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

|共5篇|

吳蚊蚊:夏夜晚風 —— 芝加哥

找台南的好友吃飯喝酒,說起他以前在美國的生活與工作。他還是比較喜歡台灣,所以就選擇回來退休了。我說,我也去過美國玩呀,芝加哥的夏日很好,湖水都是冰涼的,而且晚上有免費的電影放映會或音樂會。當年在公園的草地,背包連小地蓆都有帶,再買一份咸豬肉片和 snapple 蜜桃茶,很寫意。每個晚上都在 Facebook 放園遊會、賣物會的照片。

「隱沒」於澳洲社會的無家女性

早前有港產片聚焦於本地露宿者,並打破大眾對街友的性別定型,認識到四處流浪的不只有「漢」,無家的婦女卻更常被忽視。澳洲亦有同類情況,全國近半「街友」都是女性,大多遭受家暴而流離失所,卻因帶著孩子而不便睡在街頭,只能輾轉於廉價的旅館、合租屋乃至汽車後座,令這個問題「隱沒」於社會,缺乏適當援助。

陶傑:「浪跡天地」對馬克思主義的浪漫背叛

比起近四十年前「非洲之旅」的梅麗史翠普,那種殖民主義的浪遊,背景是肯雅,而且有男友羅拔烈福陪同,地位是白人之上的養尊處優。半世紀之後,美國的女性身處「全球化」造就的貧窮的尖端,牛仔片的西部有了另一種詮釋,應該有強大的控訴力量。

「浪跡天地」背後,關於亞馬遜散工的爭議

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大熱「浪跡天地」(Nomadland),藉由喪夫失業的女主角 Fern 以小貨車為家,邊打散工邊在美國流浪的經過,展示長居露營車的現代牧民生活面貌。但 Fern 在亞馬遜倉庫當短期工的情節,近日卻引起爭議,質疑該片掩蓋該公司剝削工人的實況,矛頭直指其季節性聘用計劃 CamperForce。一些遊民就此現身說法,道出戲外的零工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