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共36篇|

PMC Ryodan:俄烏戰事中,神秘的青少年次文化正在冒起

冨樫義博漫畫 HUNTER×HUNTER 裡,有個實力強大的強盜組織幻影旅團,每個成員的蜘蛛紋身上有個數字,組織也有別稱「蜘蛛」(クモ)。受這個專門搶劫盜竊的旅團影響,俄羅斯青少年之間最近興起一種名為 PMC Ryodan 或 PMC Redan(ЧВК Реданом)的次文化。他們通常會穿全黑的 4 號蜘蛛制服,聯群結隊行動,但有傳各地的 PMC Ryodan 成員參與毆鬥,甚至一切都是烏克蘭方面建構的偽次交化,危害俄國國家安全,政府要嚴厲打擊。

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控告社交媒體可行嗎?

Laurie 發現女兒從 12 歲開始,經常瞞著她瀏覽社交媒體,並陸續出現焦慮、失眠、飲食失調、自尊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去年 8 月,她代表女兒入稟洛杉磯高等法院,指控 TikT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現時美國數十宗類似訴訟之一。

康復者剖白,TikTok 如何傳播集體抽搐症狀?

去年,西方多國有數千名年輕人出現突發抽搐症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看過某些 TikTok 網紅身體抽搐的短片,以致西方媒體驚現「TikTok Tics」(抖音抽搐)的新聞頭條。究竟不由自主的抽搐症狀,怎可能透過社交媒體傳染?有傳媒追訪康復者的心路歷程,並向神經科學者探尋原因。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為何全球愈來愈多人近視?

全球近視人口愈趨上升和變得年輕。自 1980 年代後期至今,新加坡年輕人近視率已高達約 80%;美國的成人近視率由 1971 年的 25% 上升至約 40%;南韓、台灣和中國的青少年近視率更介乎 84% 至 97%。預計到 2050 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近視;而愈早近視,日後愈可能患上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白內障和近視黃斑病變等嚴重眼疾。

失落一代:經濟倒退如何引致暴力罪案叢生

日前,親中媒體「東方日報」政論炮轟香港政府施政表現,形容「上任百日未維新,社會依舊亂紛紛」。誠然,近來香港治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短短一個月之間,堅尼地城、九龍城、元朗、旺角皆出現斬人案件。其實,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經常指出,一個地方的治安水平背後存在結構性因素,包括當地的經濟發展。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莫坤菱:「給十九歲的我」—— 紀錄片和成長,皆是時間釀的酒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張婉婷導演執導的「給十九歲的我」首映,入場前,怕紀錄片會很悶,也怕陳腔濫調的勵志,誰知兩者皆空,比想像中好看。紀錄片以英華女學校校舍搬遷和重建為主軸,記錄一班「千禧寶寶」10 年的成長軌跡。136 分鐘宛如揭開寫滿少女心事的筆記本,有天真瀾漫,也有大言不慚,有努力,但有未如願,甚至有未能直接觸碰的社會變遷……

林喜兒:In My Skin —— 笑著面對苦澀

剛舉行的英國電影及電視學院獎(BAFTA),英國廣播公司(BBC)的 In My Skin 打贏熱門的 Vigil 和 Unforgotten 成最佳劇集,同時劇集主腦兼編劇 Kayleigh Llewellyn 更奪得最佳編劇。由滄海遺珠變成黑馬大勝,這是成長於威爾斯的 Kayleigh 個人經歷,都說創作人第一個作品,往往是由自己的故事開始。

東大隨機傷人案背後,是對學歷社會的報復?

作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多年來菁英輩出,而日劇「龍櫻」及問答節目「東大王」大收旺場,更讓人倍加憧憬。但日前一名立志報考東大的高二生,偏在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當天,於該校考場外隨機刺傷 3 人,事後說是學業受挫而犯案。大眾為此震驚、難過及憤怒,一些專家則分析釀成此案的社會因素,對升學壓力同樣高企的香港等地,不無反思。

追求 IG 的「完美身形」,男孩們易飲食失調

當愛美不再是女性的專利,飲食失調也成為男性的噩耗,尤其是年青小伙子。現時在美國,愈來愈多男孩因此入院。社交媒體上所謂「理想身形」的影像,更驅使人盲目「操肌」或「瘦身」。但礙於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他們的病情多被忽視,最終病入膏肓而不自知,失去健康以至夢想。

【Soul Monday】巴西兒童靠打拳找到出口

提到拳擊,人們總會聯想起熱血及勵志的電影情節。現實中,巴西聖保羅(Sao Paulo)南端貧民窟 Capao Redondo 也正開始舉辦拳擊訓練項目,吸引區內年青人參與。即使只有零零落落、要就地取材的場地練習,青少年仍能透過出拳來抒發日常生活壓力,更有參加者得到賞識,得以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

BookTok 重新推動的青少年閱讀風潮

港人「敬而遠之」的抖音(TikTok),已是歐美青少年離不開的社交平台。特別是疫症期間,大量用戶分享讀後感及推薦書目,自去年夏季形成了 BookTok 現象。附有同名話題標籤的影片,觀看次數合計超過 126 億。影響力之大,足以把舊書重新推上銷量榜,亦令新晉作家受到注目,連業界也視為風向標。但要獲得垂青,除了好看,還要「好喊」。

【Soul Monday】青少年 Podcast —— 解鈴還需同齡人

真正了解年輕人的,也許只有年輕人。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Anaheim),有 5 位 16、7 歲的少年主持在 Podcast 節目 Teenager Therapy 中,自由自在地討論精神健康、學校、家庭、友誼及性行為等同齡人煩惱。這個 2 年前在睡房錄製的「柴娃娃」節目,竟迅速引起年輕聽眾共鳴;在病毒大流行下,他們的聲音也令愁困在家的青少年不再孤獨。

【Soul Monday】保持通話,就能救助他們

在吉爾吉斯的封鎖禁令下,15 歲少年 Maksat(化名)已停課數星期。困在家中的他被迫要與關係欠佳的姊妹,及難以溝通的父親相處,母親又到了外地工作,令他感到前所未有地孤立,更萌生自殺念頭。此困境在農村學子之間並不罕見,幸好 Maksat 遇上了「電話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