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共1035篇|

「國王的伸冤」:現實與電影都是羅生門?

在莎士比亞劇作中,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向來被寫成謀朝篡位的暴君,但最新上畫的電影「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卻為此平反。故事以真人真事改編,講述沒有學術訓練的婦人,如何堅信理查三世被冤枉,無師自通下發掘出理查三世的遺骨,過程中受盡白眼。究竟現實中這趟考掘過程,是否同樣戲劇化?

60 年代,英國的非洲兒童寄養潮

電影「流水落花」以香港作為背景,講述一對夫婦與 7 位寄養孩子之間的故事。現實中,外國有許多類似故事,英國有多年寄養家庭歷史,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 1950 年代起,大批非洲父母把孩子寄養在英國白人藍領家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

筆是港媽:尋找萊斯里普(Ruislip)的軌跡

每個天氣好的星期日,我們都會帶兒子到近郊地方玩,除了可以讓他「放電」,也希望帶他出外見識。萊斯里普(Ruislip)是其中一個我們喜愛的地方,更有適合一家大小的活動。Ruislip 屬於大倫敦的希靈登區(Hillingdon),在倫敦市中心的西北面。20 世紀初,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在 Ruislip 開設車站,這個小村莊便開始蓬勃發展,也吸引了很多人到 Ruislip Lido。

歐洲推行多年的塑膠瓶押金制,在蘇格蘭卻極大爭議

為遏止塑膠垃圾產生,蘇格蘭即將實施塑膠瓶押金制度,目標成為英國首個引入一次性飲品容器押金退還計劃的地區。不過該計劃存在爭議,批評人士要求當局推遲執行。類似政策早在歐洲國家推行,而且取得塑膠回收量大增的效果,為何在蘇格蘭會引起這麼大爭議?

5 成機會違反人權法?英國的「非法移民法案」

英國內政大臣柏斐文提出的「非法移民法案」充滿爭議,BBC 體育節目主持人、足球名宿連尼加,就因為在 Twitter 批評該法案,一度遭 BBC 暫停其足球節目。儘管法案目前已通過二讀、英國需要解決大量非法入境難民船隻、庇護申請積壓等問題,但法案是否可行、會否牴觸「人權法」,始終成疑。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英國家庭燒木取暖,成空氣污染來源?

踏入冬季,英國能源價格飆升,雖然政府會提供電費補貼,但許多英國人選擇減少能源的使用,改為傳統的燃木取暖。此舉不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人類吸入燃燒後的顆粒物到肺部後,或會出現健康問題。當地政府該如何應對,就市區的燒木行為監督執法?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施雅晴突然請辭,有這麼突然嗎?

英國時間 2 月 15 日,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宣佈請辭,結束 8 年執政生涯。她於任內帶領所屬蘇格蘭民族黨贏得 2016 年和 2021 年地區議會選舉;亦致力推動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但始終未能成真。有媒體形容施雅晴「突然請辭」,但其實從近日的民意調查已可見端倪。

工潮下的英國大學:能做到罷課不罷學嗎?

在 2 月初,第一天罷課剛過後,我的電郵就收到一封系內碩士生傳閱的公開信,信中寫道:學生們明白高教市場化的禍害,天價的學費、每年削減的學生資助,以及教師不合理的工資,三者其實環環相扣,大家應該保持團結,不應該把問題歸咎於教職員。

英國年宵初體驗

倫敦的香港人在市中心的城市和伊斯靈頓學院辦了一個的年宵。伯明翰、曼徹斯特和諾丁漢等大城市都分別有年宵。可是,有別於香港,由倫敦出發到這些地方,動輒都要兩至三個多小時車程,交通費亦昂貴。於是,我們就決定好好享受今年在倫敦唯一的年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