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推出專題節目,探討日本男偶像搖籃 Johnny’s 事務所創辦人 Johnny 喜多川多年來的性侵醜聞。雖然醜聞流傳已久,雜誌「週刊文春」早已刊登過涉及多位受害人的報道,但日媒大多選擇沉默。即使這次節目令人嘩然,仍沒有日本主流電視及報章願意多作報道。
媒體
|共109篇|
【AI 時代求生指南之三】傳媒工作不是夕陽職業?
當坊間憂慮 AI 淘汰人類之際,有外國傳媒公司證實,已經利用類似 ChatGPT 技術撰寫多篇報道,令傳媒工作被列作高危職業之一。究竟目前 AI 工具的表現,是否足以取代人手?傳媒工作者又該如何應對?
突破官媒一言堂,公民記者「落區」報新聞
委內瑞拉的言論自由大幅收窄,新聞業由官媒或親政府機構主導,獨立媒體難覓生存空間。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當地一些公民記者效法政治人物「落區」,拿起一枝咪高峰和自己所寫的報道,站在街道、露台,甚至巴士車廂,直接向街坊讀出新聞內容。
Moyashi:抖音退化論
抖音的 CEO 周受資在早前的訪問中,講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使用抖音」的發言,引發網民冷嘲熱諷:果然自己的孩子是個寶,他人的孩子是棵草。雖然他的理據是因為自己孩子未達 13 歲的年齡限制,但大家都知道年齡限制條款只是一個笑話。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紳士大哥:有線電視停播止血,HOY TV 走出困局仍欠條件
作為電視台的最大支柱,新聞部的衰落,自然地把電視台推進沒有未來的深淵。然而沒有得到教訓,在決定把資源集中在免費頻道上時,竟然重蹈覆轍地,從無綫找來離職的高層來當主管,老實說要對 HOY TV 抱有期望,會否有點太過理想主義?
紳士大哥:狗血跟風標題黨 —— 不學無術的文字工作者自述
今天一早醒來打開 Facebook,沒掃幾頁,就看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前輩 cap 圖抨擊。我連牙都未刷就急忙回應,重點是前輩的批評點出的是事實,所以我只能謙卑地認衰。那我所犯的到底是甚麼事呢?簡單講就是做了「標題黨」。
Moyashi:懷舊的媒體與媒體的懷舊
在 1982 年公映的「哥布拉 Space Adventure」,最近趁著上映 40 周年的紀念,以 4K 重製的方式重製,在日本的劇院限定上映兩星期。雖然是 40 年前的電影,但當時使用了最新的映像科技,是日本國內第一部以 3D 繪圖和杜比立體聲製作的動畫電影。
Moyashi:屬於明天的媒體素養
電子遊戲如洪水猛獸,不僅是家長腦袋的中國政府,許多尋常家長都有同一想法。許多朋友盡量不讓孩子太早接觸電子設備和互聯網,認為會讓他們沉迷。甚麼是「太早」?恐怕是當孩子有能力擺脫管制,自己再無能力控制為止。
NDTV 收購案:印度獨立媒體與亞洲首富之戰
根據最新的彭博億萬富翁指數,印度礦業鉅子阿達尼以 1,370 億美元(約 1.1 萬億港元)身家,成為僅次於 Elon Musk 和 Jeff Bezos 的全球第三大富豪,創下亞洲人迄今最高排名。與此同時,作為總理莫迪盟友的他,被指向新德里電視台(NDTV)作出惡意收購,藉此將這獨立媒體「收編」,令當地的新聞自由再響警號。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Moyashi:直播甘迺迪
在 1963 年 11 月 22 日下午,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乘坐開篷車,參與德薩斯州的訪問遊行時,被 2 發子彈分別打中頸部和後腦,到達醫院前已經死亡。甘迺迪的死是突發國際新聞,同時成為美國媒體社會的一個里程碑。
Moyashi:媒體考古學
微軟在今年 6 月 15 日正式宣佈停止更新 IE 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但新瀏覽器 Edge 仍擁有相容的 IE 模式,讓只支援 IE 的內容慢慢過渡轉換,否則就只倒數剩下 7 年時間的壽命。微軟停止更新 IE 其實不是新聞,早在 2015 年公佈 Edge 的時候已經表明會漸漸讓 IE 淡出主流,而 IE 的俗氣功能的確不再適合今天的網絡環境,被淘汰只是遲或早的問題。
世紀審判另一贏家:Law&Crime Network
尊尼狄普控告安柏赫特案(John C. Depp, II v. Amber Laura Heard),以陪審團判尊尼狄普獲 1,000 萬美元補償性賠償及 500 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安柏赫特僅獲 200 萬美元的補償性賠償金,暫時告一段落,據報安柏赫特打算上訴;美國法律界人士稱尊尼狄普在案件中取得巨大法律勝利。這場媒體形容為「世紀審判」的過程裡,參與者除了法官、律師、原告、被告和證人,還有大量觀看直播、節錄片段的網絡觀眾。觀眾們的投入,造就了世紀審判的場外贏家 —— 直播官司的 Law&Crime Network。
Moyashi:並不新的新媒體
媒體的技術、結構、內容都是一種疊加態,或者像俄羅斯套娃,新的包裹著舊的。舊媒體不會完全死去,只會換個方式繼續存在。
Moyashi:關於時事評論的二三事
這種供需關係經常會出現走調,例如為了在限時中填滿篇幅,交出「老母係女人」式的廢話評論。廢話只是媒體上的雞肋,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見解獨到,而是因為需要有人寫些東西來填滿版面上的空洞,讓民眾的手機有東西可以滑。
Moyashi:瞬間看地球
「瞬間看地球」的即時影像是屬於舊媒體的經驗,只會單方面告訴你訊息,即使換成罐頭影像,效果也沒有分別。等同香港政府的記者會,台上的人物只會自說自話,每次回答提問都像重播錄音。
鴻若遠:韋史密夫巴掌事件 —— 重點到底係打死方進新?定係浪子回頭金不換?
只要能夠徹底控制媒體和接收資訊的渠道,政治人物和媒體就能通過這些愚弄手法,讓民眾變得對自己死忠而深信不疑,我要求你膜拜誰你就膜拜誰,我要求你打砸搶你就打砸搶,我要求你排除異己你就會幫忙排除異己,更會爭先恐後身先士卒。
澤連斯基教你:甚麼是數碼外交?
拜登政府最近成立「網絡空間與數碼政策局」,以協調數碼外交(Digital Diplomacy)為使命。數碼外交的概念聽來陌生,其實早就滲透到互聯網的日常操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月堅守基輔的同時,仍能夠以數碼技術突破重圍,頻繁演說以達成外交目標,便是教科書級別的數碼外交典範。
悄然無聲的太平洋國家信息戰,中國又贏?
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計劃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引起澳洲及紐西蘭憂慮,中國軍事力量可能觸及當地。從去年底計劃派警察前往所羅門群島協助訓練當地警察,到近期的安全合作協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除了軍事方面,太平洋新聞編輯室(The Pacific Newsroom)創辦人 Sue Ahearn 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撰文稱,中國亦在太平洋島國的信息戰中取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