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人素以長壽聞名,各國醫學專家遠赴當地,研究本土人口延年益壽的秘訣後,多歸因營養飲食和定期運動,加上家庭和社區網絡支援。然而這些看法怕已落伍,隨著新生代遠離島民的傳統習慣,近年沖繩人的平均壽命較過去為短。上一輩認為現代生活「危及」生存,但長命百歲可能亦非年青人所願。
年齡
|共21篇|
腦轉數愈老愈慢?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迫接受一個殘酷現實:年紀愈長,腦轉數就愈顯得大不如前,但最近一項研究推翻有關說法。。該項基於超過 100 萬名參與者數據的研究發現,直至 60 歲之前,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幾乎保持不變。
35 歲的拿度澳網奪冠,優勢在於年齡?
日前,西班牙網球手拿度奪得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創下個人 21 座大滿貫冠軍的世界紀錄。身為當今網球三大天王之一,拿度實力毋庸置疑,但已年屆 35 歲的他,決賽對現年 25 歲的俄羅斯選手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年齡差距不少。「悉尼晨鋒報」文章就指,即使年長十歲,拿度仍有某些年齡帶來的優勢。
透過眼睛,可以看出死亡風險?
眼睛除了是靈魂之窗,更是了解健康的窗口。像高膽固醇也會導致虹膜周圍形成白色、灰色或藍色的環;乾眼症則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徵兆。而視網膜損傷亦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徵兆,像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甚至癌症、青光眼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近日有研究發現,視網膜更可以確定身體的生物學年齡,由此預測死亡風險。
年齡歧視:在退休人士之間同樣常見?
近年,世代矛盾愈來愈深,中年人會標籤年輕人為「廢青」,年輕人又會以「廢老」還擊。這類型的年齡歧視(ageism)在職場上很常見,不過英國巴斯大學教育學家 Sam Carr 近日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同樣的現象,在退休人士之間也很普遍。
胖隨著各年紀:肥不再是中年獨有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除了人生閱歷增加,照照鏡子,或多或少要面對中年發福問題。不過,來自幾家美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包括兒童階段在內,每一代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平均 BMI 都在緩慢上升。現時,不用等到知天命之年,發福現象有可能提早至 30 多歲就降臨。
推算狗的人類年齡,真的乘 7 就了事?
相信愛狗之人都曾聽聞,「狗活 1 年,相當於人的 7 歲」。不過,近日一個研究卻推翻這種說法。透過研究狗隻 DNA 在老化期間的化學變異,科學家得出了嶄新的推算方程式,意外發現狗比大部分人想像中老。
唐明:中年的藝術
Ageless 這個字是專門留給中年使用的:看不出年紀,並不是年輕的意思,而是這種成熟穩定的狀態,如同藝術品,可以令人遺忘歲月的痕跡。
倫敦人口為何不斷流失?
無論對比整個英國,抑或放眼全球,倫敦都被公認為一個經濟蓬勃,城市發展全面的大都會。但強大表象所無法改變的是,倫敦市內人口至今仍不斷往外遷徙。作為國家首都,倫敦卻留不住國民。
「消失」的孩子:如何鑑定難民是否成年?
幾年前,中東有成千上萬的未成年男女逃至德國等地,但很多人一旦抵步或入境不久便告「消失」。2017 年初,聯邦刑事警察局錄得逾 8,400 名未成年的失蹤難民,踏入今年則回落至約 3,200 名。但聯邦無人陪伴未成年難民協會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不知去向的人數稍有上升趨勢。
假新聞推手 —— 65 歲以上長者?
2016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被指在社交媒體大量流傳的假新聞影響選舉結果。假新聞如要發揮影響力,網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 Facebook 分享再分享的推手究竟是誰?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便發現,保守派及 65 歲以上人士,在上次大選期間分享的假新聞數字甚高。
人老身不老:如何能改變生理年齡?
吹過蠟燭,又大一歲?原來並不盡然。哈佛醫學院教授指出:「實際年齡並不代表我們真的老了多少。它只是個表面的數字。」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兩個年齡:一是實際年齡,意味你活了多久;二是生理年齡,代表身體機能與平均健康水平相應的年紀。「生物學上,所有人都基於自己的基因、飲食習慣、運動量及曝露於多少環境毒素,以不同的速度老去。生理年齡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壽命。它才代表我們該吹的蠟燭數目。」
古人命不長,現代科技真的推延了人類大限?
科技使人進步,甚至讓人類高估了自身的物種界限。現代人普遍相信,隨著醫學和藥物進步,社會生活水平提高,更優厚的居住環境下,人類的平均壽命必然比過去大幅提高,有科學家更揚言,人類的壽命界限可以無止境地增加。然而,歷史的真相是,先進科技或許從沒提高過人類的壽命上限,一切只是基於錯誤假設的美麗想像。
方俊傑:「北之櫻守」—— 吉永小百合的三部曲
那就不如把重點由控訴戰爭,轉移到親情甚至愛情的描述之上。是,愛情,你以為「北之櫻守」主要談及吉永小百合跟堺雅人的母子關係上,愈看,你才愈會發現,吉永小百合的堅貞更加突出。
轉行不怕遲:飛人保特與他們的第二人生
現年 32 歲的飛人保特(Usain Bolt)退出田徑壇後,未有坐享代言收入歎世界,反而選擇開創第二人生,為當足球員的夢想奮鬥。他先後在英國、德國和澳洲,跟隨職業球會進行操練,一代飛人只求爭取一紙合約。英美不少中年人甚至長者,亦有因為理想或生計,從事另一份截然不同的工作。英國廣播公司走訪了其中幾位,記錄他們從未算遲的轉行經過。
年齡和你的食慾有關嗎?
從呱呱墜地到與世長辭,人們共享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就是進食。當我們飢餓,便有慾望進食,這是食慾的一部分。不過,受食物質素、健康狀況等影響,我們有時會在不怎麼餓時吃東西,或餓得不行也依然不吃。而食慾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改變,每個十年都有不同的變化。
九字尾:尋找生命意義的年紀
「時機很重要」,這不僅是人生道理,更有科學支持。有研究指人類的認知工作表現與時辰有 20% 關係、醫院在午間 3 點發生麻醉人為意外的機率比起早上 9 點高出 4 倍、在早上考試的學童成績比起在午間考試的好 —— 全都指向同一結論:對的時機做對的事,無往而不利。若將這結論置於整個人生中,那人生的重要時機何在?美國著名作家 Daniel H. Pink 新作指出,每逢歲數到了 9 字尾數關口,人較會作出自己從前未想像過的事﹐但心神一旦不慎,又會存在危機。
初老第一關:35 歲
雖說人在不同年齡層均有其專長,年紀大不等於衰老,但老去始終是不少人的夢魘。不過,怎樣才算老?每人心中或許都有一把尺,可能認為只要心境年輕,即使活到 99,亦不算老;又或一過 18,便不再青春‧‧‧‧‧‧由此可見,衰老與否,已不再單純以年齡決定,亦視乎心態、健康等因素。人事顧問公司 Robert Half 便告訴大家,人在 30 多歲,面對人生和事業的轉捩點,便可能迎來第一個「變老」的挑戰。
男女關係,差多少歲最好?
法國新任總統馬克宏的感情生活比其政見更受人關注,因妻子曾是他的高中老師,比他年長 24 歲。年齡差距不一定是數字的絕對差距:即使是相差 20 歲,40 歲配 20 歲,與 70 歲配 50 歲,兩者觀感便不一樣。男女關係之間,雙方差多少歲最好?經濟學人姊妹刊物 1843 日前刊登文章,從離婚率和壽命兩方面探討這問題。
9 個人生巔峰時刻
人生總有各種巔峰時刻,往往過後回顧才會察覺,無奈經已不復當年,追悔莫及。歷來有不少研究試圖找出各種身心表現的頂峰年齡,固然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但自然科學及統計學仍可提供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