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烏克蘭獨立博物館(Maidan Museum)的館長,Ihor Poshyvailo 在俄軍初向基輔發砲那天,率先保護紀念那場推翻親俄前總統革命的展品,但這名策展人的任務不止於此。隨著侵略戰升級,他冒險流連戰地廢墟,收集童裝、擺設到汽油彈等各種物品,以保留戰爭的殘酷和抗爭的勇敢,給後世傳頌下去。
抗爭
|共154篇|
改語言、改課程、改歷史:烏克蘭淪陷區的俄化教育
烏克蘭遭俄羅斯派兵入侵前,本來約有 423 萬名學生,但戰爭爆發後,多數已經逃至外省及異地,被迫中斷學習或苦於適應新環境。烏國官員更指,俄軍在佔領地區以恐嚇及綁架等手段,沒收歷史教科書、施壓老師以俄語教學,並要求學校改用親俄課程。本是培育夢想和棟樑的校園,淪為抹殺身分及未來的戰場。
紀浩基:「國王排名」—— 有經歷的,看了 40 頁就會哭
過去的童話故事都寫得太簡單,人世間怎可能會有完全邪惡的女巫?也不會有百分百善良的正派。如何認清人性、在複雜的人性中找出平衡,教會我們擁抱脆弱的自己,再成長出柔軟又勇敢的心,或許就是這個故事讓人動容的主因。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以物件傳頌抗爭歷史:美國的示威襟章檔案計劃
在過去,人們要紀錄抗爭歷史,讓後人知道社會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主要依靠文字和影像,而且傾向傳遞一套宏大敘述,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因、經過和影響。不過,西方學界經過多年討論和反思後,容納了更多不同歷史研究方向,例如會了解抗爭者的日常大小事。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就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檔案計劃,收集示威者身上配戴的襟章。
緬甸家庭割蓆潮
自去年 11 月開始,緬甸國有報章上出現一個怪現象,就是每天平均有 6 至 7 個家庭刊登聲明,與家中公開反對軍政府的年輕一輩斷絕關係。由於緬甸軍方從民選政府手上奪權後,宣佈將充公反對者的財產,並逮捕匿藏抗議者的人,更多次突擊搜查民居,令當地人心惶惶,家中長輩不欲受牽連,惟有公開與抗爭人士「割蓆」自保。
紀浩基:十部值得港人重看的力量電影(三)
簡單的一個手勢、一闕旋律,都會為受壓迫的人帶來鼓勵。因此,現實可能一時間無法改變,但還是讓我們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
基層組織打壓集會 —— 古巴保衛革命委員會
今年 7 月,古巴出現的反政府抗爭,已然在政府禁止集會、拘捕領袖間被扼殺。上週一,警察在首都夏灣拿及其他城市街道部署,以阻止遊行。不同城市居民報稱,政府派遣秘密警察及平民武裝分子到組織抗議活動人士的居所。古巴歷史教授、佛羅里達大學古巴項目主任 Lillian Guerra 表示,週一街頭上甚至出現基層組織「保衛革命委員會」(CDR)成員,務要阻止示威。
逃兵現象 —— 內部瓦解緬甸軍隊?
緬甸軍方政變以來,反軍政府的民族團結政府(NUG)成立人民防衛軍(PDF),與國防軍(Tatmadaw)在各地爆發武裝衝突。不過,雜誌「外交家」報道,分散的抵抗力量尚未整合,而且缺乏指揮官及武器。在武裝衝突以外,就有人鼓勵及協助國防軍士兵逃走,期望藉此摧毀國防軍。
姊妹情:白羅斯女士對抗不人道監獄
過去一年白羅斯示威浪潮中,不乏女性結伴同行,反對盧卡申科操縱選舉的場面。抗爭迎來打壓,被捕入獄的女性人數亦不少。據人權組織 Viasna 數據庫顯示,從去年 8 月 9 日選舉日至本月 13 日,全國共有 960 名女性被捕,牢獄日子合共 13,648 天。白羅斯女詩人、作家 Hanna Komar 去年亦一度入獄,她在網上雜誌 Eurozine 分享,志同道合的女囚友們如何透過姊姊情誼,捱過不人道的監禁環境。
鄭立:Beyond Earth —— 融合外地,重建家鄉,反攻故鄉外,還有甚麼選擇?
不過這裡也可以看到,想要的東西愈多,只會令事情愈難達成。與其甚麼都要,不如想清楚你能捨棄的是甚麼。
「色情報復」:緬甸軍政府鎮壓示威者的工具
2021 年 2 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解散民選政府,扣押昂山素姬等政要,事件令全球嘩然。到今天,很多緬甸人民依然無懼打壓,與地方軍閥合作,反抗軍政府。而另一邊廂,軍政府的鎮壓行動無所不用其極,除了血腥抓捕,還有各式各樣文宣戰,更用上「色情報復」(Revenge porn),以侮辱和污名化女性抗爭者。
鄭立:Beyond Earth —— 離散的異鄉人,最終總要面臨的三種選擇
不管是為了更大的圖謀,還是故鄉已經無法待下去,人類為留有用之身,還是要離開,流散到星際異鄉。這就是 Beyond Earth 的故事,離散不等於結束,反而是一個更大的開始。
鴻若遠:莎拉共和國 —— Greylock 鎭的英雄與 lock 奸
這故事有趣之處是,當莎拉全心為了反抗州長和礦產公司的不公而揭竿獨立,其後卻因為需要大量資金去向加拿大購買再生能源作供電,竟然跟礦產公司洽談條件,讓其在有限程度上開採部分稀土。這正陷入了部分香港人面對的哲學問題,就是與惡魔對抗時,能否與其進行部分協商?
一首 Hip-Hop 單曲,如何鼓動古巴反政府抗爭?
熱情奔放的古巴音樂,在國際樂壇獨樹一幟。今年一群古巴音樂人創作的一首 Hip-Hop 單曲,不但取得商業成功,更鼓動了一場反政府示威,為數十年所未見。究竟歌曲盛載甚麼人民心聲,以致示威者引用歌詞做抗爭口號?
推倒蘇聯的首塊骨牌:立陶宛獨立之路
30 年前蘇聯如骨牌般解體,如今看似是歷史必然,誰都擋不住,但身處那個歷史時空,爭取獨立其實如履薄冰。1990 年立陶宛作為首個脫離蘇聯的國家,不但遭受經濟制裁而供應中斷,還要在缺乏武裝下抵擋蘇軍入侵,獨立的成果絕不是理所當然。
史太林,從神學院學生到布爾什維克(上)
假如希特拉成為畫家、墨索里尼繼續在小學教書,世界或會多一分和平。獨裁者未必天生,出身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的史太林,少時曾進入神學院,日後卻成為布爾什維克一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及歷史學榮譽退休教授 Ronald Grigor Suny 去年出版「史太林:革命之路」(Stalin: Passage to Revolution),追溯史太林從童年在格魯吉亞到投身革命的軌跡。
不朽的反納粹義士:蘇菲索爾誕生 100 年
在納粹黨統治期間,德國人的反抗運動不多,100 年前誕生的蘇菲索爾(Sophie Scholl)正是代表人物。她就讀大學期間,因散播反納粹文宣被判叛國,淪為被國家放棄的年輕人,但堅韌不屈的政治意志卻成為傳奇,其名已被德國人奉為反極權的代名詞。
南非暴政時期:非洲民族議會的解放檔案
很多專制政權會透過資訊審查鎮壓民主運動。有時候,政府會以法律或者行政手段,直接把資訊刪走。也有時候是員工為求人身安全、三餐溫飽,進行自我審查。不過在亂世之中,總會有人憑良心和勇氣守護記憶,南非大學學者 Mpho Ngoepe 和普馬蘭加大學學者 Sidney Netshakhuma 就在檔案學期刊 Archival Science 發表研究,講述非洲民族議會的「解放檔案」(Liberation Archives)。
獨裁緬甸:無望的年輕一代
對緬甸年輕人來說,2021 原本應該是充滿希望的一年。當局開始提供疫苗,疫情漸見曙光,原定 11 月的大選也象徵著該國正向前邁進。但自 2 月 1 日軍方發動政變之後,他們的夢想,頓成噩夢。許多年輕人被迫犧牲前途、健全的身體,甚至生命,以抵抗軍方不義之舉,誓要重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