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浩基:「浪跡天地」說走就走的避險生活

A+A-
「浪跡天地」電影劇照。

電影「浪跡天地」(Nomadland)在去年奧斯卡中取得六項提名,並奪得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女主角的榮譽,而華人傳媒和讀者均普遍聚焦於華人女導演趙婷(Chloé Zhao)獲獎,重心宣傳一個亞裔導演如何在荷里活抬頭,而很少人會關注到此電影計劃的牽頭者 —— 電影中的女主角兼監製法蘭絲.麥杜曼(Frances McDormand)。

麥杜曼在看過女記者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所著的關於現代美國游牧族的紀實報道「游牧人生」後,就一直在推動這個計劃,而趙婷則在計劃開始後才被邀請進來。這樣說不是想抹殺趙婷在這個計劃的貢獻,只是太多人忽略了原著的影響力。

讀過「浪跡天地」的原著後,感覺電影精彩,但原著細節更多。就像它揭示了 2008 年雷曼兄弟次按危機爆破後,原來對美國中產階級的衝擊是如此龐大,相信許多非美國的朋友都感受不到其實際影響。

許多美國人(包括退休一族)都會把大部分資產押在其豪華住宅及投資基金上,當樓市大跌,加上雷曼債券的影響,讓這些原本過著童話生活的中產階級,剎那間變得一無所有。就像書中提到的一名退休商人表示,他過去一直過著優悠的退休生活,會買名貴古董車去參與全國業餘賽車比賽,在樓價剎那間大跌一半時,他賠上了一切,最後房子也被銀行拍賣。他確切感覺到在「22 世紀殺人網絡」(Matrix)電影中所言,原來過去生活一切皆是虛幻,他突然從母體的美好世界中醒過來,最後只能在流動房車中過生活。

「浪跡天地」電影劇照。

亦有不少人因此決定擺脫傳統美國夢,不再將人生大部分資產放在房貸和房屋的各項保險金上,而徹底回歸美國立國之初的游牧民族及牛仔式之放牧生活,追著季節性工作而居,如農莊的季節性收割、一切遊樂場或嘉年華會的臨時工,甚或亞馬遜在聖誕節前四個月的臨時招聘,哪裡有工作,他們就到哪個地方生活,過著真正游牧民族的自由冒險生活。當中不少人更把自己的個人經歷和游牧生活經驗寫成網上博客,供族群分享,成為了特定群組中的小名人,甚至因為有了一定流量,透過互聯網得到的廣告收益每月可達 1,300 美元,也成為了一項固定收入。

這個新世代的生活哲學,在這十年間興起,也托日本斷捨離文化之加持,讓這種流浪生活,由過去被視為落泊或走投無路的代名詞,變成了類似日本的「車中泊」文化。當中有不少人強調,他們不是無家可歸的露宿者(homeless),而是沒有固定房屋者(houseless)。

華人傳統文化喜歡持有「磚頭」,當然不動產有其可賣可升值的能力,但同時也隱藏著一個危機,就是「不動」,而這種游牧流浪族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機動性。一個城市沒事沒幹當然好,但一旦出事,就可踩油就走。

其實這種新的生活態度,也很值得香港人參考,正如現在不是有很多人已經買下房屋,卻住進月租服務式公寓嗎?也是相同道理。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因為華裔導演拿下奧斯卡而感興奮,還是值得讀一下這本原著,未雨綢繆,正所謂「唔怕一萬,最怕萬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