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去年 9 月發表報告,指俄羅斯軍隊侵略烏克蘭以來犯下 30 宗性暴力罪行,包括 8 宗強姦婦女案,以及 15 宗針對男性的虐待行為。烏府官員及人道組織指,哈爾科夫及赫爾松等俄軍佔領區獲解放後,舉報數目飆升至數百宗,至少 10 名未成年人士受害。戰爭縱未結束,公義急需彰顯。但如何撫平創傷及搜證提控,總是敏感、複雜而艱鉅。
暴力
|共97篇|
陶傑:兇殺的世界性和本土風
全球化之下價值觀的嚴重扭曲,比起美國特色的校園槍擊案,香港雖然禁止槍械,但命案也有「本土化」的特色,殺人動機,世上只此一家,別處所無。
同情疲勞:對暴力麻木,衍生更多暴力
疫症下的生離死別、被迫害的阿富汗婦女、家破人亡的烏克蘭兒童、遭內戰與地震夾擊的敍利亞人…… 全球天災人禍,無不令人痛心疾首。但你我又從何時起,對於他人的不幸或不義,只感到無何奈可,甚至想置之不理?在媒體及社交平台推動下,這種「同情疲勞」現象來得更快更廣。世界愈糟糕,人們愈麻木。
【Soul Monday】法設蝴蝶信箱,讓受虐兒童把不能說的寫出來
受虐兒童往往難以向他人明言自己受到甚麼傷害及威脅,近年法國有兒童保護組織設立信箱,讓難以開口的兒童可以寫信求助,並由專家作出評估。結果,信箱揭發大量兒童受虐待案件,警方更需要調查某些求助個案。
北韓憲法下,國內人人都是罪犯
北韓治安,可能是計劃前往當地者的共同疑問。在必須隨團旅遊、所有行程受控制下,遊客不太可能遇上搶劫、扒手等罪案,不過始終難以看到官方論述以外的北韓。化名 Joshua Kim 的脫北者就在美國專門報道北韓新聞的 NK News 撰文,透露北韓社會有甚麼常見罪案,又有甚麼罰與不罰。
課室暗角:韓國教師遭遇的騷擾、羞辱與暴力
韓媒近日廣泛報道,忠清南道一名中學男生在上課期間,躺在面朝黑板講解的女老師身後,以手機從下而上偷拍對方,部分學生還在訕笑,女老師則無視一切,繼續授課。相關影片在網上瘋傳,隨即引起全國嘩然,直指課堂秩序混亂失控、難以相信此事是在韓國發生。但多項調查顯示,學生侵犯教權或妨礙教學的事件持續增加,令教師身心受到威脅甚至傷害。
炎炎夏日:熱浪如何威脅人們精神健康?
英國氣象局指,本週一、二,英格蘭部分地區氣溫高達攝氏 40 度,更發佈了史上首個紅色高溫警報,建議市民避免外出。去年,熱浪在英國造成超過 1,600 人超額死亡。近日香港天氣同樣酷熱,天文台亦一度發出「高溫天氣持續」特別提示。氣候變化下,這類熱浪或會愈來愈常見,除了要小心中暑,有專家更指出炎熱天氣會威脅精神健康。
Moyashi:直播的子彈與倒下的身體
然而在每人手上都有智能電話的年代,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的代勞,所有人都擁有拍下歷史瞬間的可能性。安倍被暗殺的剎那被多名民眾從不同角度拍攝,在事件發生後,有關影像即時在網絡中擴散,連電視台也要拿來當新聞片段。
鴻若遠:提防邊護邊打壓的女權短板
先不論閣下是否支持以暴力捍衛自身權益,但最起碼最後發言和爆粗的權利,是不該被男性奪去,既然身體自主,除非是自願交出權利或主動要求對方代勞,不然對方沒有權搶去這個讓全球觀眾注目的機會。
家暴的死角:沉默的男性受害者
日本警察廳公布,去年全國遭受配偶或伴侶暴力對待而求助的個案,達到歷年最多的 83,042 宗,其中有 20,895 萬宗來自男性,佔全體受害者的 25.2%,比例破紀錄之高。但這數字僅反映一小部分,因為還有更多仍在啞忍的丈夫,以及尋求支援卻被拒門外的男士。對於兩性的刻板印象,構成了家暴問題的死角。
【COP26】在全球暖化下,人類會變得暴戾和抑鬱?
在過去數十年,全球暖化被視為是人類未來的一大生存危機,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科研的關鍵詞。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了全球暖化如何加劇颱風、熱浪、山火、水位上升等天災和極端天氣,可是就只有較少研究聚焦於其對人類個人健康的影響。三位布里斯托大學學者近日在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享,氣候變化下,人類會怎樣容易變得暴戾和抑鬱。
失敗國家下的囚權問題:血腥的南美監獄暴動
當一個地方法治得不到保障,囚犯就成為弱勢之中的弱勢,可能受盡各方勢力欺凌。9 月 28 日,南美國家厄瓜多爾的海岸監獄(Litoral Prison)爆發嚴重暴亂,有至少 118 名在囚人士遇害。類似事件在南美國家時有發生,布里斯托大學的國際法教授 Malcolm Evans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分析背後原因,並喚起對囚權問題的關注。
鴻若遠:「國定殺戮日:無限狂屠」—— 發達後忘記了的初心
一個多小時過了,我到底看了甚麼?對杜林普的落井下石和鞭屍?還是在看一部驚慄片?西多士可以無屎,但驚慄片不能走驚慄呀大哥。
「隱沒」於澳洲社會的無家女性
早前有港產片聚焦於本地露宿者,並打破大眾對街友的性別定型,認識到四處流浪的不只有「漢」,無家的婦女卻更常被忽視。澳洲亦有同類情況,全國近半「街友」都是女性,大多遭受家暴而流離失所,卻因帶著孩子而不便睡在街頭,只能輾轉於廉價的旅館、合租屋乃至汽車後座,令這個問題「隱沒」於社會,缺乏適當援助。
鄭立:古惑仔 3 —— 肥屍如何實現了約翰連儂的理想?
短短幾分鐘,肥屍就完美展示了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解決方法,過程中沒有流一滴血,不損一兵一卒,甚至連敵人也沒有受傷,這簡直是教科書版本的示威教學,實現了守護本地弱者的高貴目標,更在過程中展現了幽默。
【圖解】香港的虐兒問題
社會福利署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在香港,去年的虐兒個案總數比 2019 年輕微下降 6.6%,然而防止虐待兒童會認為,個案下跌或與疫情有關,因為兒童減少與他人接觸,變相更難發現問題。
反亞裔暴力事件喚起的記憶:亞裔和非裔社群衝突
3 月 17 日,美國亞特蘭大市發生槍擊案,其中 6 名死者是亞裔女性,當中 4 人是韓裔,另外兩名是華人,事件震驚全國。同日,三藩市有一名華人老太太在街頭遇襲,結果反而把白人兇徒打至送院,成為網民熱話。近日,很多西方媒體也關注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問題,有些人就重提 1992 年洛杉磯暴動,以韓裔商店被大規模洗劫一事,來探討亞裔和非裔社群的矛盾。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面對社會價值崩解,很多人既憤怒又絕望,有人認為既然無能為力,我們便應該學懂放下。但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gnes Callard 在新書 On Anger 為憤怒辯護,她認為憤怒源於道德觸覺,一旦我們對不義之事麻木,便可能釀成道德危機,但憤怒又必然衍生出復仇衝動,構成所有受壓迫者要面對的內心掙扎。
扭曲的韓國體壇:金牌至上,暴力有理
日前韓國女排一對選手姊妹被揭曾為校園暴力加害者,被無限期剝奪國家代表資格。雖然當局雷厲風行,但外界難免想起近年南韓多宗體壇霸凌、體罰、性侵的事件。有調查更發現,學生選手對教練及前輩唯命是從,即使遭受暴力亦未敢發聲,甚至被灌輸「不被打不成材」、「愛你才會打你」等扭曲觀念,為了奪金而啞忍一切,部分受害者甚至仍在就讀小學。
夕立:「天竺鼠車車」之前的見里朝希
在「我就爛」迷因氾濫的今日,它背後隱藏著的是現代人對於自己生活狀態無規可循,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反轉成為傷害人的部分,從而引伸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質疑 —— 包括「我的小山羊」中,爸爸所象徵的保護,同時也是暴力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