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共27篇|

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英國的必修課:員工的命也是命

來到英國短短 10 個月,我經歷了多場罷工。今個學年,大學教職員工會的罷工,令我損失大約 3 個星期的課堂;英國的鐵路罷工更加是司空見慣了。在 6 月,英國鐵路工會就發動了 33 年以來,最大型的罷工行動,導致英國至少一半列車停運 3 天。此外,教師、律師、醫護人員,也很可能加入工潮。

錫蘭肉桂現工人斷層

肉桂在西方大致可分為「肉桂」(cassia cinnamon)與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錫蘭肉桂又稱「真肉桂」,價格更昂貴之餘,亦以香氣濃厚誘人、味道帶甜、質地柔軟而緊密的淺棕色棒身優勝。不過,佔全球錫蘭肉桂出產量約 9 成的斯里蘭卡,正缺少有經驗的剝肉桂皮工人。

印度店員坐下的權利

印度服裝店店員 S Lakshmi 每天工作 10 小時,站足一整天後累得只能以緩慢步速回家,回去還要護理酸痛的雙腿及腫脹的腳踝。對於像 Lakshmi 這些必須久站的工人來說,曙光可能就在眼前。上月,泰米爾納德邦成為印度第二個在法律上賦予零售員工「坐下權利」的邦。

廖康宇:了解國家與工運,讀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本書探討了多個研究中國大陸勞資衝突的重要課題,例如在市場化改革下,工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有何改變?在權威政治體制下,工人和工人領袖如何能夠爭取話語權?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工人組織,在維護工人權益上有何貢獻和限制?

古巴雪茄文化:聽著名著,捲出經典

古巴雪茄的質量,曾被專家評為世上之最。很多人認為,這歸功於當地的陽光、土壤和濕度,還有源遠流長的捲煙技術。但雪茄廠裡的朗讀者(Lectore),可能也是重要推手。他們每天都會「開咪」,唸出小說、新聞甚至星座運程,讓工人們邊聽邊捲煙,成為古巴文化的獨特一面。

印度工匠 —— 高級時裝的隱形支柱

多個奢侈時裝品牌的成衣系列,還有走紅毯用的高級訂製服,原來一直依靠印度工匠的手藝,為這些華麗服飾穿珠繡花。在印度飽受疫情摧殘之際,西方社會對新衣的需求亦見下降,長期合作的品牌因此突然減產,令不少供應商無法負擔成本或向工人支薪。惟這些供應鏈過於隱形,外界只看到時尚裝束,卻不見匠人之苦。

陶傑:「浪跡天地」對馬克思主義的浪漫背叛

比起近四十年前「非洲之旅」的梅麗史翠普,那種殖民主義的浪遊,背景是肯雅,而且有男友羅拔烈福陪同,地位是白人之上的養尊處優。半世紀之後,美國的女性身處「全球化」造就的貧窮的尖端,牛仔片的西部有了另一種詮釋,應該有強大的控訴力量。

「浪跡天地」背後,關於亞馬遜散工的爭議

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大熱「浪跡天地」(Nomadland),藉由喪夫失業的女主角 Fern 以小貨車為家,邊打散工邊在美國流浪的經過,展示長居露營車的現代牧民生活面貌。但 Fern 在亞馬遜倉庫當短期工的情節,近日卻引起爭議,質疑該片掩蓋該公司剝削工人的實況,矛頭直指其季節性聘用計劃 CamperForce。一些遊民就此現身說法,道出戲外的零工經濟環境。

中國工會真能保障零工工人?

去年 5 月,有學者發表文章,稱讚穿上外骨骼的中國外賣員,背上重達百磅的 3 個外賣箱,以自信、輕快的步伐在城市遊走;又稱「網約派送員」「愈來愈為政府及公眾所認可」云云。言猶在耳,本月 11 日,中國外賣送餐平台「餓了麼」的 47 歲外賣員劉進,以自焚方式追討被扣工資,其稱「連命都不要了⋯⋯ 我要我的血汗錢」的自焚片段在中國網絡廣為流傳。「經濟學人」訪問專家學者,指問題在於官方對公民社會的壓制,讓工人更難求助。

有病仍要上班的亞馬遜員工

美國數以百萬計的人為避武漢肺炎,安坐家中上網訂購藥物雜貨,消息指龍頭網絡零售商亞馬遜(Amazon)這段時期的雜貨訂單量,比平日高出 50 倍。不過,公司是電子商務企業,但仍依賴工人繼續工作,貨物倉庫本身就是群聚之地,加上要收發不同地方的貨品,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不低。近日「紐約時報」訪問 30 多名倉庫工人、現任及前公司員工了解情況,發現亞馬遜的措施似乎跟不上變化,不少員工生病仍堅持上班。

150 年前鐵路華工,如何打通美國東西岸?

美國歷史上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於 150 年前的 5 月 10 日竣工,貫通美國東西岸,成為一個重要里程碑。但其實這番成就背後,有著成千上萬華人的貢獻。他們作為主要勞動力,往往肩負最艱鉅任務,甚至因公殉職。這批美國老華僑的後代,期望藉著橫貫鐵路 150 周年紀念,重新審視這段備受忽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