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小朋友都喜歡重看同一電視節目及電影,而且百看不厭,像兒童一旦看過迪士尼電影「魔雪奇緣」(Frozen),就會彷彿著魔一般無限次重看,並一直高唱主題曲 Let It Go。大人或會擔心孩子的視聽選擇太單一,覺得多元化才有利於成長,但有研究人員指出,孩子一直重看其實並沒有問題,更有助於他們學習。
兒童
|共246篇|
【Soul Monday】以滑浪改善精神健康
南非鄉鎮資源不足,兒童經歷創傷事件後,社區內卻缺乏社工和心理學家支援,長遠損害他們的精神健康。本地組織 Waves for Change 就以滑浪作為治療手段,讓那些因貧窮、殘疾、幫派暴力等問題,處於「有毒壓力」高危狀態的 11 至 13 歲孩子,在海中通過學習和群體活動,培養興趣、自信甚至理想。
為甚麼會有人成為欺凌者?
童年受過欺凌者,可能不是孤例。據估計,高達 35% 的人曾經歷過欺凌。研究已證明被欺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的風險。就心理健康而言,欺凌的危害更與虐待兒童一樣,甚至更嚴重。大約 20% 被欺凌者在將來的生活仍會經歷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到 50 歲時也是如此。沒有人會打從心底笑著接受欺凌,但為甚麼仍然有人要成為欺凌者?
筆是港媽:跟幼童一起上情緒管理的一課
在子女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難處理的時候,父母要有多一點耐性和同理心。父母的責備和標籤會影響成長,有機會令他們做出更多頑皮的行為。因此,我們也很小心地應對兒子的頑皮和發脾氣行徑。
兒童金魚腦?可能是早期健忘症
在求學階段中,有些同學能過目不忘,有些同學卻過目即忘,總是記不住學過的東西,這些人或不是「無心裝載」,而是可能患上發展性健忘症(Developmental amnesia)。這種病會導致兒童過目即忘,無法記起以往的談話內容或事件,即使事件再難忘,也會瞬間忘記,情況更會持續影響他們的成年生活。
年少日記:非一念之差,自殺念頭往往年幼就出現
近月學生自殺個案大幅上升,據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8 至 10 月,有 22 宗涉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去年同期則為 11 宗。會浮現自殺念頭的當然不僅是高中青少年,不少高小及初中學生都曾有輕生念頭。在此年齡階段,最應該有人介入及早預防憾事發生,但美國臨床兒科心理學家兼全國兒童醫院轄下預防自殺協調員 John Ackerman 直言:「很多成年人認為小學生不可能經歷想要自殺的情緒困擾,但我們非常客觀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Moyashi:沒有受害者的犯罪
日本「讀賣新聞」在日前報道,日本的網上平台裡有大量 AI 生成的兒童色情圖像。報道中訪問了法學教授,表示在海外應該是犯法。不過,日本的法例並沒有禁止這類生成的兒童色情圖像。網站負責人也聲明因為並不違法,所以不會刪除。
筆是港媽:快樂父母培養快樂的子女
荷蘭人的教養方式建基於快樂的荷蘭父母,照顧子女的同時,我們也應照顧自己的情緒。抱著快樂而正面的心態和子女相處,生命就能影響生命。雖然我們不是出生於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但我們有能力令自己快樂,調整心態是第一步。
以巴戰爭|擠滿以色列監獄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並潛入以國南部四處擄人,把近百平民和士兵抓到加沙走廊。有哈馬斯高級領袖揚言,已擄獲足夠人質使以色列釋放在囚巴人。據報當地有 5,200 名巴人在囚,包括 33 名婦女和 170 名兒童;而 56 年來,更有 4 成巴勒斯坦男子曾於以國服刑。「半島電視台」就專文剖析這個藏於以巴衝突背後的現象。
筆是港媽:港爸媽能教養出荷蘭式的快樂子女嗎?
荷蘭人以子女的快樂為成功的目標,而不少香港家長卻以成功為快樂的目標。即使我們想仿傚荷蘭人,放手讓子女探索,有時候,環境卻容不下我們讓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性侵、逼婚、人口販賣:摩洛哥婦女的恐怖「餘震」
摩洛哥發生 6.8 級地震將近兩週,官方公佈的死亡數字已升至近 3,000 人,倖存婦女還要面對餘震以外的威脅。醫院爆滿、交通斷絕和物資不足,令她們難以確保經期衛生及安全分娩,再加上錢財盡失、無家可歸,更使性侵犯有機可乘。一些男性甚至在網上廣發訊息,鼓吹與未成年女童結婚和其他形式的性剝削。
搭飛機最怕遇上嬰孩?成人專屬機艙是你的福音
對不少乘客而言,搭乘飛機最怕附近有嚎啕大哭的嬰孩,在長途航班遇上更是倒楣。土耳其與荷蘭聯營的克雷頓航空(Corendon Airlines)就為這些乘客帶來福音,將在個別航線機艙試行「成人專區」,保護成年客人免受嬰孩騷擾,為歐洲首例。
歐盟數碼新法到來,誰受影響?
歐盟推出的「數碼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經已生效,旨在確保網絡安全和用戶個人私隱,並阻止散播非法或有害內容。目前 Google、Facebook、TikTok 和其他在歐洲營運的大型科技公司已實施 DSA,如有違規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Soul Monday】不登校的孩子們,圖書館歡迎你
暑假結束,有些學生期待回校與同學見面,有些卻對重返學校感到難受。這時離家不遠又可免費使用的圖書館,或可成為學童暫時的避難所。8 年前起,鎌倉市中央圖書館在社交媒體 X(前稱 Twitter),呼籲不登校的孩子前來。學童們可在寧靜的環境看漫畫及輕小說,而且坐一整天也不會有人說甚麼。
暑假結束,日本校園浮現的「體驗差距」
暑假結束,當同學們回校碰面,說起暑假露營、到海灘、遊樂園及家族旅行等經歷,弱勢家庭的孩子未必能加入話題,因為他們較難得到同樣的體驗。在日本,每 7 個兒童就有 1 人屬於貧窮,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子女的校外活動,由此出現影響他們成長的「體驗差距」。
青年失業有罪:16 世紀英國保就業法令
青年失業可以是政府施政、教育制度及經濟環境促成,但原來曾幾何時在英國,失業青年需要負上刑責。歷史學家 Tim Wales 研究指出,英國伊利沙伯時代曾實施嚴苛法令,把青年人無業列為罪行,以穩定疫後勞動力供應,同時確保青年受工作紀律約束,以防社會道德風氣敗壞。
如何為愈來愈熱的未來做好準備?專家:運動
熱浪已成為人類無法避免的災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躲於冷氣房中,免受炎熱煎熬。坎培拉大學體育運動研究所教授 Julien Periard 及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博士後 Thomas Deshayes 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共同撰文,分析人們要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身體才能抵禦氣溫持續上升的日子。
COVID 之過?英國再次面對麻疹危機
7 月 14 日,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發出警告,表示當地有大規模爆發麻疹的風險,尤其是在倫敦,報告更預測可能有數以萬宗個案湧現。過去 60 年,麻疹早已成為一種可以用疫苗預防、幾乎已經絕種的傳染病,為甚麼現在倫敦會面臨如此危機?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人口老化下,日本的高齡孤食現象
「三代同堂、齊人開飯」,這種家庭模式在日本社會愈來愈罕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四口、分時用饍」,而當子女長大離家、另一半先逝或離異,獨居老人更變成與空氣進餐。有些長者或樂得清靜,很多人卻鬱鬱寡歡,甚至因此營養不良。為了解決「孤食」問題,不少民間機構積極為銀齡族尋找「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