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共217篇|

韓國 4B 運動:不是要反抗父權,而是要漠視它

英美的童年十分艱難。25 歲、任職護士的她,出生於韓國其中一個最保守的城市:大邱。小時候,母親為了逃避丈夫虐待而離家,留下她和姊姊由祖母照顧。她認為自己是男權社會的長期受害者 —— 童年被父親的過錯拖垮,還要被迫遵守嚴格的審美標準以取悅男性;直至遇上韓國的「4B 運動」,才堅決讓身心獲得解放。

Moyashi:左鬥左鬥左

部分性別多元的支持者不樂見遊戲暢銷,因為該系列的原作者 J.K. 羅琳曾發表不少具爭議性的言論,被批評是「恐跨」和「恐同」,結果身為作者卻在遊戲作品中被「取消」。即使是次的遊戲製造商多次聲明 J.K. 羅琳沒有參與開發,仍惹來不少人呼籲杯葛遊戲,雖然從銷售成績來看,這並沒有成功。

阿富汗奇觀:蒙頭的人體模特

塔利班於阿富汗重奪政權後,首都喀布爾的市貌大為改變。除了女性幾乎絕跡街上,就連女裝店內人體模特兒的「頭顱」,也不再曝露於人前 —— 因為它們皆被布料甚至黑色膠袋牢牢包裹起來。這種奇特光景固然反映當地的嚴厲統治,但同時也展現店主們小小的反抗和創意。

亞洲女性打破職業界限、爭取平等與財富增長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今年的數據顯示,亞洲(除日本外)女性的財富每年增加 2 萬億美元,到 2026 年將達至 27 萬億美元,整體增長為全球之冠,更為史上首次,亞洲女性的財富總和超越北美以外任何地區。除了受社會結構及政策轉變、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和城市化等帶動,還因為有更多亞洲女性投身以往由男性主導的行業。

無女性上學後,塔利班的教育教甚麼?

塔利班全面禁止女性上學,又有女教職員被驅逐,令當地女性前景堪憂。剝奪她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問題自然嚴重;而自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後,當地整體教育其實也任憑塔利班宰制,部分課程內容已成其向學生宣揚對西方仇恨、灌輸塔利班意識形態的工具。

由職場到社會,南韓掀起一場性別戰爭

今年 3 月南韓總統競選期間,保守派候選人尹錫悅已提出要廢除女性家族部;當選之後,尹錫悅取消了政府崗位的性別配額,宣佈將按照業績而非性別來聘用員工,並著手廢除女性家族部。連月來南韓女性多次發起示威抗議,惟反女權情緒亦同時在網絡上擴大,引發南韓社會一場性別戰爭。

【聖誅】伊朗版「正義迴廊」揭露頭巾革命的躁動

伊朗頭巾革命曠日持久,要體會伊朗人民的憤怒,不妨以康城影展得獎電影「聖誅」(Holy Spider)為入門。電影改編自轟動伊朗的連環謀殺案,16 名受害人全數為妓女,兇手自視執行「道德淨化」的神聖使命,受執法部門包庇,一名女記者誓要查明真相。電影把伊朗的性別、宗教與社會矛盾聚焦,其揭露真相之敏感,令製作團隊飽受政權死亡恐嚇。

面對群起的伊朗人,解散道德警察有用嗎

伊朗總檢察長蒙塔澤里(Mohammad Jafar Montazeri)本月 4 日表示,負責執行國內伊斯蘭服飾規範的道德警察「已被設置的部門廢除」。伊朗的「頭巾革命」,正是由庫爾德族女子阿米尼涉嫌不遵守戴頭巾規定,被道德警察拘留期間死亡引發。目前相關消息未仍未獲道德警察所屬的內政部確認,但所謂的「見好就收」,似乎並非當地示威者想要的結果。

勇氣與敏銳:202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其中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在 10 月 6 日公佈,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殊榮,亦是歷來第 16 位奪獎的法國作家。負責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安妮艾諾能夠「以勇氣、客觀、敏銳,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其作者與學者雙重身份,令其「自傳式社會學觀察」成為創作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