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半百,本該開始籌劃退休生活,期待安享兒孫之福。但在日本的熊本縣,深迫祐一和愛妻祥子卻於此時遭逢噩耗,痛失年僅 29 歲的長子。他們在悲傷中度日,卻想起愛兒生前常說:「想在家鄉開店,以咖啡連繫人們。」此話讓夫婦二人重新振作,以繼承兒子開辦咖啡店的遺願,在疫情高峰學習創業。
家庭
|共163篇|
8 分鐘就有 1 個兒童失蹤,印度的「鐵路孤兒」
印度早前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有分析指,該國的繁榮取決於年輕人的生產力。但在這個即將成為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平均每 8 分鐘就有 1 名兒童失蹤。其中數千人決心離家出走,以求擺脫貧窮或虐待。但貿然登上火車的他們,在首都新德里難以謀生,只能藏身站內過活,淪為「鐵路孤兒」一員。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林喜兒:Motherland —— 離別的聖誕
沒想到在派對、團聚之間,談了生死。有觀眾不能接受聖誕節目竟然不是 happy ending,但創作人在節日談生死,其實更具意義。
【Soul Monday】荷蘭設單車銀行,兒童、輟學青年和老人都得益
踏單車是荷蘭人生活的一部分,單車數目甚至比全國人口還多。但隨著通脹和能源開銷飆升,很多家庭再也負擔不起這種基本代步模式。多個單車銀行為此伸出援手,讓孩子們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車。荷蘭皇家旅遊者協會(ANWB)更成立計劃,修理及改裝廢棄的二手單車,讓其適合兒童騎行。
林喜兒:I’m Ruth —— 母與女最血肉的對話
Kate Winslet 去年憑 HBO 的 Mare of Easttown 贏得多個女主角獎。休息一年後,Kate Winslet 再次接拍劇集,這次是老家英國 Channel 4 的單元 I Am Ruth,更是與女兒 Mia Threapleton 一起演出。
廖康宇:「飯戲攻心」—— 港產片喺邊,邊度就係屋企
有別於上次專欄提到的「明日戰記」,「飯戲」是一齣不折不扣的香港電影: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情節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出現,但「飯戲」只可以發生在香港,因為它所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離散(Diaspora)的故事,也許世上只有背井離鄉的香港人才最有共鳴。
【Soul Monday】法設蝴蝶信箱,讓受虐兒童把不能說的寫出來
受虐兒童往往難以向他人明言自己受到甚麼傷害及威脅,近年法國有兒童保護組織設立信箱,讓難以開口的兒童可以寫信求助,並由專家作出評估。結果,信箱揭發大量兒童受虐待案件,警方更需要調查某些求助個案。
助人不能自助:照顧者壓力症候群
若果有人不幸遇上意外,受苦的不單單是當事人,還有當事人的至親,他們可能要充當照顧者的角色,長時間守候照料當事人。近年,愈來愈多心理學和公共衛生專家關注這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有學者就專門研究「照顧者壓力症候群」(caregiver stress syndrome),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以獎學金之名:日本青年的學債噩夢
現時近半數日本大學生利用的「獎學金」制度,並非對優材生作出的無償援助,而是等同港人俗稱 Grant Loan 的「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借錢來讀書,工作才還款。但學費和稅率加了又加,收入水平卻未見增長,令愈來愈多大學生貸款,亦愈來愈多畢業生負債。為求早日「歸零」,省吃儉用乃是必然,結婚生子也不用想。教育改變命運,只是不知更好抑或更壞。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超高齡韓國:回不了家的失智老人們
過去 5 年,韓國 60 歲以上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從 72 萬飆升至 91 萬,相關的失蹤個案亦見急增。這些長者步出家門後,徘徊於曾經熟悉的街頭,有可能一去不返。家人奔走各方,卻往往遍尋不獲,從此失去至親。高齡化勢不可擋,同類事件只會有增無減,但南韓政府仍欠相應對策,讓迷途老人平安回家。
【Soul Monday】一襲婚紗,世代相傳 72 年
1950 年的美國芝加哥,新娘子 Adele Larson 以 100 美元買來一套婚紗,在當地教堂完成人生大事。這襲禮服卻未從此報廢,反而在往後的 72 年,相繼借給兩位妹妹、女兒和 3 名外甥女,讓她們穿著與愛侶同步紅毯。到了本月初,孫女 Serena Stoneberg 成為家族內第 8 名女性穿起此件世代相傳的白紗,在外祖母當年許誓之地,跟男友共諧連理。
減工時跟 ESG 也有關?
COVID-19 疫情改變人對工作形式的認知,讓全球大量公司和員工體驗彈性工作模式。許多員工正追求更具彈性的工時和工作地點。在勞動力市場緊張之時,公司也在尋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縮減工時不僅員工受益,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效益,可成為企業改善 ESG 的措施之一。
孩子轉運站中的嬰兒箱:「遺棄」還是「託付」?
電影「孩子轉運站」讓韓國揚威海外,亦令嬰兒箱的存在再受關注。導演是枝裕和籌備劇本期間,曾採訪發起人李鐘洛以作參考。這位牧師自 2009 年底設置此箱,供人匿名放下無法撫養的初生兒,至今收容過 1,988 人,亦持續受到「縱容棄嬰」等非議,但讓嬰孩活下去的信念,始終未被動搖。
數據科學顯示:人們都揀錯了約會對象
選擇結婚對象,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但至今人們也很少為此求助於科學。在人際關係學中,要招募大量夫妻作研究,既困難又昂貴,大多只憑有限的數據分析。直至近年,科學家 Samantha Joel 嘗試以新方法預測夫妻關係成功的要素,得出有趣又令人沮喪的見解。
沉默中受苦:新手爸爸的「產後」抑鬱
照顧新生兒的重壓,以及為人父母的巨變,新手爸媽都得承受。但是產後抑鬱這種在子女出生後首年持續情緒低落、冷漠甚至產生自殺傾向的精神惡疾,多年來卻被視為「婦女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多為女性而設。男性患者缺乏病識感,加上恥於表達情緒困擾,估計數以百萬計父親正在暗自受苦。
莫坤菱:「孩子轉運站」的舊影子 —— 沒有血緣的家人,還是法制公事公辦重要?
上星期看了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孩子轉運站」,一齣被喻為「最日系的韓國電影」,男主角宋康昊憑戲更獲得康城影展最佳男演員,成為第一位韓國演員獲康城影帝,想必已經交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日本導演對執導韓國電影一樣駕輕就熟,發揮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