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

|共192篇|

【Soul Monday】免費「樹洞」,聽你訴苦

真心說話難開口,尤其是在強調合群、重視形象的日本社會,再多辛酸也不易提起。長野縣兩名青年便自願充當「情緒垃圾桶」,定期在晚上安坐鬧市路邊,豎起寫上「 聽你發牢騷」的紙牌,讓陌生人來吐苦水,全程既不說教也不收費,將女子高中生的暗戀到企業管理層的煩惱,統統往「樹洞」裡倒。

美國「海綿城市」,成功抵禦颶風吹襲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都有城市提出適應辦法,中國便提倡「海綿城市」疏導洪水。美國亦有類似的抗禦颶風方案,佛羅里達州佔地 18,000 英畝的社區巴布科克牧場(Babcock Ranch)便是典範。去年颶風「伊恩」帶來巨大破壞,登陸時更直接吹襲牧場,結果當地近乎絲毫無損,成功通過「防颶風認證」。

從證券商到超市都在研究的「失智者商機」

日本新潟市一家咖啡館內,30 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家屬正在談笑中享受下午茶,其中一位成員用口琴吹起了童謠,其他人跟著打拍子,轉眼間,咖啡館變成了合唱團。這裡是橘色咖啡館,由岡三新潟證券與義工團體共同營運。

俄烏戰爭,挪威北極小鎮也成間諜戰場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但烏克蘭人「見疑即報」,人人嚴防間諜滲透,遠在北極圈的挪威海邊小鎮同樣鬼影幢幢。經濟學人集團雙月刊 1843 Magazine 專題報道,在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決裂的今日,鎮上居民常被情報人員要求從事高危任務,俄羅斯間諜線人也滲透當地,秘密監控官民一舉一動,令該鎮不經意淪為諜戰最前線。

以街頭作為畫布:古羅馬塗鴉留下了甚麼話?

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塗鴉風波繼續發酵,被噴上中國官方標語的牆身,如今一再被刷新,當事人又報稱收到死亡恐嚇,不禁令大家反思塗鴉的本意。事實上,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時代,街道已被當成塗鴉畫布,單計龐貝古城就保存超過 11,000 幅塗鴉。究竟這些古代塗鴉承載甚麼訊息?當中如何反映古羅馬社會的面貌?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漫遊主教山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和「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兩代文化人、兩種視角,一同漫遊社區,分享對香港的回憶與想像。第一集,兩人先到主教山,一探承載百年歷史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又到隱匿在山中、由居民自發建造的「運動樂園」,感受鬧市中一角淨土的群體生活。

Hong Kong Infosphere:香港需要檔案研究,也要有檔案意識

1922 年,檔案家 Hilary Jenkinson 發表著作 Manual of Archive Administration,成為現代檔案學的基石,距今剛好超過 100 年,在外國已經成為一門非常有系統的學科,有大批學術期刊,多間大學也有相應的碩士課程。然而,今天香港檔案學的發展仍然相對疲弱……

溫哥華和多倫多以外:加拿大如何吸引移民去小城?

加拿大宣告大幅放寬「香港救生艇」,以降低移民門檻「搶人才」。過去一年,加拿大人口急增 100 萬,當中多達 96% 來自移民人口,為了讓全國更平均得到移民的好處,以補充各地勞動力與生育率不足問題,加拿大各級政府亦多管齊下,讓移民從溫哥華、多倫多等大都會,流向其他中小型社區。

人口老化下,日本的高齡孤食現象

「三代同堂、齊人開飯」,這種家庭模式在日本社會愈來愈罕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四口、分時用饍」,而當子女長大離家、另一半先逝或離異,獨居老人更變成與空氣進餐。有些長者或樂得清靜,很多人卻鬱鬱寡歡,甚至因此營養不良。為了解決「孤食」問題,不少民間機構積極為銀齡族尋找「飯腳」。

土地問題:黎巴嫩公共空間縮小

經濟崩潰,生活苦悶,黎巴嫩人想要岀門喘息一下,公園、海灘、遊樂場等公共空間卻經常關閉,不然就被非法私有化,付得起錢方能使用。這個由社會不公平和私人利益為先造成的現象,正因政治腐敗加劇;而沒有附帶停車場的綠化地區,政策制定者都不屑投資。一些市民只好「親自操刀」,採取臨時解決方案。

求龜問卜,搜救兒童的哥倫比亞原住民衛隊

早前,哥倫比亞 4 名原住民兒童在雨林生存 40 日後獲救的消息成為國際新聞,下一步可能是把如此扣人心弦的生存故事搬上荷里活大銀幕。4 個原住民兄弟姊妹一躍成為全國甚至全球話題,而有份拯救他們、早在約 20 年前成立的哥倫比亞原住民衛隊,同樣開始為人所知。

越戰遺禍:殺人 50 年的美軍未爆彈

美軍參與越戰期間,對當地發射重 500 萬噸的砲彈,惟約 3 分 1 在落地時未有炸開,當中包括集束彈。美國撤軍以後,曾投放數千萬美元清理這類未爆彈(UXO),但半世紀過去,越南的農民和兒童每年仍會發現上千個,有些僅埋在地下幾吋之深。有掃雷組織估計,50 年來全國超過 10 萬人因此受傷甚至死亡。

加拿大隨機襲擊浪潮,癥結在哪?

近期隨機斬人案愈來愈多,由於刀手犯案動機不明,令市民防不勝防。面對類似問題的不僅是香港,近年加拿大亦驚現愈來愈多隨機襲擊案,途人無故被陌生人追斬或毆打,溫哥華前年就有 1,705 人受害,更有人斷送性命。恐怖趨勢令輿論呼籲政府對症下藥,但問題根本是甚麼卻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