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於澳洲社會的無家女性

A+A-
圖片來源: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早前有港產片聚焦於本地露宿者,打破大眾對街友的性別定型,認識到四處流浪的並不只有「漢」,無家的婦女更常被忽視。澳洲亦有同類情況,全國近半「街友」都是女性,大多遭受家暴而流離失所,卻因帶著孩子而不便睡在街頭,只能輾轉於廉價的旅館、合租屋乃至汽車後座,令這個問題隱沒於社會之中,缺乏適當援助。

47 歲的 Naomi 在童年時受到嚴重家暴,特別是愛爾蘭裔父親及原住民母親酒醉之後,「她喝多了就會完全失常,和我爸像要去殺人般醉酒發怒」。當時 Naomi 不知母親屬於「被偷走的一代」,與其他原住民兒童被帶離原生家庭,試圖以西方文化培育他們,結果卻因失去親人、文化錯位甚至受盡虐待,令這些人多有酗酒、吸毒、家暴、露宿等問題,更禍延至下一代。

結果 Naomi 在 14 歲時因雙親離異而失去歸宿,即使在墨爾本找到工作餬口,也因未達可租屋年齡,只能流轉落各間骯髒破舊、品流複雜的旅館。直到 22 歲初為人母,Naomi 自覺陷入連串暴力關係,卻因成長背景而麻木,只會經常匆忙帶著孩子離開,投靠親友、借住陌生人的家或暫居旅館。「我的無家與家暴直接有關,因我總要起身就走。」她不諱言:

我曾以為這很正常,只需收拾行裝離開,找別的住處。我這樣帶著兩名孩子過了很長的時間,後來才發覺『不對,這真的不好』,這樣的生活並非好事。

像 Naomi 般的個案並不罕見,澳洲無家者將近一半為女性,而家暴正是導致她們流離失所的主因。統計顯示,在全國 15 歲以上女性當中,逾 3 分 1 曾受伴侶或前伴侶在身體、心理或性方面的暴力。原住民婦女受害更嚴重,她們因家暴住院的比例平均較非原住民高 35 倍。但無家女性多有孩子隨同,所以無法像男性般露宿街頭,只可借住朋友家、分租屋或汽車內等較為安全之地。

專家指出,流浪的女性往往隱沒於社會中。關懷露宿者組織 Sacred Heart Mission 的營運經理 Anna Paris 解釋:「她們甚少露宿或偷住空屋,也較少找分租房,所以公眾常以為只有少數婦女流浪,但其實我們知道比例要高很多 —— 接近一半。」她還認為,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嚴重缺乏廉價房屋,「特別是對單身女性而言,無論她們有否領取津貼也難以負擔」。

當地州政府早年曾就家暴問題成立皇家委員會,建議確保受害婦女優先獲發公共房屋,現時仍然在增加相關供應。但 Anna 指當局改善的空間很大,因為女性遲遲無法「上樓」,只能回到充滿暴力的家。社區法律服務機構 Justice Connect 則透過「預防女性無家計劃」,幫助尋求法律支援的女性,為她們聯繫輔導及房屋等社會服務,令她們得以脫離「受虐、貧窮、重壓、施暴」的惡性循環。

過去數年,Naomi 亦設法改變生活,最近便帶同 3 名孩子移居昆士蘭,以擺脫家暴陰影。她現於社區法律部門工作,希望能影響其他原住民的生命,同時亦熱心幫助同路人面對心理創傷。Naomi 認為,這些女性應有機會向獄中的施暴者講述她們的故事。「加害者也是社區的一分子,我們不能把他們關起來就算。他們終會回家,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