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的情報人員,必是中年以上。1992 年,英國情報局爭取得當時已經是俄羅斯一名高級 KGB 檔案專家的米特羅金(Vasili Mitrokhin)投誠英國。米特羅金送給英國的見面禮,是六大箱 KGB 對外滲透的檔案文件。
澳洲
|共63篇|
山火不斷,澳洲樹熊「被絕種」?
澳洲東部近月山火連連,威脅大量野生動物生命,當中尤以樹熊最受關注,更有傳牠們正面臨「功能性滅絕」危機。不過,美國和澳州均有學者澄清,樹熊的情況雖為嚴峻,但未至於絕種。假消息的傳播或令人氣餒,打擊拯救動物人士的信心。
既恐又貪的澳洲,能否擺脫中國滲透?
澳洲總理莫里森在東亞峰會召開前,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會上莫里森承認,有關中國干預澳洲內政以及侵犯人權的指控,破壞了兩國的經濟聯繫。兩國在不斷升級的貿易問題上互相指責,另一方面卻又要作安撫,澳中專家 Kerry Brown 認為,澳洲一直以來未能審視其對華態度,導致如此尷尬境地。
用石造紙,減少伐木?
當樹林被大規模破壞、砍伐,代表地球上許多動物失去棲息地,也代表地球的肺部受到損害;地球呼吸困難,人類也難獨善其身。造紙是其中一項伐木最多的行業,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有初創企業家開始思考,能否在沒有樹木的情況下造紙。
澳洲原住民巡邏隊:在政府警察系統以外追求安全
香港有網民曾經號召成立香港民衛隊,以保衛示威者和普通市民。其實,有關民衛隊的意念,在外地尋常可見,例如墨西哥居民因對抗黑警和黑幫而自組的 Autodefensas。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 Amanda Porter 就在犯罪學期刊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發表論文,分析澳洲原住民巡邏隊的例子。
馬來西亞人申請澳洲庇護簽證,有所「逃避」?
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及文化部秘書長依斯漢日前稱,歡迎有意參與「第二家園計劃」的香港人,但前提是他們並非藉此逃避某些事情。有沒有港人如依斯漢所指,藉定居計劃逃避某些事情尚不得而知。不過,據澳洲廣播公司報道,近年多達 33,000 名在澳洲申請難民庇護的馬來西亞人中,大多數並非真正的難民。
澳洲新一代養上一代,但薪金何其多?
澳洲經濟增長緩慢,人口老化、氣候危機等問題迫在眉睫,但這些重擔卻主要落在年輕人身上。澳洲人過往每一代都享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水平,唯獨這一代面臨落後風險。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有專文直指,澳洲新一代的壓力乃基於經濟及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國家政策亦令新一代要負擔上一代退休費用。
因政治訴求而違法,澳洲法官有何判刑考量?
因表達政治訴求、而非純粹牽涉個人利益而違法的示威者,該如何斷定其刑責?澳洲莫納什大學法學院、專門研究精神健康及刑法關係的講師 Jamie Walvisch 近日為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澳洲法官在面對相關案例時所考慮的因素。
澳洲最低工資冠全球,失業率不升反跌?
澳洲是全球第二個實施最低工資的國家,去年最低工資水平更冠絕全球,領風氣之先。「經濟學人」指出,雖然澳洲的最低工資逐年上調,但失業不升反跌,或推翻最低工資不利就業的論斷。
澳洲人對中國信任暴跌,說明了甚麼?
香港反送中風波爆發後,最新民調顯示,澳洲人對中國信任暴跌至只有 32%,為有紀錄以來新低。縱然中國積極發展軟實力,巨額投資電影製作、在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但為何始終無法扭轉外國價值取向,甚至贏得國際社會信任?
李衍蒨:解剖澳洲原住民的骸骨,生前曾從事採珠工作?
「交還骸骨」幾乎是博物館界,甚至人類學界這幾年的重點題目,因為這關乎死者及其家屬的權益。至於骸骨最初出現在不同國家的原因,就牽涉歷史上一個非常黑暗的章節。
蠶食澳洲自主的中國因素
「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戒」。一旦警戒鬆懈、政治天真,需付出的代價也許難以想像,澳洲的經驗正堪借鏡。澳洲著名知識分子 Clive Hamilton 所著的「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以經濟、僑務、間諜活動、文化滲透等方面研究,全面闡釋了中國因素如何蠶食、影響澳洲的自主,為澳洲的自由敲響警號。
「紐卡素先鋒報」的故事:地區報扮演了甚麼角色?
紐卡素是澳洲新南威爾士的第二大城市,離悉尼約兩個小時車程,人口只有大概 33 萬,即使算上整個大亨特區的人口,也不過 63 萬,還不如香港的觀塘區。可是,紐卡素細小的人口規模,卻支撐了一份全國知名的地區報「紐卡素先鋒報」。
雞隻自由放養,必然確保動物福利?
日常吃到的雞隻,不少都在集約化雞場飼養。消費者或不太關心雞們的來歷、短暫的一生如何度過,只求滿足口腹。而在澳洲,情況稍有不同。澳洲雞隻飼養行業中,超過 6 成獲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認證。即使雞肉需求龐大,仍有協會從動物福利角度出發,旨在保障雞隻身心健康。
澳洲另類教育潮流:在家學習,成績更好?
在家工作的模式日漸普遍,令一些上班族可以不受辦公室束縛。但如果學童想擺脫傳統教育的枷鎖,在家中學習,又是否可行?昆士蘭科技大學教育系講師 Rebecca English 近日就撰文,分析愈來愈多澳洲學童在家接受教育的現象。她發現在家自學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反而更好,或可成為日後教育的新方向。
令澳洲人頭痛的移民政策
今天說移民,或許只能流於討論,難以實現,因多國陸續收緊移民政策。在熱門移民國家澳洲,總理莫里森近日表示,要解決國家所面對的根本挑戰,並公佈新移民計劃,把永久移民的配額限制至每年 16 萬人。「紐約時報」報道稱,澳洲政府的提案,乃旨在削減移民。
Gloria Chung:珀斯 —— 超悉趕墨
走在珀斯的街頭,繁榮不亞於悉尼及墨爾本,友人笑說如果當年移民,早已經發咗,「正所謂揸住一隻鑊,好過讀大學,如果當年在珀斯的埠仔,開間中餐廳度炸下春卷,現在成個山頭都係我了」。
沙特女孩:從出生到死亡,一生都「被監護」
來自沙特阿拉伯的 18 歲少女 Rahaf Mohammed al-Qunun,日前稱受到家庭虐待,在泰國轉機時尋求澳洲的難民庇護。聯合國難民署已認可 Qunun 的難民身份,但 Qunun 的父親否認虐待女兒,雙方各執一詞。是次在社交網絡廣為流傳的事件,已引起人們對沙特阿拉伯實施嚴格監護制度的關注。澳洲廣播公司訪問埃及裔美國記者 Mona Eltahawy,解釋沙特的監護制度如何運作,以及對沙特婦女的影響。
咖啡豆的命運,盡在澳洲?
早在數年前,咖啡業界經已響起警號,指氣候變化威脅咖啡豆的供應量。但時至今日,情況仍然嚴峻。為了改善問題,該組織現正進行國際性的多地品種試驗,在 23 個國家試植 35 種咖啡豆,以衡量豆在不同氣候下的表現。當中包括一些通常與生產咖啡沾不上邊的地區,譬如澳洲就有可能對咖啡產業作出最大貢獻 —— 南十字星大學的科學家將會試種 20 個「抗氣候」的咖啡豆品種。
學校排名代表一切?
學校排名是多數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的指標,但排名是否代表一切?近日「衛報」澳洲編輯 Josephine Tovey 撰文直指,澳洲新南威爾士州高中會考(HSC)排名只是數字遊戲,不能確實顯示哪些學校「最差」或「最好」,家長不應只迷信排名,忽略學校應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