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全民埋單,不單止科學家、政客和商人感到困擾,就連普羅大眾也要付上成本。講的不只是體感溫度熱不可耐,而是需從荷包現兜兜掏出額外電費。幾年前美國南加州 Thomas 山火和 Koenigstein 山火及 Montecito 泥石流,電力公司愛迪生國際(EIX)就要市民埋單。
澳洲
|共161篇|
Ryan Fung:「無掩雞籠」歐洲合法化如何改變亞洲
要解決氣候問題,很多人會問到底如何平衡氣候和政經這個難題,但原來除了這個「雞與蛋」的難題,「雞籠」在部分人士眼中同樣值得關注,歐盟 2021 年就推動廢除籠養動物,直接或間接提升部分食材成本,開始引起資本市場關注。
移民路長:等候無期的澳洲父母簽證
澳洲向來是移民熱門地,不少人以「付費型父母簽證」方式,花上大筆金錢讓雙親盡快赴澳團聚,但內政部積壓了逾 8.6 萬份申請,審理時間增至 12 至 15 年。若申請「非付費型」,更可能要等數十年。這種「永久臨時」的局面,令他們以至全家在身心及經濟上陷入困境。獨立研究員 Peter Mares 就發表報告「父母難題」,並改編成文章在「衛報」刊出。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澳洲治療精神疾病的處方:迷幻蘑菇、搖頭丸
日前,著名歌手李玟自殺身亡,家人證實她受抑鬱症困擾多年,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精神病非常難治,各國一直苦思如何處理這個棘手問題。近日,澳洲率先打破禁忌,成為全球首個處方搖頭丸(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及迷幻蘑菇(裸蓋菇素,Psilocybin)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及抑鬱症的國家。
電話騙案成大患,各國各出辣招
因每日收到大量垃圾來電及短訊,為免誤墮騙局,不少人一看到陌生電話,就會選擇不接。港府近日會以電話及短訊形式,抽查市民是否符合領取消費劵資格,令人擔心會誤認政府電話為詐騙來電。事實上,詐騙來電造成的不便及巨大財政損失,已成為各國政府及電訊供應商首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曾詩敏:以衝浪來體驗很「野」的澳洲
香港開始迎來炎夏,我偶爾會格外想念雖說一天四季,但整體微涼、3 月尾 4 月初的墨爾本,特別是跑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那段,沿海感受著大風,視覺被壯麗的景色震撼,更能以衝浪來體驗很「野」的澳洲。
澳洲保育:讓鴨嘴獸重回園區
鴨嘴獸是澳洲特有物種,50 年前,澳洲皇家國家公園曾有鴨嘴獸的目擊紀錄,之後其蹤跡一度消失。近年因極端氣候事件,鴨嘴獸的棲息地受到乾旱、火災影響,生存受到威脅,保育團體和當局合作將牠們重新引入澳洲皇家國家公園,以恢復生態系統平衡,確保生物多樣性。
曾詩敏:都市人學習與大自然連繫
很多人到墨爾本都會往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走一轉,除了沿路的宏偉懸崖、綠野和大海,往「野生動物奇觀」(Wildlife Wonders)享受一段旅程,碰碰運氣能否跟野生動物見面,亦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曾詩敏:訪澳洲的藝術風貌 —— 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在墨爾本,除了體育之外,感受到城市和維多利亞州活力一面的,也包括他們的藝術風貌。這次的旅程有好幾個重頭戲,例如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F1 澳洲站、市中心搭熱氣球等,還有到訪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NGV),適逢當時有兩個特別的展覽,我們可以欣賞。
曾詩敏:墨爾本的熱氣球之旅
聽說墨爾本是世界上少數能容許在市中心飛熱氣球的城市。承前文提及的旅程,我們這一趟獲安排隨 Global Ballooning Australia,清晨在墨爾本市中心乘搭熱氣球的體驗。
曾詩敏:墨爾本招牌盛事 —— 一級方程式賽車
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 不完全算是狂熱體育迷,卻很熟悉和著迷於 F1(一級方程式)?我有,而且不只一個,當中主要是女生。不要以為女生只是為了看「靚仔」,她們是真正了解並喜歡看 F1。F1 的魔力為何?我藉著早前的墨爾本之行,在澳洲站親身一探究竟。
曾詩敏:拜訪「體育之都」—— 墨爾本
我喜歡以運動看世界,很多時候到異地,是為了體育的緣故;有時就算不是因體育外遊,也少不免會留意當地的體育文化。早前跟 Visit Victoria 到墨爾本走了一趟。初到這個最近取代悉尼,成為澳洲最大城市的維多利亞州首府,不禁好奇想感受及窺探一下,這裡的「體育之都」(Capital of Sport)美譽,有多大程度名副其實?
初到墨爾本,把握新生優勢交朋友
在香港時,我和朋友的關係都很密切,她們多是我於中學和大學時認識的朋友。我們每月、甚至每週都會見面一次,交換近況和想法。我明白到了澳洲,即使有不同通訊軟件,交流的時間很難比上人在香港。故此,重新建立交友圈子是必須的,也可以更快融入這裡的生活。
土著婦女肩負重任:親自保護珊瑚礁家園
2018 年成立的昆士蘭原住民女性護林員網絡(QIWRN),為當地土著和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婦女鋪路,讓她們發揮祖先累積 4 萬多年的珊瑚礁知識,帶領保育澳洲著名的大堡礁,繪製地圖和追蹤生態系統變化;還終可確立這一代土著婦女的價值,親自保護家園。
品牌紛紛停用袋鼠皮,原來是好心做壞事?
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2023 年初,我出發到澳洲升學去
大約在 2022 年時申請了澳洲的碩士學位,同年年尾,便陸陸續續收到 offer,值得高興的是也收到了就讀心儀大學的機會,煩惱的是選科時其實不是一個慎重的考慮,直到此刻仍擔心會否不適合。到海外讀書於我而言,不論碩士或學士,其實都是頗奢侈的。
全球暖化,白蟻禍延萬里
達爾文澳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在 1.5 億年前就與恐龍共存於世,並作為祖先物種的最後倖存者活至現在。這種巨型北方白蟻具有極強破壞力,近年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更讓喜熱的牠們胃口大增,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南下蠶食更多地方。惟專家警告,受全球暖化影響,白蟻之禍已非地區性問題。
背包客重返澳洲,難再窮遊?
2019 年,逾 30 萬人以工作假期簽證計劃入境,亦使該國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旅遊市場。但經歷兩年多疫情,背包客陸續重返這個陽光明媚之地,卻發現悠閒的窮遊天堂不復存在。
澳洲版「安心出行」:二千萬澳元發現 2 名隱藏患者
2020 年全球疫情爆發以後,各國都著手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試圖追蹤病毒傳播鏈。事隔兩年,多個程式陸續退役,其中澳洲版「安心出行」被視為最失敗案例,投資逾 2,100 萬澳元,僅追蹤到 2 名隱藏患者,程式今年終於停止服務,政府更鼓勵國民「刪 App」。究竟這個失敗個案,給我們甚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