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共292篇|

【愛在左右】弓道自在人心

一般對射箭的認知,可能是以射中標靶為最主要目的。但在香港弓道協會創會會長 Bruce、靖思堂弓道場負責人大卡等習日本弓道之人心中,從站姿持弓到引弓發箭,如何做好每個動作,才是要務。弓道重視完善自我,通過不斷練習,不同學員也別有體悟及收穫。

【愛在左右】為海瘋狂的人 —— 手刻鯨豚印記,口傳海洋故事

「海印」創辦人王樂怡(Emma)中學畢業後,誤打誤撞當上海洋哺乳類動物訓練員,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到台灣修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考取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鯨豚導賞員資格。回到香港,Emma 手雕鯨豚印章、口傳海洋故事,用不同方式推廣海洋教育,身體力行報答海洋。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漫遊主教山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和「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兩代文化人、兩種視角,一同漫遊社區,分享對香港的回憶與想像。第一集,兩人先到主教山,一探承載百年歷史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又到隱匿在山中、由居民自發建造的「運動樂園」,感受鬧市中一角淨土的群體生活。

【愛在左右】黑膠孤兒院 為三十萬隻黑膠找個家

人稱「黑膠碟養父」的歐德成(Paul),由擺地攤到樓上舖,買賣黑膠唱片已有 40 年。他少年時從越南來港,在深水埗二手市場收集黑膠,原本只為興趣;但隨著時代淘汰,人們放棄黑膠。Paul 不忍唱片變成垃圾,決定收集它們,待有緣人帶走。經歷 CD 到現在串流音樂的年代,是甚麼令 Paul 堅持保留超過 30 萬隻黑膠碟?

【愛在左右】預燒半百萬積蓄 香港獨立遊戲開發者的掙扎

「香港動漫電玩節」將於月尾開鑼,過往館內會設立「香港原創遊戲展」,是少數能讓本地開發者展示作品的渠道。只是,這個展區自去年開始也消失了。成本愈來愈高,支援愈來愈少,不過,獨立遊戲開發者畢子和 Janus,多來年始終忠於自己的遊戲創作。

【愛在左右】從保育皇都到紀錄片「尚未完場」 香港曾經容得下的多元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和前港台編導徐岱靈執導紀錄片「尚未完場」,從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切入,記錄了 50 年代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一段往事。兩人從 2015 年開始參與保育皇都戲院,整理大量歷史資料,一步一步尋找相關線索 connecting the dots,說一個幾乎淹沒於時代的傳奇故事。大家或許好奇,為何他們會如此熱情地為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物,製作一齣紀錄片?

【香港道別式】炳記銅器 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

「炳記銅器」是香港最後一間手打銅器店,爸爸陸炳在 40 年代帶著其打銅手藝由內地來到香港,在鄰居和夥計幫忙下購入油麻地咸美頓道一個舖位創業。後來兒子陸樹才和陸強才繼承父業,將小店經營至今。兩位耄耋兄弟數十年來「銅」舟共濟,默默見證歲月流逝、行業興衰,終於決定於年底退休。早已成為咸美頓道日常的打銅聲,今年之後恐成絕響。

【香港道別式】中環相機街的最後餘暉 鍾沛攝影器材行

中環士丹利街,於上世紀 60、70 代曾經是熱鬧的「相機街」,聚集十數間曬相舖、相機器材店和影樓等等。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相機老店相繼結業,行業風光不再,連最後一位老將 —— 鍾沛攝影器材行,也宣佈今年 6 月下旬結業。世界變幻無常,街舖變網店,菲林轉數碼,在沉默中消亡前,且聽老闆鍾景林娓娓道來。

【專訪】城大學生會浴火重生 勉勵學界不放棄

走過低迷的日子,城大學生會終於在今年 3 月以自組公司的形式,租用深水埗一座商廈的兩層單位,期望在約 3,000 呎的空間內為城大學生提供活動空間,重新建立學生的歸屬感。由拆毀到重建,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署理會長劉浚傑希望這次浴火重生的經歷,可以勉勵其他學生組織,在困難的日子中,不輕言放棄服務學生的初心。

【專訪】五問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找到你的熱情,讓你不再懼怕星期一

哈薩克導演達赫讓奧米巴夫(Darezhan Omirbayev)憑著「古來詩人皆寂寞」(The Poet,2021)於國際影展獲得多個獎項,是次來港出席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就從其詩意綿綿的作品說起,向香港人展示各種對電影藝術的方向、反思、承先啟後,又如何處理藝術、數理科學、政治的關係?

【香港道別式】Openground —— 香港養不起的藝文空間?

Openground 進駐深水埗大南街 7 年,在地下設 cafe 和售賣設計書籍,閣樓則辦展覽,供公眾免費入場,可惜近年經營困難,最終蝕七位數字離場。告別前夕,創辦人林欣傑(Keith)回首分析 Openground 到此為止的死因 —— 香港,真的養不起這樣的複合式藝文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