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亞地區,結婚時由男女雙方家長向彼此贈送嫁妝的傳統,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印度自 1961 年起立法禁止這種做法,但仍無阻習俗流傳至今;最新研究發現,近數十年隨著印度男性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提升,嫁妝的價值和普及率也有所增加。
家庭
|共179篇|
【Soul Monday】照顧者圍爐取暖蛋糕店
若家中有患重病,或有繭居傾向的家庭成員,作為照顧者的家人,在心理及生理上都要承受極大壓力,而且礙於自己的家庭與別人家不同,也難以向他人吐苦水。位於日本兵庫縣川西市東多田的店舖「蛋糕工房 菓樂」每星期有一日會借出空間,讓辛勤已久的照顧者有地方「圍爐取暖」,負責人希望小店可成為讓照顧者稍作喘息的心靈綠洲。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筆是港媽:「神奇虎爸」—— 給爸媽的啟示錄
最近看了一套親子電影「神奇虎爸」(Captain Fantastic),戲中提及的育兒觀和教育觀值得我們深思。宣傳口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He(Ben)prepared them for everything except the outside world」。口號以「他」做主語,代表從他人的目光去評價主角。當局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旁人才能察覺到問題所在,不禁令家長們想:到底我們一直沿用的育兒方式是否在正軌上?
【烏克蘭戰爭】被送俄,再也沒回來的孩子們
跟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同遭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的路芙娃.貝洛娃(Maria Lvova-Belova),身為俄國總統辦公室兒童權利專員,被指在烏克蘭戰爭中犯下非法驅逐、轉移兒童人口的戰爭罪行。烏克蘭政府已確認至少有 16,226 名兒童被驅逐到俄國境內,只有 300 人成功與家人重聚;但烏國議會人權事務專員 Dmytro Lubinets 估計總數可能高達 15 萬。失散兒童的下落、如何保護孩子,成為烏克蘭成人的苦惱。
為何美國寄養家庭嚴重短缺?
電影「流水落花」以寄養家庭為寫實題材,動人故事背後,早前有報道指本港因老齡化和移民潮,令寄養家庭流失;美國亦然。過去數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當地寄養家庭嚴重短缺,寄養家長一方面擔心病毒傳播,另一方面因經濟不景,愈來愈少家庭願意再接收這些兒童;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之後,美國聯邦憲法不再保障女性的墮胎選擇權,外界認為寄養兒童數字或會增加,最終只會加重寄養系統的負擔。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污染、暖化…… 是誰殺死了精子?
研究顯示,1973 年至 2018 年間,全球多地男性精子濃度從每毫升 1.012 億,跌至每毫升 4,900 萬,降幅達 51.6%;同期精子總數亦由 3.357 億下降 62.3% 至 1.266 億。學者擔心,精子質量持續下跌,會降低繁殖能力。但為何精子質量愈來愈差,甚至已影響部分男性的生育能力?污染也許是原因之一。
中國呼籲女青年:對高價禮金說不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聘禮金額近年大幅飆升,在一些省份平均約 14 萬人民幣,不少人難以負擔而無法成婚。面對人口及結婚率皆降的威脅,官方就想到打擊高昂聘禮,以鼓勵適婚者成家。
方俊傑:「波士頓絞殺手」—— 不要用緝兇片的心態看
「波士頓絞殺手」導演 Matt Ruskin 的功力,跟 David Fincher 相比,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果你以緝兇片心態看待電影,只怕會覺得再沉悶 100 倍。
【Soul Monday】以蔬菜為主角的床邊故事
孩子偏食不吃菜,令家長大感頭痛,但抗拒蔬菜,有時可能來自幼童對陌生食物的恐懼。有研究指出,當蔬菜融入故事,孩子在更熟悉蔬菜來源及特性後,就不會嫌棄這些有益食物。所以,由西蘭花、茄子、蘆筍、菠菜為主題的故事電子書亦因此應運而生。
失散的「家庭」,200 年後「團聚」
沒有甚麼比一家人齊齊整整更重要。17 世紀安特衛普(Antwerpen)肖像畫家沃斯(Cornelis de Vos),繪有不少全家福或家庭生活題材的作品。1626 年,沃斯繪畫了父母子三口之全家福,但後來畫作分裂成「父子雙人像」(Double Portrait of a Father and Son)及「一個女士的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直至最近,丹麥 Nivaagaard 美術館與荷蘭藝術歷史學院(RKD)的合作研究,成功團聚畫中三人。
當孩子情竇初開,家長怎應對才好?
當家長面對情竇初開、甚至已有親吻行為的年幼子女,應該如何反應?「紐約時報」記者 Christina Caron 請教了多位專家,幫助家長引領子女探索這人生新體驗。
移民家庭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裡養育孩子最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報告,根據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育兒假政策等進行排名。英國廣播公司(BBC)參考了其中一些評分,為準備移民家庭尋找養育孩子的理想地。
陶傑:虛擬宇宙的三位一體大宗教
人工智能、網絡、自媒體,經全球冠狀病毒蔓延後,自 2020 年起,這三大時代特徵,已經成為全球化生活三位一體的新宗教。
講錢傷感情?危害關係的財務不忠
講錢傷感情?金融信息網站 Bankrate 最新民調表明,39% 美國人曾經「財務不忠」,向伴侶隱瞞債務、大筆消費或銀行帳戶。有婚姻治療師警告:「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或不願談及金錢,應視為危險信號。」更有研究表明,1 成夫婦因此離婚。莫非今年情人節,改送個人記帳簿才對?
【Soul Monday】繼承愛兒遺願,開咖啡店凝聚社區
人生半百,本該開始籌劃退休生活,期待安享兒孫之福。但在日本的熊本縣,深迫祐一和愛妻祥子卻於此時遭逢噩耗,痛失年僅 29 歲的長子。他們在悲傷中度日,卻想起愛兒生前常說:「想在家鄉開店,以咖啡連繫人們。」此話讓夫婦二人重新振作,以繼承兒子開辦咖啡店的遺願,在疫情高峰學習創業。
8 分鐘就有 1 個兒童失蹤,印度的「鐵路孤兒」
印度早前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有分析指,該國的繁榮取決於年輕人的生產力。但在這個即將成為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平均每 8 分鐘就有 1 名兒童失蹤。其中數千人決心離家出走,以求擺脫貧窮或虐待。但貿然登上火車的他們,在首都新德里難以謀生,只能藏身站內過活,淪為「鐵路孤兒」一員。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林喜兒:Motherland —— 離別的聖誕
沒想到在派對、團聚之間,談了生死。有觀眾不能接受聖誕節目竟然不是 happy ending,但創作人在節日談生死,其實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