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莉

|共57篇|

美國大選,為何賓州總是搖擺

每逢美國大選,各個搖擺州份都是兩黨候選人的決勝戰場。其中,賓夕凡尼亞州今屆更可能成為左右大選結果的關鍵州份。「得賓州,得天下」並非空話,據當地地方媒體 York Daily Record 指出,1920 至 2016 年共 25 次總統大選中,其中 20 次跑贏賓州的候選人同時勝出整場大選。然而,要奪下搖擺賓州並不容易。因為在這個掌握 20 張選舉人票的州份,超過 1,200 萬人口分佈在州內不同地區,各有不同取態。

秋後算帳:希拉莉才是該問 What Happened? 的人

希拉莉多年來精心部署,渴望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豈料最後大熱倒灶,輸給杜林普。等了大半年,她終於出版新書「What Happened」,總結競選過程,剖析落敗原因,告訴大眾當時到底「發生甚麼事」。不過「華盛頓郵報」外交及內政專欄作家 Marc Thiessen 認為,書名應改為「What Happened?」才對,因為她本人似乎仍未搞清,大選期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致其白宮夢碎。Thiessen 更對她這種「我雖有錯,但他們更錯」的態度,逐點提出反駁,直指她對敗選責無旁貸。

社會不公的弔詭

全球貧富不均日益加劇,相信無人否認--然而,有關社會不公的議題仍不乏爭議,由定義、國情、影響、性質到程度均複雜難解,例如貧富差距多大才叫懸殊、如何介定過渡抑或持續性質、不平等的負面影響幅度、對社會心理的形塑等等,置於全球語境之下,比較更形弔詭。社會不平等固然是真實議題,但其弔詭一面不可不察。

似曾相識的美國大選

最新點票顯示,希拉莉贏多 200 萬以上普選票,然而出於選舉人票制度,與白宮仍失諸交臂,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因而再掀爭議。本屆大選被視為 2000 年戈爾對布殊的翻版,其實,美國早於 19 世紀已有同類選舉結果,甚至出現過「舊版杜林普」候選人,有見及此,有人製作了一幅「總統週期表」,以大選制度及其結果為主題,介紹政治常識之餘亦闡明一個道理:歷史永遠新中帶舊。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Zygmunt Bauman 篇)

不少分析將杜林普現象與脫歐公投比較,指出兩者均是對建制的抗議;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則認為,除了發洩不滿,美國人也投了「強人政治」一票。杜林普成功結合工人階級和舊中產階級的所有焦慮,將消費型社會的失敗歸咎於外來因素,諸如外來移民、種族異類,而建制方案又無力解決問題,魅力強人承諾一場快速補救(a quick fix),雖然「野蠻」或不理性,但對沮喪的民眾而言,仍然極具吸引力。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Judith Butler 篇)

杜林普當選翌日,美國哲學家、女性主義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發表公開聲明,對結果表達震驚之外,亦就多項議題提出不少疑問。她認為,杜林普之所以獲群眾保送入白宮,在於成功煽動各種憤怒:經濟不滿固然是一大助力,但種族、移民、性別歧視一樣扮演了助選角色,杜林普的恣意言論,等於背書(license)了一般人的憤怒;而民主黨放棄桑德斯的憤怒基調,希拉莉的建制形象更是趕客。面對敗選,今後左派政黨應開始思考如何掌握民眾運動的潮流。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Alain Badiou 篇)

「彷似置身一夜漫長的恐怖」(”C’était pendant l’horreur d’une pro­fonde nuit.”)--這是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對美國大選結果的感想。作為激進左翼,巴迪歐與齊澤克一樣,支持桑德斯而不信任希拉莉。他認為在全球資本主義操縱之下,希拉莉與杜林普「相當不同,但又屬於同一世界」,唯有桑德斯終於提出新方案,還美國人民真正的選擇。

【美國大選】選舉人團應該倒戈?

美國大選希拉莉贏 150 萬普選票(popular vote),輸 58 張選舉人票(Electoral College),重蹈 2000 年民主黨戈爾的覆轍,結果是杜林普跑出。正如杜林普在 2012 年批評:「選舉人團是民主制度的災難。」美國人為民主引以為傲,但由憲法設計到選舉制度其實並不十分民主,大選充其量是間接選舉。美國有州分要求選舉人團按普選票結果投票,而選舉人團的原意也是為防民粹奪權而設,那麼,選舉人團應該在 12 月 19 日--美國正式選舉日--集體倒戈嗎?

【美國大選】左翼哲學家怎樣看?(Slavoj Žižek 篇)

杜林普當選美國總統,右翼席捲歐洲之後再下一城,左翼學者如何理解左派全球撤退?斯洛文尼亞哲學家、文化評論學者齊澤克(Slavoj Žižek)在美國大選前夕接受訪問時表示,如果要投,他會投杜林普,因為希拉莉才是「真正的危險」。作為激進左派,為甚麼齊澤克會由支持桑德斯變成背書杜林普,背後又有何理據?

做不成總統,還能做甚麼?

希拉莉的「女總統夢」再度落空,即使想捲土重來,以其身體狀況,恐怕 4 年後亦有心無力。既然年事已高,她大可從此收山,報讀長者電腦班,學習怎樣安全使用電郵,充實退休生活。但若是堅持「老而不退」,則可參考以下 3 位落選「前輩」的經歷。做不成總統也好,不見得就一事難成。

史上 4 場大熱倒灶選舉

杜林普勝選,震驚寰宇 70 億人,繼脫歐公投、德國大選右翼崛起及哥倫比亞公投否決和平協議後,又一「黑天鵝」現象,主流傳媒的民調與現實結果相去極遠,希拉莉的慘敗足以寫入大熱倒灶事件之列。歷史上預測落空的選舉不在少數,但論反差之大,要數以下幾場:

蘇二:特總與梁特

當特朗普(即杜林普,Donald Trump)取下賓夕凡尼亞州時,幾可肯定其勝算,擊敗原想爭取做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的希拉莉,不禁要說句:特總,勝在有賓州;有一半美國人感到非常沮喪,而在 12,700 公里外的香港,大部分人也高呼「世界瘋了」,而我敢肯定當中 9 成人無認真看過一次選舉辯論,只隨波逐流地說句:「癲佬都可做總統?」大家想想,2012 年 3 月 25 日,是否已見證過今天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