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

|共169篇|

白羅斯抗爭三大女領袖,如今有何去向?

白羅斯反政府抗爭運動,曾經引起不少香港人同情與關注,事隔三年,盧卡申科比昔日還要極權。白羅斯流亡智庫組織 Center for New Ideas 研究員 Alesia Rudnik 分享,當年運動由三位女性領袖帶領,她們成為白羅斯家傳戶曉的名字,抗爭過後各散東西,有人身陷囹圄,有人轉戰國外組織流亡政府。

廖康宇:研究筆記 —— 淺談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勞動議題(五)

前文提到的三場勞工行動所採用的策略,與中國大陸以往發生的任何勞工抗爭手法完全不同:它們主要發生在網絡世界中,並且並不涉及(違法)罷工。網上行動能否為在現實中,例如工作場所帶來正面改變?另外,社運工會主義能如何解釋行動,而在現實中理論又有哪些限制?

廖康宇:研究筆記 —— 淺談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勞動議題(四)

因為政府從實現「中國科技夢」中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尤其是巨額稅收),同時官員認為「九九六」工作安排是這項經濟成就的必要條件。由此角度,限制資訊科技產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時間是違背國家整體利益的。

阿米尼逝世一年,伊朗反頭巾抗爭何以失敗?

2022 年 9 月 13 日,22 歲伊朗女子阿米尼被指違反頭巾法,遭道德警察拘捕後 3 天離奇喪生。她的死亡引發全國反政府示威,成為 1979 年伊朗革命以來最嚴重動亂。但是一年過去,這場群眾運動未能促成政治轉型。加拿大籍伊朗裔自由記者兼政治分析師 Shahir Shahidsaless 於獨立媒體 Middle East Eye 發表評論,深入分析抗爭失敗之因。

倫敦塗鴉聖地,也是孟加拉移民的轉捩點

在塗鴉聞名的倫敦東區紅磚巷(Brick Lane),有中國留學生日前以白色油漆粉刷牆壁,繼而噴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標語,事件觸發廣泛爭議。事實上,紅磚巷遠遠不只是「塗鴉聖地」,當地本身是歷史悠久的孟加拉移民社區,45 年前爆發過反歧視抵抗運動,扭轉了亞裔移民在英國的地位。

昆德拉對哈維爾:布拉格之春後的世紀筆戰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昨日與世長辭,享年 94 歲。昆德拉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多部小說享負盛名,與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並列為戰後國際最知名的捷克知識分子,同樣見證過 1968 年蘇聯坦克輾壓捷克,潰敗「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事後昆德拉選擇流亡,哈維爾選擇留下來,他們此前展開的筆戰,半個世紀過後依然有啟迪。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死刑威脅下,伊朗示威升級:罷工、罷市、罷課

伊朗女子阿米尼涉嫌違反頭巾規定而死於警局,在當地所引發的反政府示威持續至今兩個月。根據多個人權組織,當局為殺雞儆猴而拘捕超過 15,000 人,另有 300 人在示威期間被殺,其中包括途人,甚至逾 50 名未成年人士。但伊朗人未有退縮,反而把行動升級 —— 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戶罷市。

Baraye —— 伊朗示威者的「國歌」

伊朗唱作人 Shervin Hajipour 日前發表新作「因為」(Baraye),以簡單的文字,唱出政府腐敗、審查制度、性別歧視、環境惡化等問題,呼應抗爭者長久的鬱悶、傷痛、憤怒和訴求。沒幾過天,Hajipour 就被拘捕 —— 「因為」旋即廣受歡迎,被奉為示威浪潮的非官方國歌。

白羅斯人為烏作戰,力抗新蘇聯帝國崛起

烏克蘭抗戰半年多來,除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志願兵相助,還有一個白羅斯義軍組織暗中幫忙。這些青年放棄家庭、前途甚至性命替鄰國上陣殺敵,慷慨仗義之餘,亦是希望藉此推翻總統盧卡申科,結束獨裁統治,抵禦新蘇聯帝國的威脅。這種想法看來既天真又迂迴,但在絕望的革命路上,似乎已經別無他法。

在烏克蘭拾遺,細訴失去未來和希望的故事

作為烏克蘭獨立博物館(Maidan Museum)的館長,Ihor Poshyvailo 在俄軍初向基輔發砲那天,率先保護紀念那場推翻親俄前總統革命的展品,但這名策展人的任務不止於此。隨著侵略戰升級,他冒險流連戰地廢墟,收集童裝、擺設到汽油彈等各種物品,以保留戰爭的殘酷和抗爭的勇敢,給後世傳頌下去。

改語言、改課程、改歷史:烏克蘭淪陷區的俄化教育

烏克蘭遭俄羅斯派兵入侵前,本來約有 423 萬名學生,但戰爭爆發後,多數已經逃至外省及異地,被迫中斷學習或苦於適應新環境。烏國官員更指,俄軍在佔領地區以恐嚇及綁架等手段,沒收歷史教科書、施壓老師以俄語教學,並要求學校改用親俄課程。本是培育夢想和棟樑的校園,淪為抹殺身分及未來的戰場。

紀浩基:「國王排名」—— 有經歷的,看了 40 頁就會哭

過去的童話故事都寫得太簡單,人世間怎可能會有完全邪惡的女巫?也不會有百分百善良的正派。如何認清人性、在複雜的人性中找出平衡,教會我們擁抱脆弱的自己,再成長出柔軟又勇敢的心,或許就是這個故事讓人動容的主因。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以物件傳頌抗爭歷史:美國的示威襟章檔案計劃

在過去,人們要紀錄抗爭歷史,讓後人知道社會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主要依靠文字和影像,而且傾向傳遞一套宏大敘述,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因、經過和影響。不過,西方學界經過多年討論和反思後,容納了更多不同歷史研究方向,例如會了解抗爭者的日常大小事。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就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檔案計劃,收集示威者身上配戴的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