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共148篇|

【單身友善】南韓企業的不婚福利

南韓出生率持續下降,去年出生人口只有 24.9 萬,女性人均生育數為 0.78。在嚴重少子化以外,加上勞動力迅速老齡化之下,該國青壯年卻無意趕快結婚生子,以解決國家危機。反之,「不婚」(불혼)風氣更是日漸興盛,南韓企業甚至開始為保持單身的員工提供與已婚員工同樣的福利。

神經多元:透過正名,糾正針對腦部功能差異的歧視

一些腦部發展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小朋友,例如自閉、過度活躍,可能因為未能符合教育體制、以至家人的期望,在成長路上困難重重。然而古往今來,不少傳奇名人其實都有上述所謂的腦部發展障礙。近年,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提出一個新用語「神經多元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希望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能令更多人健康成長的社會。

反 ESG 浪潮在 2023 年會持續嗎?

滙豐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1 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2 年反 ESG 浪潮興起,在美國尤為普遍。ESG 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含意,而在反 ESG 運動中,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故意不把 ESG 問題納入考量。由於共和黨在美國中期選舉贏回眾議院,報告預計 2023 年會有更多反 ESG 的活動持續。這將帶來甚麼影響?

最人工的時間單位「星期」,為甚麼支配了你我的生活?

每逢年尾年頭,由聖誕到新年,假期一個接一個,很多人的時間感都會開始錯亂,分不清究竟是星期幾。「日」是地球相對太陽自轉,而「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對應月球的自然軌道周期;「星期」最沒有科學根據,卻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學教授 David Henkin,就在學術網站 Aeon 分析「星期」作為時間單位的社會意義。

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

公民記者湧現的同時,也要小心假新聞

過去十年,全球民主退潮,很多本來民主的社會變得專制,同時很多專制國家走向更獨裁。在政府的高壓審查下,新聞業界步入黑暗寒冬。不過,社交媒體普及帶來些許曙光,其中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出現,能抗衡由政府和大財團操縱的主流媒體。惟知名傳媒人及作家 James Bloodworth 作出警告,部分公民記者亦會傳遞假新聞。

表面的平和:潛伏日本社會的「無敵之人」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案發至今國內外議論不絕,知名人士亦紛紛發表意見,其中大型網上討論區 2channel(2ちゃんねる)創辦人西村博之形容槍手山上徹也為「無敵之人」的言論,廣受網民注目。帖文一出隨即成為 Twitter 的熱門話題,「讀賣新聞」等媒體亦請來專家分析,解構社會弱者何以成為安全隱患。

【Soul Monday】落單需時咖啡店,讓口吃者好好開口

最近,在日本富山市一間咖啡店,4 位年輕侍應戴著口罩工作,口罩上寫著「請多多跟我說話」及「請讓我說完」等字句。光顧的客人要遵守一個規則 —— 即使服務員在落單時偶有停頓結巴,也不要催促或打斷他們,並可嘗試給予鼓勵,例如請他們「放鬆」或「慢慢來」。

在中國,為何不會幫陌生人?

中國唐山燒烤店打人案件曝光,網民及名人紛紛批評圍觀者沒有伸出援手。回顧 2011 年女童小悅悅被汽車撞倒在地、2016 年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等事件,這類「附近沒一個人幫忙」的事件,不時在中國出現。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卜慶修(Qingxiu Bu)於 2016 年曾在期刊 Liverpool Law Review 發表文章,剖析中國社會對陌生人冷漠的原因。

誰是內奸:烏克蘭人忙「捉鬼」

烏克蘭戰爭踏入第二個月,國內人民力抗俄軍炮火,同時還要嚴防間諜滲透,從中散播謠言動搖民心。當地設有哨站、熱線甚至應用程式,作為舉報可疑活動及人物之用。在此講求團結的時刻,國民之間卻互相猜忌,難免會削弱信任,加重焦慮。但對烏人而言,他們寧可多疑也不敢鬆懈。

【天災人禍】大型死亡事故,何時變得如斯尋常?

2019 年,中國武漢市爆發不明肺炎疫情,病毒自此傳遍世界。截至 3 月 12 日,COVID-19 已感染全球約 4.5 億人次,奪去超過 600 萬人性命,而由於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有隱瞞疫情的問題,加上計算方式不一,死亡人數或遠高於這個數字。現時,美國本身亦累積近 100 萬宗 COVID-19 死亡個案,「大西洋」雜誌專題報道就叩問,何時開始,民眾對此等大型死亡事件已經視若正常?

廖康宇:對社會有懷疑,就問紀登斯

此書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對社會現況好奇、甚至有疑問的人,它有助認識社會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同時書中每個關鍵字詞又有延伸閱讀,讓讀者作進一步探索。讀畢之後,讀者會發現原來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環環相扣,而這些思考框架,是我們反思社會現況、推動社會改變必不可少的思想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