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屆奧斯卡金像獎正式落幕,其中由馬來西亞影星楊紫瓊主演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囊括 7 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女主角等重要獎項。而有觀看奧斯卡直播的朋友,會經常聽到一個名字「A24」。A24 是美國獨立電影公司,「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加上「鯨」,讓該公司發行的電影共橫掃 9 個大獎,衝擊荷里活的片商生態。
奧斯卡
|共55篇|
關繼威反映的越南船民危機真貌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台譯:媽的多重宇宙)成為今屆奧斯卡大贏家,兩位得獎者與香港甚有淵源 —— 馬來西亞籍影后楊紫瓊在港出道,最佳男配角關繼威(Ke Huy Quan)是昔日逃港的越南船民。翻查報道,關繼威與家人曾經在 39 年前談及逃難經歷,其中提供了幾個線索,足以破除主流對船民危機的普遍誤解。
陶傑:奧斯卡甚麼時候不政治
奧斯卡幾乎歷年都涉及政治,由 50 年前「教父」主角馬龍白蘭度拒絕領獎,改由一名印第安少女上台宣讀平權宣言開始,奧斯卡就逐步陷入政治。
Moyashi:戲內戲外的天馬行空
電影其中一個高明之處是對於「多重宇宙」的詮釋,能夠貫通戲內戲外,假作真時真亦假,連電影本身甚至觀眾也體現了這個概念。「亞裔」是個貌似統一的稱呼,但從語言文化、國族認同、地政衝突、到世代差異,實際包裹的元素卻是雜亂多元。電影以貌合神離的家庭作為隱喻,安排每個成員都操不同語言或方言,體現了所謂的「亞裔」其實是一群自說自話的不同人。
紳士大哥:一句「亞洲人吐氣揚眉」—— 暴露種族歧視根深柢固
楊紫瓊在奧斯卡摘下影后桂冠,社交平台被全面洗版,大家鼓掌祝賀這位我們熟悉的老朋友,站在演員生涯的巔峰,我亦有所感動。不過有句說話我一定不會講的,就是「亞洲人終於吐氣揚眉」。
拯救奧斯卡收視:你還會看直播嗎?
奧斯卡頒獎禮早已不單是美國盛事,還是國際影壇焦點。不過關心獎項的人雖多,典禮收視率卻令人憂慮,事關 2021 年就創下了史上最低收視紀錄 —— 只有 985 萬名電視觀眾收看。去年收視反彈至 1,536 萬人,但也只是歷年倒數第二低,與 10 年前超過 4,000 萬人收看相比,其吸引力恐是大不如前。電視轉播多年來持續流失觀眾,新領導層希望今年可以扭轉局面。
「西線無戰事」,成敗也因「荷里活」?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即將舉行,今年 10 齣最佳電影入圍作品中,奪獎聲勢最大的可謂較早前已橫掃其他電影獎項的「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的德語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有望成為繼「上流寄生族」後另一部非英語最佳電影。但德國電影評論界似乎對「西線」另有意見。
方俊傑:「攜步渡水橋」—— 找到出色的小品不容易
這幾年,她結婚、懷孕、減產,上一套「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像賀歲片,群策群力;今次的「攜步渡水橋」才是出盡全力。收起艷光,Jennifer Lawrence 飾演在阿富汗執勤時被炸傷的美軍,被迫回到不願回去的老家休養,遇上同樣被不幸往事困擾的汽車維修工人,發展出一段不知算友情、愛情,還是甚麼的關係。
鴻若遠:「登樓嘆」—— 克制的主觀
「登樓嘆」透過冷靜和殘酷的影像,悄悄地演繹了一部中國式的「上流寄生族」。
方俊傑:喪盡癲才 —— Nicolas Cage 飾演 Nicolas Cage
過程中,Nicolas Cage 有時似乎是現實中的 Nicolas Cage,有時又好像只是在扮演戲入面的 Nicolas Cage。果然是度身訂做,換了另一位演員,個劇本根本需要由頭到尾完全寫過。
莫坤菱:說話的藝術 —— 從伊力盧馬舊戲看 Drive My Car
縱觀整部電影,就像坐在紅色 SAAB 老車搖搖曳曳地看一段人生的風景,遇上一些人與事,觸碰你過往的痛處,導致結痂的傷口重見天日,你會選擇一往無前還是混沌而過?而我想說的是,電影可以如此好看,有一定長度卻不覺漫長,全賴一種說話的藝術。
鴻若遠:韋史密夫巴掌事件 —— 重點到底係打死方進新?定係浪子回頭金不換?
只要能夠徹底控制媒體和接收資訊的渠道,政治人物和媒體就能通過這些愚弄手法,讓民眾變得對自己死忠而深信不疑,我要求你膜拜誰你就膜拜誰,我要求你打砸搶你就打砸搶,我要求你排除異己你就會幫忙排除異己,更會爭先恐後身先士卒。
鴻若遠:提防邊護邊打壓的女權短板
先不論閣下是否支持以暴力捍衛自身權益,但最起碼最後發言和爆粗的權利,是不該被男性奪去,既然身體自主,除非是自願交出權利或主動要求對方代勞,不然對方沒有權搶去這個讓全球觀眾注目的機會。
陶傑:奧斯卡頒獎 VS 烏克蘭戰埸
美國奧斯卡頒獎禮,非洲裔演員韋史密夫掌摑其認為出言不遜、侮辱了他患病而脫髮的妻子的非洲裔喜劇演員頒獎嘉賓基斯洛克,兩日內成為西方影像和文字媒體的頭條,搶去烏克蘭戰爭的新聞空間。全球即刻圍觀此一超級娛樂八卦新聞。
曾詩敏:運動題材相關電影在奧斯卡
事實上,除了這些花生一地,娛樂性十足的話題外,今次韋史密夫憑這部電影拿下影帝殊榮,倒勾起了筆者對運動題材相關電影在奧斯卡的好奇。
改寫奧斯卡:「心之旋律」奪最佳電影的意義
今屆奧斯卡中,「心之旋律」(CODA)僅獲 3 項提名卻全數勝出,包括最佳電影的殊榮。這部由 Apple TV+ 發行的溫情小品,為串流平台行業帶來「零的突破」,叫苦求此獎多年的 Netflix 恨得牙癢癢。它更改寫影視產業結構,並為「好電影」重新定義 —— 那無關明星多寡,也無關屏幕大小。
林喜兒:心之旋律 —— 不用催淚也讓人感動
「心之旋律」出色之處,是其政治正確而不令人煩厭;情感真摯卻不煽情催淚。
陶傑:「浪跡天地」對馬克思主義的浪漫背叛
比起近四十年前「非洲之旅」的梅麗史翠普,那種殖民主義的浪遊,背景是肯雅,而且有男友羅拔烈福陪同,地位是白人之上的養尊處優。半世紀之後,美國的女性身處「全球化」造就的貧窮的尖端,牛仔片的西部有了另一種詮釋,應該有強大的控訴力量。
Colette —— 毋忘,拍紀錄片的價值
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由美國導演 Anthony Giacchino 執導的 Colette 奪得。Colette 講述第二次世界期間,參與「法國抵抗運動」的 Colette Marin-Catherine,多年後以 90 歲高齡,首次到訪其兄 Jean-Pierre 當年死亡地方:德國米特堡—朵拉(Mittelbau-Dora)集中營。直面悲痛回憶,對 Colette 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朝聖」。身為觀眾,能從觀影得到甚麼?Colette 的製作人員,便向英國「衛報」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
唐明:奧斯卡獎趨向「國王的新衣」
今年的「小婦人」,只從畫面顔色上就面目模糊,各種最為老氣橫秋的深灰、暗褐、濁黃、泥綠、棉花糖的粉紅拼凑在一起,好像一團雪糕、牛油果、曲奇搗在一起的麵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