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支持民主,足以抵禦獨裁?

A+A-
7 月 7 日,九龍區大遊行。 圖片來源: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自 2011 年「阿拉伯之春」失敗告終,民主陣營對「民主退潮」的憂慮一直延續。多年後的今天,有學者認為,人們對民主制度的更高期望,是構成各地人民在今年爆發示威浪潮的原因之一。包括近期發生在捷克、香港的大型群眾集會遊行,均含爭取民主的元素。但「民意支持」是否爭取或捍衛民主的利器?

格拉斯哥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學院講師 Christopher Claassen 表示,柏拉圖時代以來的政治思想家一直相信,公眾對民主的支持,是建立穩固有力的民主制度之必要條件。然而,有人亦認為,「對民主的支持誕生了民主制度」的說法,乃是倒果為因,反映民意對制度的影響力不大。Claassen 近日則發表研究,以 1988 至 2017 近 30 年來、151 個國家的民意調查為數據分析,依靠普遍民意支持,是否足以對抗獨裁

Claassen 收集了上述時間範圍內,多國 1,390 次有全國代表性的民意調查,歸納出 3,765 個對支持民主或反對獨裁的輿論觀點。經過統計整合數據、調整不同民意調查措辭的差異,並補足未有調查的年份所出現的空白,Claassen 得出的結論是:雖然支持民主的力量,在不同國家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亦會隨時間產生變化。

捷克首都布拉格於上月 23 日爆發示威,以捍衛民主為名,要求總理下台。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以 0 至 100 為衡量值,Claassen 發現,公眾對民主的支持,對隨後的民主變革產生雖小但明顯的影響。同時,按時間推移,其影響會逐漸增加。是以,當支持民主的增加 1 分,即驅使 30 年後的民主水平提高 6 分。結果表明,公眾對民主的態度確實重要,他們為民主提供的支持力度,與擴大及加強民主權利與體制有關,較低的民主支持,則導致民主制度受削弱、侵蝕。

儘管如此,當 Claassen 嘗試找出民主的支持,在民主與專制國度之間的影響力差異,卻發現以上結果並不一概適用。即使同樣擁有民意支持,民主制度要在民主國家存續,與一個國家要首次孕育民主相比,支持民主的良性作用,只能顯現在前者身上。是以,大眾的支持,確實有助維繫民主,但似乎未見促使獨裁者走向開放的政治體制。Claassen 解釋,與民主國家相比,獨裁政權不僅對民情的反饋較少,亦更有力壓制不同意見。

若把結論套用到香港與捷克身上,Claassen 對本港的民主前景便較為悲觀。雖然他的研究並沒直接觸及抗議活動與民主之間的關係,但他仍認為,捷克人民的努力,可能比香港更有效:因為捷克只是支持已有的民主制度,但香港需要新增一個民主制度。事實上,學界對民主抗議,是否有助於社會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見解,亦有分歧。如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運動顯示,一場民眾運動,可能需時數年,才能成功推翻專制政權;另一方面,公眾要捍衛民主制度,有時卻只需通過一場選舉,如 1998 年斯洛伐克選民,以選票趕走前總理 Vladimir Meciar 所領導、日漸傾向威權管治的政府。

不過,支持民主的群眾亦毋須灰心。因為若按香港的現實情況,未必歸為「未有民主經歷」一類。香港雖沒有完整的民主制度,但擁有局部民主。Claassen 在研究中,便提到另一種假設(H2):民眾支持民主的效果,取決於現有的民主水平。在一定程度民主存在的情況下,民眾支持亦會影響民主的後續變化。當民意出現時,則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產生變化,增加或減少民主程度均有可能發生。Claassen 亦在其後篇章表明,研究數據得出的結論,與上述假設吻合。前景未明,但支持民主的力量尚在,或許仍有勝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