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大致塵埃落定,共和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的同時,選情卻未如預期一面倒,唯獨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不但成功連任,更近乎全取佛州所有選區。不少共和黨人為他為 2024 年總統大選希望,有意回朝的杜林普亦把他視作勁敵,近日頻作攻擊。
美國總統
|共59篇|
遠東最美麗的城市:1879 年美國總統訪港記
香港在 1841 年開埠,短短數十年間發展成遠東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吸引過世界各地名人到訪,帝王將相、革命戰士都留下過足跡。其中最隆重其事的一次,可算是 1879 年前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訪港,獲得時任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盛情招待,香港亦成為格蘭特口中「遠東最美麗的城市」。
陶傑:歐美民意的烏克蘭疲勞
英國「新政治家」週刊指出,西方民意已經出現「烏克蘭疲勞症」(Ukraine Fatigue)。英國首相選舉期間,烏克蘭這場戰爭怎樣打下去,兩名候選人談論的時間和重點都比不上中國威脅。
拜登支持率創新低,代表甚麼?
11 月將舉行美國中期選舉,美國民意調查網站 FiveThirtyEight 最新公佈,總統拜登 7 月份的支持率跌至 39%,為二戰結束以來歷任總統的新低,反映美國人普遍對現況不滿,連民主黨人也質疑拜登的政治前途。
1960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台記
多間媒體盛傳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會在 8 月份率領代表團訪問台灣,事件引起中國政府不滿,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敦促美國國會要嚴格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又聲言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其實,即使是 1979 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該國也甚少高級官員到訪台灣,其中一個經典時刻是 1960 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訪台。
賀錦麗,為何支持率歷史性低?
美國上月有民意調查顯示,64% 受訪美國人不希望拜登在 2024 年連任。假如拜登不尋求連任,身為副總統的賀錦麗會否代表民主黨出選?然而,賀錦麗支持率低於 28%,甚至比總統拜登的 38% 更低。距離下屆總統大選尚有接近 3 年,英國「每日電訊報」華盛頓編輯 Rozina Sabur 稱,目前賀錦麗似乎不再是拜登的後繼人選。
「就職百日」:施展隱身術的拜登
經過一輪選舉爭議和衝擊示威,拜登入主白宮,至今就職總統超過 100 日。這 100 天內,環球局勢風起雲湧,美國國內亦要面對種族衝突和疫情問題,民眾對拜登的評登價好壞參半,共和黨人不滿邊境政策,有民主黨支持者就認為他過於溫和。
陶傑:繼承奧巴馬
拜登做總統不足兩星期,緬甸發生政變,俄國則因反對黨魅力型領袖 Alexei Navalny 被捕且入獄,引起幾十個城市抗議示威。
陶傑:行政命令密密簽,然後?
拜登上台,只針對杜林普四年的大改變,以黨派的偏見與個人的情緒全部扭轉。但拜登本人對巴黎氣候協議,又理解幾多?其民主黨的智囊,又對其中細節知道多少?
杜林普下台後:美墨邊境圍牆的未來
杜林普在任美國總統 4 年,無論是支持抑或是反對者,大抵都會同意他改寫了美國甚至是環球的政治格局。杜林普下台後,留下很多難以一時被扭轉的政治遺產,其中已興建了 450 英里的美墨邊境圍牆,就令繼任的拜登政府十分頭痛。美國媒體彭博社近日亦刊文,探討美墨邊境的未來。
陶傑:杜林普下台之後,是否足以掀起第二場戰役?
有如拿破崙第一次失敗,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小休之後捲土重來,雖然最後仍全軍盡墨於滑鐵盧。1 月 20 日之於杜林普,到底是他的「厄爾巴島時刻」(Elba)還是「滑鐵盧終局」(Waterloo),就視乎拜登 4 年的表現。但拜登就職後 4 日,局面凌亂,形象軟弱,美國人驟失去了強人的陰影,也好像政治生活失去了重心。
唐明:西部片式的落幕
新來的神槍手,雖然神通廣大、本領高強,但是在這泥潭裡,要重建鎮上的清明秩序,對西部片的主角而言,太多餘也太費事了。難道在槍林彈雨裡全身而退之後,還要挨家挨戶,登門拜訪,表明心跡嗎?這時候,這位神槍手,總是悄然而退,「不帶走一片雲彩」。
回顧歷任美國第一夫人
經歷連月選戰風波,拜登行即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其妻子吉爾(Jill Biden)將會是首位不辭退正職的「兼職」第一夫人。民主選舉向來是投選總統,而不是選第一夫人,偏偏這個非民選角色舉足輕重。究竟第一夫人的角色是如何蛻變,以致能夠在政壇幕後發揮重要影響力?
陶傑:美國全球百年信譽形象的大崩潰
本來杜林普已經勢成過街老鼠,沒想到拜登集團連追猛打,否定了自由派所謂「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保衛你說的權利」此一宣傳百年的金句。自己撕下面具,露出猙獰面目,令人警惕:原來「1984」的魔幻極權社會,也出現在美國。
封鎖杜林普 —— 科技巨頭開創可怕先例
日前,美國總統杜林普發佈一則「將不出席總統就職典禮」的推文,Twitter 認為杜林普的支持者,或會將此理解成鼓勵他們相關場合上使用暴力,並以此為永久封鎖杜林普帳號的理據之一。如此「讀心」的理由,讓部分評論人士感到匪夷所思,保守派如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就警告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十分危險。擔心科技巨頭顛覆民主的,還有其他外國新聞工作者。
疫苗問世將造成更加分裂的美國?
對美國準總統拜登(Joe Biden)來說,「打疫苗計劃」就是他將面對的最重要課題。他的總統聲望,很大程度將取決於能否向夠多的人提供疫苗,以協助結束國內疫情蔓延。
陶傑:曾經,「領導世界」的成績
民主黨候任總統拜登宣佈內閣主要名單,並提名舊人布林肯出任國務卿。拜登說:「美國回來了,美國準備要領導世界。」這句話自然是針對杜林普所說的「美國優先」。然而矛盾的問題來了:拜登代表的眾所周知是左派,杜林普被視為極右。若一個左派的美國總統說:「美國回來了,美國要領導世界」,那麼美左是不是要維持全球挑動戰事四起的美帝國主義?
美國總統為何總是出版回憶錄?
美國總統換屆未有定局之際,前總統奧巴馬出版回憶錄「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卻在近日面世。總統責任在於治國,文筆從來不是保證,很多總統回憶錄更是枯燥乏味,但為何美國人總愛爭相消費閱讀?究竟出版總統回憶錄的傳統,是在何時建立?
美國大選過後:黑人示威者索償票債的時候
雖然美國總統杜林普會從司法渠道挑戰大選結果,但各大媒體已宣佈拜登、賀錦麗團隊勝出選舉,各國元首紛紛祝賀,而拜登亦已開展過渡工作。拜登能夠贏得選舉,關鍵之一是黑人選民的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今年席捲全國,其中一個領袖庫拉斯(Patrisse Cullors)就高調放話,要求拜登回報她們的選票。
美國第二位天主教徒總統:拜登?
截至 11 月 17 日,美國下任總統人選仍然是未知之數,主流媒體都推算拜登已勝出大選,可是現任總統杜林普揚言會提出司法挑戰。若果拜登團隊最終成功就任,將會創造一些新紀錄,例如年紀最大的總統、首位黑人亞裔女性副總統等。除此之外,拜登也將會是美國 200 多年歷史中,第二位天主教徒總統。近年羅馬教廷醜聞不絕,不少分析員就關注拜登如何處理和教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