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了解年輕人的,也許只有年輕人。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Anaheim),有 5 位 16、7 歲的少年主持在 Podcast 節目 Teenager Therapy 中,自由自在地討論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友誼及性行為等同齡人煩惱。這個 2 年前在睡房錄製的「柴娃娃」節目,竟迅速引起年輕聽眾共鳴;在病毒大流行下,他們的聲音也令愁困在家的青少年不再孤獨。
青少年
|共18篇|
【Soul Monday】保持通話,就能救助他們
在吉爾吉斯的封鎖禁令下,15 歲少年 Maksat(化名)已停課數星期。困在家中的他被迫要與關係欠佳的姊妹,及難以溝通的父親相處,母親又到了外地工作,令他感到前所未有地孤立,更萌生自殺念頭。此困境在農村學子之間並不罕見,幸好 Maksat 遇上了「電話同伴」。
臨床心理治療前,先有情緒急救
在不穩定的時代,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備受衝擊,不單肉體需要醫治,情緒也需緊急支援。心理治療費用本就昂貴又耗時,療程要花上數月之餘,漫長的輪候時間亦是其中一大障礙。美國新聞網站 Vox 指出,心理學博士 Jessica Schleider 試圖解決問題,她在紐約石溪大學開設了實驗室 Lab for Scalable Mental Health,先以 30 分鐘為孩子提供「情緒急救」,當中並不需要臨床醫生的介入,期望填補輪候心理治療的真空時間。
比利時皇家醫學院:勿讓兒童純食素
比利時皇家醫學院日前發表意見,表示兒童素食主義並不道德,因為它可能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出現健康問題。除兒童以外,他們亦建議青少年、孕婦和哺乳母親不要遵循純素食。
林喜兒:「性愛自修室」—— 有又煩,無就更煩
上月 Netflix 上架的「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劇名簡單直接,單刀直入跟你談性教育。不過若只看劇名和故事簡介,實在不太吸引,青少年校園喜劇還是留待學生們過癮一下,怎知這場校園性教育卻令大人們也樂在其中。
「消失」的孩子:如何鑑定難民是否成年?
幾年前,中東有成千上萬的未成年男女逃至德國等地,但很多人一旦抵步或入境不久便告「消失」。2017 年初,聯邦刑事警察局錄得逾 8,400 名未成年的失蹤難民,踏入今年則回落至約 3,200 名。但聯邦無人陪伴未成年難民協會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不知去向的人數稍有上升趨勢。
回憶快樂能預防抑鬱?
最新研究發現,回憶正面的記憶或有助具童年逆境的年輕人,減低其患抑鬱症的風險。研究由來自劍橋大學及倫敦大學學院的團隊進行,日前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
沉迷社交媒體,00 後女生比男生更易抑鬱
近日研究表示,00 後女生出現抑鬱和情緒問題的機率高於同齡男生,這與她們每天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驚人時間有密切關係。
向扮開心說不、向扮受歡迎說不,年青人向社交媒體說不
人們普遍認為年輕一代是不能自拔地使用社交媒體的一代,仍然極度沉迷的青少年當然不少,但開始有兩極化的情況出現,有一些年輕人不再受社交媒體束縛,索性不用社交媒體,而且數量可能超乎想像。
哈利波特 20 年:靈光一閃可有繼承者?
時光倒流 20 年,1998 年 9 月,英國作家 J.K. 羅琳筆下長篇系列「哈利波特」首部作品「神秘的魔法石」,在美國各大書店正式發售,為全球讀者開展了漫長而充滿話題性的魔幻之旅。「哈利波特」之名自此無處不在,原著小說早已翻譯成不同語言,而系列電影不但至今仍有新作上映,亦捧紅了一眾電影演員。還有,書中不少詞彙成為了年輕人的流行用語,倫敦 King’s Cross 車站更是書迷朝聖的熱門場景。不過,若細數「哈利波特」對現實世界最大的貢獻,還是要回到它對青年讀物及出版生態的改變。
我上網故我在(二):批判思考難上加難?
培育批判思考需要長期學習。在建立獨立、理性的決定前,需要面對並處理千變萬化的人生境遇,包括面對引起負面情緒和造成認知衝擊的處境,但是沉迷智能手機,妨礙的是真實的人生經驗,而從人生中學習,形成批判思考,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我上網故我在(一):全天候經營個人品牌
當今一代少女為何整天沉迷社交媒體,不停自拍,表現得異常自戀?因為經營自己的社交帳號,對她們而言,等於經營一個品牌,是一份全職工作,絕不是娛樂消遣這麼簡單。
青少年化妝潮流的商機和危機
令少女感到壓力的還有社交媒體的回應,如今她們衡量人生成敗的標準,不是做成了甚麼,而是獲得了多少 Like。讚好變成了一種競賽,對她們的自信有決定性影響,有學者認為,這一代年輕人最怕上鏡不夠完美,而為數不少的網上化妝教學課程等都加劇了她們對於上鏡的沉迷。
怎樣才叫「青春」?
青春期少年從何時起化成社會身份呢?有學者認為這種新身份,源自 50 年代沙靈格小說名作「麥田捕手」。小說主角是少年,他與書中的同輩人,就是日後現代社會青春期少年的典範。例如有一人名叫 Ward Stradlater,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呢?主角如此說:「他從來不擦乾淨刮鬍刀。打扮完畢之後,外貌看起來是挺帥氣的,但是你如果像我一樣熟悉他的為人,就知道這個人在私底下就是邋遢鬼。整理儀容,打扮自己外貌,只因為他是自戀狂。他認為自己就是全西半球上最俊美的人。」
誘人不犯罪,全靠有人犯罪的驚慄暴力片?
恐怖、暴力、血腥的片種,總在萬聖節時大行其道,直取票房佳績。不過,若你以為驚慄片只能在票房上打破常態,未免輕看它的威力了。驚慄電影不僅能嚇得觀眾膽顫心驚、冷汗直冒,甚至能為現實社會降低犯罪率。美國經濟學家 Gordon Dahl 及 Stephano Della Vigna 的分析文章顯示,過去十年,平均每 100 萬人觀看暴力電影,美國全國暴力犯罪案件便下降了 1.2%。
少年焦慮:被低估的情緒災難
少年年輕,本應不識愁滋味,但香港近兩年卻發生 74 宗學生自殺個案,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堪憂,而當中最令人渾然不覺的就是焦慮,總以為青少年那種無以名狀的擔心是「想多了」。但過去 10 年來,美國焦慮症患者已經超過了抑鬱症人數,也是大學生尋求輔導服務的最常見原因,「紐約時報雜誌」最近就此作出了深度調查,探討青少年焦慮問題急增的原因。正確做法是要保護他們,或是推動他們面對自己的恐懼?
不夜蒲不戀愛,不再反叛的青年,是成長表現?
有研究顯示,過去反叛青年身上的常見習慣,自 21 世紀開始,有迅速下降的趨勢。雖則少了醉酒鬧事和超速駕駛等情況,但當這些青少年問題不再大量發生,反而又變成另一個社會問題:放棄反叛,拒絕長大,新生代可能並沒興趣成為一個成年人。人的成長速度往往會隨著周遭環境而改變。當社會變得艱難和前景不明,會令人加快成長。反之,當社會資源豐富,生活趨向安定,步伐就會減慢。當下的「iGen」往往少了份叛性,多了份隨性,而且更難獲得愉悅 —— 他們沒考慮也沒準備過,要如何成為一個大人,也代表他們無法從反叛的行為中,得到自我滿足。
一刀過解決脊柱側彎
做人要有腰骨?但很多時是不能也,非不為也,例如脊柱側彎(scoliosis)。現時每 100 名青少年中,便有 2 至 3 名的青年人受脊柱側彎影響。脊柱側彎即是脊骨向左或向右彎曲呈現「C」型或「S」型。嚴重者需多次接受手術矯正。幸而現有新技術能免除多次開刀之苦,關鍵在於利用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