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共47篇|

為甚麼會有人成為欺凌者?

童年受過欺凌者,可能不是孤例。據估計,高達 35% 的人曾經歷過欺凌。研究已證明被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的風險。就心理健康而言,欺凌的危害更與虐待兒童一樣,甚至更嚴重。大約 20% 被欺凌者在將來的生活仍會經歷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到 50 歲時也是如此。沒有人會打從心底笑著接受欺凌,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要成為欺凌者?

低碳想創坊:COP28 直撃 —— 開幕前夕

COP28 於 11 月 30 日杜拜揭幕,今年亦是有史以來最多人出席的 COP,超過 7 萬人、來自近 200 個不同國家將會參與是次峰會。低碳想創坊(CCIL)今年共派出 11 位代表參與是次峰會。除了一些長期關注國際氣候變化的組織外,還有許多不同商界代表、民間團體、青年活動人士參與今屆 COP、甚或是在會議中舉辦週邊活動。

瑞典看似很安全,其實幫派暴力不絕

放諸歐洲以至全球,瑞典是個相對安全的國家,但當地其實長年幫派暴力肆虐,過去兩年還進一步惡化,槍械罪案較鄰近多國高出數倍。今年首 10 個月內,全國已經發生 324 宗槍擊案,其中 48 宗奪去人命。這些幫派更變本加厲,以炸藥和手榴彈襲擊敵方住所,今年已有 139 宗爆炸案。

書店們:學生自殺潮

老派的社會學分析將自殺歸因於社會價值「失序」(見涂爾幹「自殺論」),存在主義者說自殺是一個哲學問題(見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對香港人來說,似乎前一種解釋比較接近,但自殺者個人的視角真的如此簡單被影響了嗎?以下節錄 3 本與「自殺」相關的書籍。

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英國學校出席率大減,家長不再認為上學是必須

近日有調查指出,自 COVID 疫情停課顛覆過往的上學習慣,人們對學校出席率的態度出現劇變。據「衛報」報道,一些英國家長不再認為子女必須如以往般正常上學。自 2019 年以來,當地學校缺席率整體上升超過 50%,而學生缺席率達 10% 或更多的情況亦增加一倍有多,引起廣泛關注。

青年失業有罪:16 世紀英國保就業法令

青年失業可以是政府施政、教育制度及經濟環境促成,但原來曾幾何時在英國,失業青年需要負上刑責。歷史學家 Tim Wales 研究指出,英國伊利沙伯時代曾實施嚴苛法令,把青年人無業列為罪行,以穩定疫後勞動力供應,同時確保青年受工作紀律約束,以防社會道德風氣敗壞。

如何為愈來愈熱的未來做好準備?專家:運動

熱浪已成為人類無法避免的災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躲於冷氣房中,免受炎熱煎熬。坎培拉大學體育運動研究所教授 Julien Periard 及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博士後 Thomas Deshayes 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共同撰文,分析人們要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身體才能抵禦氣溫持續上升的日子。

【Soul Monday】中學生創業,自己賺錢支援兒童

善意的傳播,往往無遠弗屆。2020 年,年僅 15 歲的大阪女孩想空成立公司「株式会社 SOS」,經營玩具等面向兒童的廣告服務,並把 1 成收益撥作福利用途,旨在「為孩子們帶來歡笑」,首年銷售額便突破 3,000 萬日元。而當初驅使她創業的契機,正是一則發生於千里之外的捐款新聞。

【銀座劫案】少年為何做「非法兼職」?

日前,在熙來攘往的日本銀座,有匪徒持刀闖入名錶店,據指掠去至少 100 隻名錶。警方最終拘捕 4 名年齡介乎 16 至 19 歲的男性疑犯,其中一名更只是高中生,懷疑與「非法兼職」有關。有前警務人員認為,事件反映犯案青年似乎將犯案視為易事,甚至錯覺以為即使犯案被捕,也不需負上刑責,因此受不法集團招攬。

PMC Ryodan:俄烏戰事中,神秘的青少年次文化正在冒起

冨樫義博漫畫 HUNTER×HUNTER 裡,有個實力強大的強盜組織幻影旅團,每個成員的蜘蛛紋身上有個數字,組織也有別稱「蜘蛛」(クモ)。受這個專門搶劫盜竊的旅團影響,俄羅斯青少年之間最近興起一種名為 PMC Ryodan 或 PMC Redan(ЧВК Реданом)的次文化。他們通常會穿全黑的 4 號蜘蛛制服,聯群結隊行動,但有傳各地的 PMC Ryodan 成員參與毆鬥,甚至一切都是烏克蘭方面建構的偽次交化,危害俄國國家安全,政府要嚴厲打擊。

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控告社交媒體可行嗎?

Laurie 發現女兒從 12 歲開始,經常瞞著她瀏覽社交媒體,並陸續出現焦慮、失眠、飲食失調、自尊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去年 8 月,她代表女兒入稟洛杉磯高等法院,指控 TikT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現時美國數十宗類似訴訟之一。

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失落一代:經濟倒退如何引致暴力罪案叢生

日前,親中媒體「東方日報」政論炮轟香港政府施政表現,形容「上任百日未維新,社會依舊亂紛紛」。誠然,近來香港治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短短一個月之間,堅尼地城、九龍城、元朗、旺角皆出現斬人案件。其實,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指出,一個地方的治安水平背後存在結構性因素,包括當地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