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大會在不少國家日益流行,其淵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典。當時的立法部門、法院和地方議會都是經由抽籤產生;30 歲以上的希臘公民均有機會議政,涉及地方財政以至軍事戰略等事務。最近,美國洛杉磯召開公民大會,商討如何幫助無家可歸者;澳洲墨爾本議會透過 43 人參與的公民大會,制訂最高達 5 億澳元的 10 年財政預算;愛爾蘭的公民大會於 2017 年建議政府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廢除禁墮胎法。現今的公民大會,可能成為有效的政治替代方案?
民主
|共229篇|
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任命首相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的角色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但三大政黨聯盟均未能取得 112 席多數議席。無論希望聯盟(PH)的安華或領導國民聯盟(PN)的前首相慕尤丁,均宣稱獲得組建政府所需的議席。鑑於懸峙國會現象,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日前已指示,將政黨組建新政府最後期限延長 24 小時,至今日(週二)下午 2 時。選舉結果固然是決定何人成為首相的關心,但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Dian AH Shah、教授 Andrew Harding 認為,就過去幾年所見,最高元首在任命首相及首相辭職的情況下,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公共政策入門課:法理型權威
政治和公共行政學的入門課都會提到,現代政府其中一項認受性(legitimacy)的泉源是「法理型權威」,即是以法律為依據,進行統治與管理,令政府得以順利運作。
記在卓慧思請辭後:民主的混亂和穩定
過去一星期,英國和中國都發生不得了的大事件,先是英國首相卓慧思上任 45 天後閃電請辭,然後是中共二十大閉幕會公佈中央委員會名單,李克強、汪洋皆不在名單當中,象徵「習派」大勝。兩單事件都提醒了我自己 —— 我們都身處一個大時代之中。
【戰火中的和平獎】捨棄政客,選擇在地的民主戰士
10 月 7 日是普京 70 歲大壽的日子,同時是諾貝爾和平獎公佈的時刻。當俄烏戰爭已經把世界推向核戰邊緣,這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或者發揮出更大的象徵意義。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就頒贈予白羅斯的人權倡議者比亞雅斯基(Ales Bialiatski)、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及烏克蘭人權組織「公民自由中心」(Centre for Civil Liberties),給俄、烏、白三國為民主奮鬥的人打氣。
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如今化為烏有
我認為,保住近年的民主化成果非常重要,那是通過我們整個歷史中的苦難、我們的悲慘經歷才得來。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1 年辭職演說
“I think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preserve the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years. They have been paid for by the suffering of our whole history, our tragic experience.”
—Mikhail S. Gorbachev’s resignation speech, 1991
示威者佔領伊拉克國會,凸顯親伊朗與本土派系之爭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綠區」,為美國入侵後建立的國家政治中心,素來以守衛森嚴見稱,區內的國會大樓前日卻被數百名示威者佔領。這些示威者有何政治訴求?亂局反映伊拉克民主有何根本問題?
唐明:他們心裡都有一個秦始皇
許多自視道德高尚、滿腹學識的所謂精英,心中就是按捺不住要管理和控制其他人,甚至是所有人的衝動。為甚麼?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最高瞻遠矚的,認為自己就是智慧和真理的代表。無論是不開冷氣,還是按需分配的計劃經濟,在他們之下,大多數的普通人,所謂的「老百姓」都很蠢,而且道德低下,需要管起來。
清算鎮壓暴行:伊朗領袖被控反人類罪
2019 年伊朗爆發大規模示威,多達 1,500 名示威者被殺。事後有海外異見人士成立伊朗暴行法庭(Iran Atrocities Tribunal),指控 160 名官員干犯反人類罪,早前在倫敦舉行審訊,今年稍後發表報告。幕後的伊朗裔流亡律師,近日就接受訪問,講述審訊過程。
唐明:最不壞的政治選項已足夠好
很有可能,由於中國的政治有這種口號式的理想主義傳統,反過來的一面,便是容易走極端,幾乎沒有協商的空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或者統治階層内部的衝突,都很難化解,通常是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永遠都是在玩零和遊戲。在這種走極端的政治鬥爭中,暴君是最不怕攬炒的,因為他有無數的別人可以作為代價,最後才輪到他,按照無產階級暴民的邏輯,寧教我負天下人,當然夠本有餘了。
法國總統連任為何不尋常?
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束,馬克龍成功連任,為法國 20 年來首位連任總統。對比其他民主國家,政治領袖不時在選舉成功連任,如美國的列根、克林頓、小布殊和奧巴馬,還有連任 3 次的德國默克爾,為何法國總統連任是相對罕見?
陶傑:俄國人的民主艱辛探索失敗了
1991 年的蘇共失敗政變,民主領袖葉利欽站在坦克頂,呼籲俄國人民群起抵制,此一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也令人一度以為俄羅斯人民熱愛民主自由,將會與東歐和西歐走上健康正常的議會民主之路。然而對於俄羅斯民族文化傳統,缺乏民主基因,自由世界當初的估計是否太樂觀?
民主秩序瀕臨崩解?不是第一次
不少學者分析,普京開戰前似乎斷定西方民主是強弩之末,威權主義勢不可擋。事實上,西方民主秩序已不只一次瀕臨崩解,1930 年代法西斯主義亦似乎勢不可擋,歐美各國都有法西斯勢力抬頭,報章無不憂慮「民主還有將來嗎」,但危機感也同時喚醒西方社會,使民眾自發捍衛既有價值,令民主秩序渡過當時危機。
金仔:俄烏戰爭的前世今生(一)—— 美國外交政策改變
換言之,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特別是自由主義學派,認為美國肩負起宣揚民主政體的責任,鼓勵各國轉換成民主政體,合力締造一個和平國際體系。
即使普京打勝仗,又管治得到烏克蘭嗎?
2022 年 2 月 24 日清晨,俄羅斯以把烏克蘭「去納粹化」為名,展開大規模軍事侵略行動。烏克蘭人民頑強抵抗,愛國情緒更是高漲,人們空前團結。紐芬蘭紀念大學社會學教授 Anton Oleinik 就表示,即使俄羅斯打勝仗,普京亦難以管治烏克蘭,因為兩地文化截然不同,而且戰爭已造就了民族的重生。
瑞士不信任政府的解決方法:公投
瑞士日前舉行公投。四項議題中除了否決「取締動物實驗」外,通過「禁止煙草廣告」、否決「取消證券發行印花稅」、否決「資助媒體計劃」的結果,均與瑞士聯邦議會及政府立場相左。瑞士資訊(Swissinfo)報道指,公民在四項議題中有三項不支持政府觀點,或許與疫情環境有關。
向中國靠攏之際,日漸脆弱的孟加拉民主
南亞國家孟加拉去年剛迎來獨立五十周年。當地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都超越了前宗主國巴基斯坦,是區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過,孟加拉人民聯盟自 2008 年成為執政黨後,一直大肆排斥異己,鞏固政權。近年,政府受惠於一帶一路政策,得到更多中國援助,鎮壓行動也愈來愈激烈,令本來已經脆弱的民主體制面臨崩潰。
憲法之於獨裁者,只是一件利己工具
憲法乃國法之本,「經濟學人」發現,修憲在阿拉伯世界頻繁多了。埃及正起草 10 年內第三份憲法;突尼西亞亦將修憲;敍利亞則開始起草全新版本。只是,在統治這些國家的獨裁者眼中,憲法僅為利己工具,寫為己用,不合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