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

|共3篇|

先鋒還是暴徒?該如何判斷激進社運

荷里活曾經將 20 世紀初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拍成電影「女權之聲」, 但原文 Suffragette 所指,並非「女權」之籠統,而是選舉權,目標非常明確。Suffragette 這個字,最終無可避免地和女權主義畫上等號,與她們本身具有爭議有極大關係。爭議之處在於她們的抗爭手段,可算「恐怖主義的苗頭」,還是可容忍的激進行為。

公眾支持民主,足以抵禦獨裁?

自 2011 年「阿拉伯之春」失敗告終,民主陣營對「民主退潮」的憂慮一直延續。多年後的今天,有學者認為,人們對民主制度有更高期望,是構成各地人民在 2019 年爆發示威浪潮的原因之一。包括近期發生在捷克、香港的大型群眾集會、遊行,均含爭取民主的元素。民意支持民主,是否爭取或捍衛民主的利器?

似曾相識的美國大選

最新點票顯示,希拉莉贏多 200 萬以上普選票,然而出於選舉人票制度,與白宮仍失諸交臂,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因而再掀爭議。本屆大選被視為 2000 年戈爾對布殊的翻版,其實,美國早於 19 世紀已有同類選舉結果,甚至出現過「舊版杜林普」候選人,有見及此,有人製作了一幅「總統週期表」,以大選制度及其結果為主題,介紹政治常識之餘亦闡明一個道理:歷史永遠新中帶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