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中東有成千上萬的未成年男女逃至德國等地,但很多人一旦抵步或入境不久便告「消失」。2017 年初,聯邦刑事警察局錄得逾 8,400 名未成年的失蹤難民,踏入今年則回落至約 3,200 名。但聯邦無人陪伴未成年難民協會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不知去向的人數稍有上升趨勢。
流浪兒童
|共3篇|
夕立:對讀「小偷家族」、「誰知赤子心」的鬱結
是枝裕和金棕櫚得獎電影「小偷家族」在香港,甚至在整個東亞地區都大收旺場。不少影評人藉此電影回顧是枝裕和整個「家族」電影的系譜。此電影可謂他集大成之作:沒有履行養育責任的父母、養育時動了真情的假父母,兩大母題皆處理得很出色。然而平心而論,他在 2004 年執導的電影「誰知赤子心」,卻比「小偷家族」更能掀動觀眾情感,更致鬱。
與流浪兒童在一起,親身尋問和付出
一個多小時後,小孩便被送到來,原來是個只有六歲左右的小不點,是中心年紀最細的一個。說他六歲左右是因為他連自己的生日也不知道,這對於中心的孩子們來說,都是一個普遍不過的現象,他們一般都不知道自己生於何年何月何日,有些連自己今年幾歲也不知道。對於出生在香港的我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縱然我在出發前對中心的孩子們都有了一些心理準備,但這幾天因為各種原因,知道這裡大部分小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時,還是有點傷感,看著他們無奈、失望和悲傷的樣子,還是比預期中更心酸,因為站在面前的已不是一個預算或概念,而是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臉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