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共256篇|

新跨境路線 —— 前往墨西哥墮胎的美國女性

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1 年多後,墨西哥發現越過邊境尋求墮胎的美國婦女人數增加,也有組織將墮胎藥運到美國,這跟本月初墨西哥最高法院裁定全國範圍墮胎合法有關。對於那些求助無門、只能尋求非法墮胎的美國女性而言,去墨西哥成為另一個「選擇」。

性侵、逼婚、人口販賣:摩洛哥婦女的恐怖「餘震」

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將近兩週,官方公佈的死亡數字已升至近 3,000 人,倖存婦女還要面對餘震以外的威脅。醫院爆滿、交通斷絕和物資不足,令她們難以確保經期衛生及安全分娩,再加上錢財盡失、無家可歸,更使性侵犯有機可乘。一些男性甚至在網上廣發訊息,鼓吹與未成年女童結婚和其他形式的性剝削。

「動物農莊」意念,其實源自奧威爾妻子?

英國作家奧威爾(George Orwell)及其反烏托邦著作「1984」,無疑都是批判極權主義的代名詞,但新書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卻把批判矛頭指向奧威爾本人。作者指奧威爾名著「動物農莊」與部分作品,其實都源自首任妻子艾琳(Eileen O’Shaughnessy)的創作意念,卻被奧威爾完全抹殺其貢獻;艾琳作為奧威爾的重要支柱,生死關頭亦陪伴左右,但在奧威爾的紀實敘事,她卻是無名無姓的閒角。

今個夏天,女性消費力帶動美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指出,「芭比」跟天后級演唱會有些共通點 —— 女性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消費力刺激美國經濟,流行文化活動的門票只是消費的開始,她們購買各種粉紅色服裝打扮,成群結隊相約朋友看表演、看電影,擴大了消費和購物的數量。

廖康宇:Barbie 玩具、電影和女權主義

無獨有偶,網絡上的各個影評,都將重點放在性別議題之上,指出電影如何讓全世界看懂女權主義云云。此外,電影鋪天蓋地的實體宣傳、與各個時裝品牌的聯乘,令筆者對於 Barbie 電影非常期待,究竟電影會如何處理這個在近年最有爭議性的議題?

書店們:芭比海默

近日上映的兩齣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無疑成為大家熱議的「大事」,一大堆被稱之為「芭比海默」的迷因圖因而出現,以芭比的粉紅性感女娃娃造型,配上奧本海默的男性科學家的嚴肅形象,呈現有趣的反差,這也是迷因本身的特質。這次我們就談談「芭比海默」。

塔利班回朝兩年,阿富汗的女性權益倒退了多少?

自塔利班攻佔首都喀布爾重奪政權,女性權利便受到嚴格限制,基於性別隔離政策,她們承受著不合理的壓迫,但這兩年來仍持續用各種方式爭取權利。*CUP 媒體亦訪問阿富汗女權人士以及學者,透過他們的眼睛看看塔利班掌權兩年後,阿富汗女性面對的掙扎與現實。

中國女足曾經輝煌,何以後勁不繼?

中國女足 8 次參加女子世界盃,今屆首次在小組賽出局,主教練水青霞承認球隊與歐洲對手之間差距「巨大」。有政策支持,中國隊曾是一支勁旅,成績最好的一次是 1999 年打入決賽。為何女足後勁不繼、差距愈來愈大?看看分組賽以 1:6 大勝中國的英格蘭,或可參考一二。

為何南韓人不敢看 Barbie?

電影 Barbie 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在南韓的票房卻顯失色。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指出,Barbie 自 7 月 19 日在當地上映以來,售出超過 46 萬張戲飛,首個週末僅佔總票房收入 8%,第二個週末跌至 3.9%,遠低於同期上畫的「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集」及彼思動畫「元素大都會」。影評人及社運人士認為,情況或與南韓社會不太能接受具明顯女權意識的外國電影有關。

【Soul Monday】烏軍遺孀作畫寄情

烏克蘭戰爭持續近一年半,數以萬計男士放下一切走到前線,力抗俄羅斯軍隊入侵,最終葬身炮火,留下摯愛痛心思念。有喪夫的過來人在半年前開始藝術計劃,讓烏軍遺孀們在基輔的工作室,以繪畫作為治療方式,把失去另一半的悲傷、無奈、憤怒等情緒,全都抒發到純白的畫布之上。

唐明:莎劇人物 08 —— 女扮男裝不等於要做一個精神上的男人

女人的外表可以打扮成男人,但她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處事手法,完全沒必要像男人那樣,當今荷里活電影裡許多「強大優秀」的女性角色,幾乎都像男人一樣無堅不摧,甚至也表現出冷酷傲慢,做事無底線的「婦心如鐵」。但是反觀曾經的一些典範女性,譬如「沉默的羔羊」的女探員,「伊人當自強」的單身母親,「未來戰士」的女戰士,她們並沒有試圖掩飾身為女性的脆弱和憂懼,牽挂和傷痛,但她們憑女性獨有的靈巧、敏銳、堅韌不屈去戰勝困難。

「男獵女採」?原始社會根本就不是

過往「女性負責採集、男性負責狩獵」的性別分工,是我們對狩獵採集社會常見觀念,但說法向來缺乏實證支持。生物人類學家 Cara Wall-Scheffler 等一眾學者,近期在學術期刊 PLOS ONE 發表研究,重新調查狩獵社會的民族誌,發現當中有 79% 都記載女性從事狩獵活動,全都有數據支持。

無分男女,皆會有大量美國工作被 AI 取代?

在美國,年齡介乎 25 至 54 歳的女性,就業人數於今年 4、5 月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高盛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技術或取代大部分職位;另一項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以男性佔多數,但受此趨勢影響的在職男性有 58%,而受影響的女性工人則高達 79%(近 5900 萬人)。

【Soul Monday】踩板橫越歐洲,以速度治療心靈

速降滑板在很多人眼中,只是危險的冷門玩意,Austrian Pixner 卻從這項極限運動中感到自由和寬慰。過去 6 年,這位 26 歲奧地利好手在陸地上馳騁,還曾聯同另外 4 名「板女」,展開 5,700 公里的橫越歐洲之旅。她們從英國出發,向土耳其一座古老修道院前進,幫助同伴之一撫平父親驟然離世的傷痛。

無人安全:威脅蘇丹女性的性暴力罪行

兩個月來蘇丹武裝衝突不絕,逾 1,800 人喪生、150 萬人以上流亡,還有至少數十名女性遭受強姦等性暴力。這些惡行發生在旅館、路邊甚至受害人家中,很多醫生也為之痛心及震怒。然而,多間醫院皆被洗劫及破壞,緊急避孕、預防愛滋病等藥物亦被鎖起來,令性侵倖存者難獲治療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