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

|共206篇|

【愛在左右】言語治療師教製軟餐 推廣吞嚥障礙友善餐廳

進食,除了是人的基本需要、進一步化成享受,更可以是一段將來與家人細味的回憶。但社會上其實有一群人,正因為吞嚥障礙而食不下嚥,面對著種種不便和痛苦。藉著推廣「吞嚥障礙友善餐廳」概念,「言語」與社區不同餐廳合作,指導製作軟餐的技巧,配合廚師手藝,讓呑嚥障礙人士也能夠與親朋好友一起享受在外用膳的滋味。

【愛在左右】SEN Free 運動班,給 SEN 成年人一個「動」「融」機會

「香港自閉症聯盟」估計,本地自閉症總人數高達 191,952 至 230,342 人。有相關病症的學童自然需要多關注,但其實自閉症成年人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學童少。然而,目前只有 5 間由社署資助的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服務 15 歲以上人士,僧多粥少,令大部分成年患者在起居飲食,以至融入社會方面都感到無比吃力。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的 Vivien 受師父 Rachel 啟發,幾年前創立 SEN Walker 星伴行,自 9 月起夥拍幾位朋友為自閉症成年人免費提供 SEN Free 恆常運動班,讓他們既可鍛鍊身體,又能擴闊社交圈子,協助他們在人生跑道上,找尋同路人。

全球最大的基本收入實驗:一筆過資金援助或更有成效

2008 年成立的非牟利慈善組織 GiveDirectly,一直為東非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現金援助。他們同時進行全球最大型的基本收入測試:從 2016 至 2028 年,每月向肯雅農村地區約 6,000 人提供略高於 20 美元的現金,另外還向數以萬計的人提供短期或不同形式的金錢援助,意圖找出哪種現金資助方式最能幫助低收入家庭。

沉沒的公共記憶 —— 1933 年關閉的香港大會堂博物院

近日,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計劃重整科學館和香港海防博物館,而沙田文化博物館亦可能被「殺館」。1962 年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前身)成立,過了半個世紀,香港辛苦經營出的世界級博物館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之數。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其實也經過很多偶然與掙扎。索邦大學 Daphné Sterk 就在 Museum History Journal 講述香港大會堂博物院的故事,那是香港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卻彷彿在公共記憶中完全消失。

幫派問題困擾,丹麥公社終於要請政府出手

歐洲國家有不少宣稱自治甚至獨立的社區,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尼亞自由城(Fristaden Christiania)便是其中之一。嬉皮士自 1971 年起便佔據這個廢棄軍事基地,建立無政府主義烏托邦,人們只要不傷害鄰居,就能在丹麥市場經濟之外自由地建屋、生活。自由城隨處可見大麻買賣,多年來政府都曾嘗試執法,但收效不大。直至近年幫派佔據社區,就連自由城居民也開始要求政府出手,關閉當地大麻交易所在的普什街(Pusher Street)。

老齡化日本:認知障礙症員工的初體驗

在日本一家咖啡室,85 歲的侍應在門口熱情迎接客人,但當客人落單時,侍應顯得有點手忙腳亂,甚至送餐送錯給另一枱客人,也有客人入座後等了 16 分鐘才拿到一杯水,但完全沒人投訴或大驚小怪,因為這是一家聘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咖啡室。這類咖啡室近年在日本盛行,作為一個安全空間,方便年老患者在店內與朋友互動,提高工作效率之餘,最重要的是感覺自己被需要。

時間銀行:建立新的社會及經濟秩序

印度愈來愈多長者,因子女離家自立或配偶離世而頓失依靠。當地非政府組織 Nirogi Bharat Foundation 最近引入「時間銀行」概念,鼓勵年輕人參與照顧獨居長者等社區活動,並將服務時數「儲存」起來,留待日後「提取」同樣的時間以換取其他服務;現時已募得超過 600 位志願者響應。

【展覽】藝術不設限?學藝再玩?創意高齡?

當長者投入藝術世界,會否有更多可能?賽馬會「學藝再玩」創齡藝術計劃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主辦、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推行,於年半前正式展開。計劃為期 3 年、以藝術作媒介,實踐創意高齡(Creative Aging)的社藝合作計劃。首階段為 7 組藝術家與 7 間安老單位、合共超過 100 位長者參與其中,現於 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階段展覽。究竟甚麼是創意高齡?長者的藝術火花又會多具創意,甚或「鬼馬」?

【Soul Monday】食店免費贈烏冬,吃飽才不會做壞事

日本大阪西成區有大量弱勢人士聚居,也被視為治安欠佳的黑點。蕎麥麵及烏冬店「淡路屋」位於當地愛鄰地區,店前牌子寫著:「難以負擔飲食者可獲一碗免費烏冬」。店主大前孝志曾在走投無路時得到一飯之恩,所以想回饋其他有需要的人,他相信人要吃飽,心才能安定,也不會想做壞事。

書店們:門前的風景

從法律上說,門內屬於私人空間,門外屬於公共空間;但從地理上說,兩者不可割裂,尤其是戶內與戶外的街景本來是相連,門內的人也活在門前的風景裡,那裡有美麗的榕樹、老舊的公園、狹窄的馬路,都與居住或工作在這裡的每一個人有關。這次我們節錄了 3 本書,談談各自門前的風景。

【Soul Monday】免費「樹洞」,聽你訴苦

真心說話難開口,尤其是在強調合群、重視形象的日本社會,再多辛酸也不易提起。長野縣兩名青年便自願充當「情緒垃圾桶」,定期在晚上安坐鬧市路邊,豎起寫上「 聽你發牢騷」的紙牌,讓陌生人來吐苦水,全程既不說教也不收費,將女子高中生的暗戀到企業管理層的煩惱,統統往「樹洞」裡倒。

美國「海綿城市」,成功抵禦颶風吹襲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都有城市提出適應辦法,中國便提倡「海綿城市」疏導洪水。美國亦有類似的抗禦颶風方案,佛羅里達州佔地 18,000 英畝的社區巴布科克牧場(Babcock Ranch)便是典範。去年颶風「伊恩」帶來巨大破壞,登陸時更直接吹襲牧場,結果當地近乎絲毫無損,成功通過「防颶風認證」。

從證券商到超市都在研究的「失智者商機」

日本新潟市一家咖啡館內,30 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家屬正在談笑中享受下午茶,其中一位成員用口琴吹起了童謠,其他人跟著打拍子,轉眼間,咖啡館變成了合唱團。這裡是橘色咖啡館,由岡三新潟證券與義工團體共同營運。

俄烏戰爭,挪威北極小鎮也成間諜戰場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但烏克蘭人「見疑即報」,人人嚴防間諜滲透,遠在北極圈的挪威海邊小鎮同樣鬼影幢幢。經濟學人集團雙月刊 1843 Magazine 專題報道,在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決裂的今日,鎮上居民常被情報人員要求從事高危任務,俄羅斯間諜線人也滲透當地,秘密監控官民一舉一動,令該鎮不經意淪為諜戰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