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看不見」的權力操作,變成普羅大眾「一目了然」的利害關係,向來是政治漫畫家使命。這種藝術與民主結合的傳統,誕生於 18 世紀英國,其中吉爾雷(James Gillray)更有「政治漫畫之父」稱號,作品遍及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一直影響著今日全球各地的政治漫畫家。
時事
|共7篇|
Moyashi:關於時事評論的二三事
這種供需關係經常會出現走調,例如為了在限時中填滿篇幅,交出「老母係女人」式的廢話評論。廢話只是媒體上的雞肋,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見解獨到,而是因為需要有人寫些東西來填滿版面上的空洞,讓民眾的手機有東西可以滑。
鄭立:自己不懂的東西,要如何發表意見?
所以在大部分時候,時事評論都是在談自己不懂的事。可是既然自己不懂,又怎樣評論呢?
鄭立:為何時事評論員對事情預期的準確率那麼低?
其實時事評論是很容易出錯的,因為時事涉及人類社會的所有東西,出現經濟問題時要懂經濟,出現戰爭時要懂軍事,出現疫病時還要懂醫學和生物學。但有誰能夠懂得所有事情呢?達文西也做不到吧?
【短片】語文陶話廊:西方知識分子的盲點
若要踏出香港,了解外國價值和觀點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功課。綜觀大局的歐美歷史學家,視野與身在香港的你我自然不同,亦可能有其盲點。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繼續與你細閱「歷史」月刊,看看四位英美知識分子眼中的本年頭等國際大事。
【短片】語文陶話廊:另一個世界 如何回看2020年?
2020 年,香港人經歷反修例運動、國安法,還有武漢肺炎疫情,定必覺得這些就是影響至巨的年度大事;對於其他國家其他種族來說,今年哪些事件最重要?這次陶傑就分享 BBC「歷史」月刊中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帶大家離開自己的「同溫層」,拓闊國際視野。
藝評:「大學」、「中庸」—— 青春過後我們都曾經妥協,然後?
「四書」是儒家思想的經典,其中「大學」、「中庸」二書皆來自「禮記」,除了儀式禮制,更是論說內聖外王、修養與立德的儒家核心學理。這次鄧智堅承接兩年前的「論語」,一併寫了兩個劇本,都用前作的人物作故事後續,寫成「學問三部曲」的尾聲。對比「論語」中教室內的公義爭辯,本次兩個作品較為生活化,無論是「大學之烈火青春」中,大學生面對社會環境的生活也好;又或「中庸之幸福學堂」裡,在學前教育中心外等候小孩的母親們的閒聊也好,故事主題都離不開青春、教育與志向,亦與原書有種特殊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