為何這條未經證實的傳聞,立即引起巨大關注,風傳千里,言之鑿鑿?因為這件事恰好符合世人對於網絡安全的擔憂。如果電腦主機板可以植入類似的間諜晶片,則所有終端硬件譬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和伺服器都不能倖免。而網絡世界正在無限擴大:譬如家電、全自動汽車,甚至大型工業機器,無不存在網絡安全漏洞。
身份政治未解決,「歷史的終結」要推遲?
在美蘇冷戰臨結束之際,知名美國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經揚言,共產主義已經破產,西方自由民主成世界主流,隨著意識形態鬥爭結束,歷史將步入終結,此番理論當時在坊間大受歡迎。雖則事實已經證明,冷戰後的世界紛擾依然,但福山未有就此罷休,事隔 29 年出版新書,試圖再以宏大理論解釋全球局勢 —— 他聲言歷史沒有終結的癥結在於身份政治,無論是 #MeToo 運動、英國脫歐、杜林普的崛起,同樣可以人類被承認的欲望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