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貧學童難以負擔補習費用,與同儕的成績差距日漸擴大。為讓他們不至「輸在起跑線」,並向考試失利但有志成為教師的中學生作出支援,日本早稻田大學一批新生成立社團 Grow Seeds Waseda,幫忙提升學習能力,亦為自己提供交流的地方。而補習班的每月收費,更只是 1,000 日元。
兒童
|共144篇|
夕立:「天竺鼠車車」之前的見里朝希
在「我就爛」迷因氾濫的今日,它背後隱藏著的是現代人對於自己生活狀態無規可循,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反轉成為傷害人的部分,從而引伸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質疑 —— 包括「我的小山羊」中,爸爸所象徵的保護,同時也是暴力的泉源。
丹麥兒童節目:以世上最長陰莖來學習
日本兒童繪本及改編動畫「屁屁偵探」,講述一位臉容酷似屁股的偵探,用「IQ 1,104」 (日語「優秀的屁股」諧音,いいおしり)破案、放臭屁制服敵人。「屁屁偵探」的有趣設定十分受歡迎;同為兒童節目,假如「用屁屁辦事」改成「用最長陰莖辦事」又會否同樣充滿趣味,抑或淪為「變態」、「教壞細路」的意識不良節目?丹麥廣播公司(DR)最近推出的卡通 John Dillermand,便引起不同意見。
【心明大義】病童的遊戲科醫生
醫院遊戲師這個服務病童的職業在歐美已算普及,但對香港人來說或許仍覺陌生,甚至可能認為遊戲無益。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廿年來就在本地致力發展這項服務,希望保障病童玩樂的權益。只是,去年疫情來襲,他們的處境變得尷尬。疫情未見盡頭,無法陪伴病童身邊,這班醫院遊戲師又有何應變方法?
曾詩敏:有人喜歡真 —— 福仔的另類星味
不少運動員名成利就後,都會以他們的方式去回饋社會,拉舒福特不是唯一一位。不過,在今年紛擾的球壇,這位年輕射手確實捲起了一股一時無兩的正面旋風。
幼童疫下無社交,對日後會否有影響?
幼兒在疫症下幾乎與世隔絕,每波疫情之始,最先停課的總是幼稚園,不能正常上課,也不能再參加生日會或遊樂聚會。而從小經歷社交隔離,無法與其他小童相處,日後會否產生長遠影響?
【Soul Monday】用廢膠交學費,改變的不止環境?
貧窮和污染問題,兩者均困擾印度已久,但原來要同時解決,也並非毫無辦法。在東北部阿薩姆邦古瓦哈提市一條村落,非裔美國人 Mazin Mukhtar 與妻子創辦學校 Akshar School,讓孩子以塑膠廢料充當學費,令他們能夠接受教育,同時成為環境守護者,幫忙阻止村民燒毀廢膠,減少產生有毒氣體。
輸在起跑線:以數字講述澳洲跨代貧窮問題
在 2020 年,各國除了面對世紀疫症,還要對抗可怕的經濟大簫條,預計全球 4,000 萬到 7,100 萬人將被推進絕對貧窮線之下,不單是發展中國家,連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難以倖免。貧窮會大大打擊孩童成長,很有可能造成跨代貧窮的問題。今年 10 月,墨爾本大學的應用經濟學家就發表報告,以澳洲為例子,用數字呈現貧窮問題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兒童今年給聖誕老人的信:壓力很大
佳節臨近,各地兒童紛紛寄信予聖誕老人,但與以往不同,索取禮物之外,他們其實更希望疫症趕快消除。在法國,「聖誕精靈」負責處理這些來信,他們從信中一字一句得知,疫情似乎令兒童承擔著巨大壓力。
救世軍:修復與孩子愛的關係
「她不是單純的怕我,而是對我有恐懼。」這是女兒豆豆(化名)對媽媽小甘(化名)的感覺。小甘是一位在職媽媽,因為自己有不少未能處理的問題,導致影響與女兒的關係及成長。最終,小甘向豆豆就讀的救世軍樂民幼兒學校求助,經轉介後由駐校社工吳姑娘提供輔導,重新修復母女關係。
兒童有權規劃城市未來?
明日大嶼爭議不休,政府聲稱這是放眼未來的投資,但作為未來主人翁的下一代,是否也應當有權決策?有英國社會政策學者指出,按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理應有權參與城市規劃,研究更發現兒童可以啟發成人對城市的想像。
假如有 Take Two —— 尼泊爾童婚劇場
童婚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孟加拉尤為嚴重,尼泊爾的童婚率,便高踞亞洲第三、全球排名 17。此外,據 2012 年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的調查,尼泊爾的農村婦女中,僅有 9% 受訪者知悉婚內強姦屬非法行為、13% 的人清楚反家庭暴力的具體法律。有見農村社區充斥童婚及歧視現象,尼泊爾劇團 Shilpee Theatre 就選擇創作相關題材劇目,走入農村演出。
拉舒福特:英國貧窮兒童的救星?
在疫情打擊之下,全球貧窮問題急遽惡化,當很多家庭失去收入,兒童身心發展首當其衝。英國一向被視為是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總值排全球第 26 位,但依然受到這股貧窮浪潮影響,兒童貧窮人口更是 20 年來新高。很多政界及社會人士正努力尋找解決方法,當中曼聯球星拉舒福特(Marcus Rashford)就是佼佼者,備受各界稱讚。
武肺令家庭崩潰,兒童販賣持續加劇
武漢肺炎令百業蕭條,全球增加數以千萬計的貧窮人口。為了生計,有人鋌而走險,從事非法活動;很多家庭要讓孩子們做童工,深遠影響他們的一生。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專題報道,就指出武漢肺炎,令兒童販賣這一門古老而極度侵犯人權的產業再次猖獗起來。
【Soul Monday】便利店的「孩子角落」
曾任幼稚園老師的真家知子,18 年前開始在日本茨城縣鉾田市經營便利店。她從教學時代,便見盡身世複雜的孩子,尤其是被暴力對待或疏忽照顧的受虐兒童。為免他們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流連街頭沾染惡習,真家從今年初在店內開闢一角,讓不願回家的少男少女有個容身之所,與同儕學習和玩樂。
姆明與長襪皮皮 —— 北歐的繪本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75 週年的今天,同時是兩個北歐繪本作品,瑞典「長襪皮皮」、芬蘭「姆明一族」面世 75 週年。英國自由記者 Richard W Orange,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兩部作品均有不少共同點。兩位同樣反法西主義的作者 —— 瑞典的 Astrid Lindgren 與芬蘭的 Tove Jansson,均以微妙中帶坦率的方式,通過繪本回應大戰時對極權主義及暴力的深刻經歷。
疫情併發症:童工大流行
武漢肺炎對全球影響深遠,在個人眼中,影響最大可能是「飯碗」。雖說不少人在疫情期間失業、就業不足,有一類人卻因此變得吃香。「紐約時報」報道,由於學校關閉,家庭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全球數百萬兒童被迫成為童工,從事危險、艱辛及非法的工作。
【*CUPodcast】音樂如何啟發大腦?
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下一代在學業、職業、向上流動等能力的整體表現都相對較弱,我們多將這種現象,歸因為家長的教育程度與職業等方面較遜色。其實,還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決定了兒童多方面發展的表現:成長中聽到的聲音與腦部發展,互為關係。
西班牙父母擔心病毒,反對讓孩子回校
復課在即,家長難免想起今趟疫情爆發初期,學校相繼出現感染群組的情景。在仍未持續「零確診」前,讓學童再度回校,不禁令人擔心情況又再重演。而在疫情再次嚴峻起來的西班牙,本月亦重開學校,但有當地家長寧可冒負上刑責的風險,也要子女曠課。
口罩會阻礙兒童發展嗎?
學童即將重新上學,不少家長都擔心,兒童與照顧者或老師長期戴著口罩交流,或會影響其發展,包括說話、語言及社交互動。不過,專家相信兒童適應力強,將會找到溝通方法,而父母及老師可從旁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