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共1391篇|

21 世紀人類填海造地,超過香港面積兩倍

「明日大嶼」計劃公眾諮詢將於今日結束,但保育爭議相信不會就此止息。最新研究便發現,2000 年起全人類填海面積達到 2,530 平方公里,相當於全港陸地面積兩倍有多,大部分集中在發展中地區,特別是中國;約 70% 位處低窪地帶,意味著要面對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打機也要談政治:中國如何在手遊市場突圍?

凡事皆政治,電子遊戲也不例外。除了多人連線打機時政見不同的玩家互罵,遊戲開發本身也是國際政治的角力場。日本稱霸電玩市場多年,如今卻面對中國在手機遊戲市場異軍突起,並引起西方國家的安全疑慮。「經濟學人」雜誌專題報道,一場軟實力較勁如何在屏幕內外開打。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

中國提出烏克蘭和平方案,背後有何戰略計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俄期間,提出調解烏克蘭戰爭的和平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自然響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邀請中國進行會談,以致戰爭焦點忽然落在中國之上。佐治城大學訪問研究員 Philipp Ivanov 認為,中國在衝突中扮演調解員,與中俄試圖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有關。

反華情緒下,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中國品牌正於美國受到史無前例的追捧,社交媒體抖音(TikTok)、電商平台天母(Temu)、影片剪輯 CapCut,成為當地 iPhone 用戶下載量數一數二的應用程式,快時裝品牌 SHEIN 的排名甚至高於亞馬遜,並正計劃在紐約上市。但西方對華猜疑日深、中美關係愈趨緊張,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國度拓展業務?「經濟學人」日前整理出它們的三大方針。

對俄制裁,加速「去美元化」?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制裁,包括被凍結近半外匯儲備,多間主要銀行亦被剔出國際支付系統 SWIFT,部分人質疑此舉是把美元「武器化」。政治經濟學家和制裁專家更指,近月從南美、中東到東南亞,多國加緊制定減少依賴美元的安排,以免他朝落得同樣下場。這波去美元化的成敗,將如何影響全球貿易?

瑞士,曾經的紅色中國間諜中心

1815 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中立國。作為調解衝突的中立國,瑞士盡可能與不同國家保持外交關係,每年數以千計外交官前往日內瓦,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會議。外交人員往來頻繁,自然成為理想的間諜活動場所。1960 年代中期,世界各地報章就聲稱,中國駐瑞士伯恩大使館已成為「紅色中國間諜中心」。

資源民族主義,令印尼作繭自縛?

印尼自 2020 年起禁止出口鎳,成功吸引多間電池生產商到當地設廠,更令鎳產品出口額暴增逾。總統佐科維多多食髓知味,表示今年中會把禁令延伸至製造鋁的鋁土礦,還透露未來有意更進一步,對銅、錫和黃金作同樣安排。「經濟學人」卻質疑,該國對資源民族主義的大力擁護,看來並非明智之舉。

湯若望與一眾傳教士,如何成就華人農曆?

每逢過傳統節日如新年、中秋、端午、冬節,人們都會忽然意識到農曆(又或者舊曆)的存在。其實我們認識的農曆也經過了不少歷史變遷,今天沿襲的版本,是由明代一眾外國傳教士如龍華民、羅雅谷、鄧玉函、湯若望所編纂,其中湯若望在清初更位至通政使,官至一品。

農曆新年不收爐:以加班賀年的文革時代

在華人社會,農曆新年向來被視為家庭團聚大節日。不過,在提倡「破四舊」的文革年代,過年卻一度被視為需要革除的舊風俗,被扣上虛偽迷信的罪名,甚至是「剝削階級套在勞動人民脖子上的精神枷鎖」,過年時加班工作更被奉為新習俗。

金仔:中國成功拉攏沙特?(二)沙特戰略

據「華爾街日報」較早前報道,習近平的確提出油氣貿易以人民幣結算,而華文傳媒紛紛載歌載舞歌頌這是中國一次外交突破,挑戰美國在中東的霸權云云。然而,沙特外交大臣 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 卻一盤冷水倒頭淋,表示毫不知情,認為還未是時候,這段跳了 6 年的探戈無奈只能繼續繞圈下去。究竟中國為甚麼功敗垂成?

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中國電動車搶佔東南亞市場,下一步是攻略歐洲?

新年想有新氣象,不少車主或正考慮更換座駕,包括轉開相對環保的電動車。過往由於它們價位偏高,讓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卻步。但「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隨著東南亞多國提供補貼,相對便宜的中國出品成為搶手貨,威脅在當地汽車市場處於領導地位的日本車廠,甚至準備爭奪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