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除了是人的基本需要、進一步化成享受,更可以是一段將來與家人細味的回憶。但社會上其實有一群人,正因為吞嚥障礙而食不下嚥,面對著種種不便和痛苦。藉著推廣「吞嚥障礙友善餐廳」概念,「言語」與社區不同餐廳合作,指導製作軟餐的技巧,配合廚師手藝,讓呑嚥障礙人士也能夠與親朋好友一起享受在外用膳的滋味。
影片
|共300篇|
【愛在左右】SEN Free 運動班,給 SEN 成年人一個「動」「融」機會
「香港自閉症聯盟」估計,本地自閉症總人數高達 191,952 至 230,342 人。有相關病症的學童自然需要多關注,但其實自閉症成年人遇到的困難不會比學童少。然而,目前只有 5 間由社署資助的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服務 15 歲以上人士,僧多粥少,令大部分成年患者在起居飲食,以至融入社會方面都感到無比吃力。本身是臨床心理學家的 Vivien 受師父 Rachel 啟發,幾年前創立 SEN Walker 星伴行,自 9 月起夥拍幾位朋友為自閉症成年人免費提供 SEN Free 恆常運動班,讓他們既可鍛鍊身體,又能擴闊社交圈子,協助他們在人生跑道上,找尋同路人。
【愛在左右】佐敦的救贖 慈悲香港食堂
]胡頌恆神父生於澳洲,1985 年來到香港,多年來扎根廟街服侍弱勢社群,得到「廟街神父」的稱號。近月他多了「點心神父」這個暱稱,皆因其創辦的非牟利機構 MercyHK 於 9 月在廟街開設社區飯堂「慈悲香港食堂」,為區內的無家者、吸毒者等有需要人士提供溫飽。食堂聘請員工的唯一要求,竟是「曾有定罪紀錄」,希望藉此幫助更生人士就業,在水深火熱的佐敦,為沒有盼望的人提供一線曙光。
【短片】氈酒蒸餾 香港探索之旅
原本只是普通打工仔、與製酒沾不上邊的 Ivan 與小阮, 在 2018 年一場旅途中發現值得探索的目標。一年後,二人創立香港首間氈酒蒸餾廠 Two Moons Distillery。找過「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炳記修理小型蒸餾器、利用香港農作物製作氈酒…… Two Moons 創辦人探索香港寶藏之餘,也面對申領牌照、由零開始磨鍊蒸餾技巧、疫情衝擊等重重困難,旨在為香港注入一些新元素。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憶旺角舊日賣書地攤
最後一集,兩人繼續遊走旺角,談及為何戰後這一區書檔旺盛。昔日的舊書攤,沒有精緻的裝潢、咖啡的香氣,卻能養活一代人;幫助一眾莘莘學子之餘,又凝聚了一群愛閱讀的人,在此地埋下文化的種子。
【愛在左右】老有所依動物村 給毛孩晚年一個家
老有所依動物村由洪生和洪太兩夫婦於 2015 年成立,希望讓被人遺棄的老狗可以有安享晚年的地方,免於流離失所或被人道毀滅。動物村目前有 22 隻狗和一隻貓,平均年齡高達 14 歲。即使兩度經歷超強颱風,其中一次動物村甚至被嚴重吹毀,令洪先生在意外中重傷,兩人照顧狗狗的心卻絲毫沒有動搖,反而令他們對生命的價值更有體會,更珍惜陪伴狗狗的時間。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憶旺角舊有戲院
第三集,兩人走到旺角鬧市街頭,尋找 50、60 年代戲院足跡。早在大半世紀前,旺角已是交通便利、戲院學校林立的社區,更隨年月醞釀出一種獨特的文化氣質。
【短片】職業摔角 香港製造
上月一個星期六晚上,香港地上演了一場扣人心弦的職業摔角表演。本地、遠道而來的各國職業摔角手在擂台上埋身肉搏,觀眾個個眼神熾熱,歡呼尖叫此起彼落。
擂台很方正,中間上演的賽事卻一次次跳出想像的框框 —— 選手除了大展拳腳,還要發揮演技。職業摔角,意指以表演形式進行摔角比賽的體藝娛樂,內容結果都經過事先策劃,摔角手會用不同格鬥技法,配合劇本演活角色。
主辦這次表演的港摔(HKWF)是香港唯一職業摔角組織,成立已近 15 年。港摔曾面臨解散危機,但機緣下他們再次跳出舒適圈甚至自組公司,由處理繁複文件到籌備大型表演,一手一腳落力又瞓身,只為告訴世人:「香港有職業摔角!」
【愛在左右】弓道自在人心
一般對射箭的認知,可能是以射中標靶為最主要目的。但在香港弓道協會創會會長 Bruce、靖思堂弓道場負責人大卡等習日本弓道之人心中,從站姿持弓到引弓發箭,如何做好每個動作,才是要務。弓道重視完善自我,通過不斷練習,不同學員也別有體悟及收穫。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訪新亞書院舊址
來到第二集,兩人走到桂林街新亞書院舊址,細說 50 年代新亞書院創校辛酸史;又分享一代宗師葉問,曾在深水埗度過的艱苦歲月。
【愛在左右】為海瘋狂的人 —— 手刻鯨豚印記,口傳海洋故事
「海印」創辦人王樂怡(Emma)中學畢業後,誤打誤撞當上海洋哺乳類動物訓練員,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到台灣修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考取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鯨豚導賞員資格。回到香港,Emma 手雕鯨豚印章、口傳海洋故事,用不同方式推廣海洋教育,身體力行報答海洋。
【愛在左右】在社區漂流 偏見書房
24 小時營業、以無店員模式運作的觀塘二手書店「 偏見書房」,日前因租約期滿不獲續約而被迫停業,另覓地方。即使書房開業 6 年,歷經多次搬遷,帶著幾千本書在多區「漂流」的創辦人范立基卻不言休,更珍重書房每個蛻變的機會。
【愛在左右】出書的信仰 呂嘉俊
呂嘉俊做了 20 年的雜誌飲食記者和編輯,直到 2021 年所工作的媒體結業,以個人身份繼續書寫,追溯各種飲食文化的根源。近日,他將其飲食專欄結集成書,決心為香港菜留下更完整、更有系統、更活靈活現的記錄。
【愛在左右】彭志銘x林曉敏 兩代文人漫遊主教山
「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和「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兩代文化人、兩種視角,一同漫遊社區,分享對香港的回憶與想像。第一集,兩人先到主教山,一探承載百年歷史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又到隱匿在山中、由居民自發建造的「運動樂園」,感受鬧市中一角淨土的群體生活。
【愛在左右】黑膠孤兒院 為三十萬隻黑膠找個家
人稱「黑膠碟養父」的歐德成(Paul),由擺地攤到樓上舖,買賣黑膠唱片已有 40 年。他少年時從越南來港,在深水埗二手市場收集黑膠,原本只為興趣;但隨著時代淘汰,人們放棄黑膠。Paul 不忍唱片變成垃圾,決定收集它們,待有緣人帶走。經歷 CD 到現在串流音樂的年代,是甚麼令 Paul 堅持保留超過 30 萬隻黑膠碟?
【愛在左右】預燒半百萬積蓄 香港獨立遊戲開發者的掙扎
「香港動漫電玩節」將於月尾開鑼,過往館內會設立「香港原創遊戲展」,是少數能讓本地開發者展示作品的渠道。只是,這個展區自去年開始也消失了。成本愈來愈高,支援愈來愈少,不過,獨立遊戲開發者畢子和 Janus,多來年始終忠於自己的遊戲創作。
【愛在左右】從保育皇都到紀錄片「尚未完場」 香港曾經容得下的多元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和前港台編導徐岱靈執導紀錄片「尚未完場」,從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切入,記錄了 50 年代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一段往事。兩人從 2015 年開始參與保育皇都戲院,整理大量歷史資料,一步一步尋找相關線索 connecting the dots,說一個幾乎淹沒於時代的傳奇故事。大家或許好奇,為何他們會如此熱情地為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物,製作一齣紀錄片?
【香港道別式】炳記銅器 香港最後的打銅匠人
「炳記銅器」是香港最後一間手打銅器店,爸爸陸炳在 40 年代帶著其打銅手藝由內地來到香港,在鄰居和夥計幫忙下購入油麻地咸美頓道一個舖位創業。後來兒子陸樹才和陸強才繼承父業,將小店經營至今。兩位耄耋兄弟數十年來「銅」舟共濟,默默見證歲月流逝、行業興衰,終於決定於年底退休。早已成為咸美頓道日常的打銅聲,今年之後恐成絕響。
【香港道別式】中環相機街的最後餘暉 鍾沛攝影器材行
中環士丹利街,於上世紀 60、70 代曾經是熱鬧的「相機街」,聚集十數間曬相舖、相機器材店和影樓等等。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相機老店相繼結業,行業風光不再,連最後一位老將 —— 鍾沛攝影器材行,也宣佈今年 6 月下旬結業。世界變幻無常,街舖變網店,菲林轉數碼,在沉默中消亡前,且聽老闆鍾景林娓娓道來。
【愛在左右】香港遺美 光影記錄崖上的戲棚
「以照片拾遺,留住留不住」,是林曉敏三年前設立「香港遺美」專頁的初衷。她在大學開始已會藉攝影記錄社區,假日遊走於大街小巷,發掘其他人未必發現的美好事物,透過自己的鏡頭和美感將它們拍下來,連結社區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