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共232篇|

【展覽】看見.齊柏林 ——「看見台灣 10 週年攝影巡迴展」

今年為「看見台灣」上映 10 周年,齊柏林基金會籌劃多時的「改變的力量 —— 看見台灣 10 週年攝影巡迴展」,從已故導演齊柏林留下的 60 萬張空拍照片、25 年來的心血,選出精華的一部分,於今年 8 月起分別於台北、高雄及台中三地展出,讓觀者再次以鳥瞰的方式,於雲上的高度欣賞山川、河流、大海及城市的珍貴影像,以及再次審視自身與環境的關連。

【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其影像世界的深度解密

近日,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主辦楊德昌導演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與影展同步於兩館進行,團隊用了三年時間整理及研究楊德昌導演遺留下來的文本,於是次展覽中首度公開展示這些珍貴文獻與影音檔案,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作品以及特別主題放映。

【AI 音樂專題之二】AI 歌詞生成器可以替代作詞人嗎?

「ChatGPT,各位作詞人害怕嗎?」台灣饒舌歌手熊仔 7 月 1 日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向台下音樂人這樣提問。當時現場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熊仔大膽估計 1 年後再做調查,一半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舉手。這反映人工智能(AI)在音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使用 AI 作詞便是一例,台灣有初創公司推出輔助音樂人作詞的生成式 AI 產品,更獲香港填詞人林夕協助開發。在 AI 創作的新時代,它到底是威脅人類還是為音樂產業帶來全新可能?AI 生成的作品受版權保護嗎?

【AI 音樂專題之一】專訪陳珊妮 —— 當歌手親自訓練自己的 AI 分身唱歌

在台灣,唱作歌手兼製作人陳珊妮親自指導自己的 AI 模型唱歌,推出台灣首支 AI 歌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猶如做一場實驗,她想用一首歌來證明創作人不會被 AI 取代。陳珊妮接受 *CUP 媒體書面訪問時表示:「我們都不確定未來 AI 創作會如何,但未來的 AI 也是由現在的人定義的。」

統戰宗教界:台灣宮廟早成缺口?

台灣廟宇文化濃厚,官方登記宮廟超過 15,000 座,但當地有媒體報道,中國正統戰此一領域。2021 年,「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首次將「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納入愛國統一戰線範疇,整合出 12 類統戰對象,包括「宗教界人士」以及「台灣同胞及其在大陸的親屬」。中央通訊社早前報道引述指,中國正滲透台灣宮廟以作統戰。

#MeToo 運動,改變了法例和職場甚麼?

台灣近日捲起 #MeToo 風暴,從政黨、演藝圈到傳媒界,紛紛有受害者揭露自己曾遭受不當待遇。始於 2017 年的 #MeToo 運動從美國蔓延到全球,打開了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與討論,5 年過後,職場方面有甚麼改變?對剛進入社會工作的 Z 世代來說,他們面對的職場文化是否更平等?

廖康宇:有關台灣的週休三聯署,從四天工作週講起

最近台灣網民發起聯署,希望令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 3 天(即每星期工作 4 天)的地區,截止時間前已經有超過 5,000 人參與。要講近年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英國所推行的四天工作週(four-day working week),就不得不提筆者在劍橋大學讀博時的恩師、社會學系教授 Brendan Burchell。

書店們:小紅書

3 月通關後,一直有大量內地遊客湧至香港,至五一黃金週可謂最高峰。與以往掃貨、用醫院不同,疫後的內地遊客按圖索驥,尋找香港不同景點,甚至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點打卡,比如很多人會捧著麥當勞食物到麥當勞道拍照。這些追逐景點的集體行為源於有人在小紅書或其他旅港群組上的分享。作為書店,我們又可以向他們分享甚麼好書,充實他們的旅遊體驗呢?

減塑時代,台灣手搖茶業者變革之路

近年台灣不斷更新限塑政策,現在已愈來愈少見手搖店提供塑膠杯,店家以紙杯作替代,更多人自備環保杯,看來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已漸漸改變。這個現象,關乎當地的立法手段,*CUP 媒體就專訪手搖茶業者,到底在限塑政策下,他們如何適應這些變革?

【人選之人】政治劇愈紅,愈多人參與政治?

台灣首部政治幕僚的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台灣民主選舉作為故事背景,題材新鮮,旋即成為台灣熱話。在歐美世界,題材較嚴肅的政治劇向來有龐大市場,劇情不但緊張刺激,有學者研究更發現,這類作品可鼓勵政治參與,默默地改變民主生態。

馬英九「訪」中,與蔡英文「訪」美的意義

兩岸局勢趨向緊張之際,前台灣總統兼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前往中國,與此同時,現任總統兼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亦途經美國。兩者均指這次是「非官方行程」,前者為的是帶學術代表團及祭祖,後者則是在出訪中美洲期間過境美國。不能明言的外訪,均是希望保護台灣安全,一個求和,一個尋求支援,並以此作為所屬黨派明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