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靈長類動物都是社會性動物。要在階梯分明的社會生存,就要處理一大堆關係,時而對抗時而合作。猿猴亦同樣,想要提升自己地位不一定要孤軍作戰,社會環境實際提供了不同手段 —— 與同性結盟,只是結盟過程有時比較赤裸。
社會
|共159篇|
陶傑:為甚麼陰謀論會在社會流行?
網絡世代陰謀論的流行,很吊詭地,上接一千幾百年前的中世紀。
多學多說,重拾失落的「家族語言」
德國艾福特大學名譽教授 Annick De Houwer 指出,人們一直以為雙語運用阻礙孩子學習語言。雙語兒童有時會跨語言來表達,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混淆了兩者,而是能夠巧妙地掌握雙語詞彙,在敘述時選擇最合適的字眼。
時代如何塑造集體歇斯底里?
印尼西爪哇省馬賈倫卡一間製衣廠傳出過百名工人集體失常。據報剛開始時有一名工人異常,隨後其他工人同樣有自言自語、大笑大哭、尖叫等表現;警方懷疑事件與工人未食早餐有關。失常的行為像傳染病般傳播,聽來匪夷所思,但歷史上確有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的先例,例如 1374 年、1518 年的舞蹈瘟疫,以及 1491 年修女集體失常。然而,集體歇斯底里的原因十分複雜,背後或牽涉各種社會信念和文化背景。
Ryan Fung:人口老化是 ESG 風險或機遇?
人口老化,甚至乎人口減少,在高碳經濟沒有科技突破、能源轉型維持現況的情況下,很直接的邏輯就是會有利應對氣候變化,但現在的情況是科技不會沒有突破,能源轉型也在如火如荼進行,到底效果會否抵消額外社會成本?
紳士大哥:AI 毀滅人類何須暴力
當 AI 真的強大到能夠照顧人類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感情需要,充滿困難和挑戰的「現實社會」還剩下甚麼魅力?
去到新環境,口音變還是不變?
以口音區分本地或外來人的做法常見。不過,有些人到另一個地方生活以後,會連說話的口音也改變;也有些人則無論在另一個地方生活多久,口音依然無改。口音或多或少決定別人對你的印象,但是甚麼原因促使一個人的口音變或不變?雷丁大學語音學教授 Jane Setter 指,口音是歸屬感的標誌,有意識或潛意識希望融入環境,會影響人的口音。
危樓抑或街頭?伊斯坦堡的住屋「選擇」
今年初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強烈地震,撼動總統埃爾多安的連任夢,以及眾多樓宇的結構問題。專家估計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約有 20 萬座建築至少會因強震遭受中等程度破壞,接近一半更被視為高風險建築。但房價飆升加上政治紛爭,窒礙重建房屋的進度,千萬居民只剩兩個「選擇」—— 棲身危樓或露宿街頭。
Moyashi:壓力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在沒有人管理的島嶼中活下來,形成獨自的生態,主角們於是感歎:「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這成為該電影系列的名句。生命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特殊的環境只意味著特殊的出路,不會改變生命繼續流動的事實。
人口暴升生產力大增?為何印度不是如此?
印度人口不斷增長,即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增加有助促進生產力,但多年來當地勞動力中的女性一直偏少,是該國經濟擴張的一大障礙。
正常的迷思:社會如何令人生病
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令到很多人意識到疾病不單是醫學問題,亦是政治和社會學的問題。加拿大名醫 Gabor Maté 去年就出版著作 The Myth of Normal,揭示社會一些所謂「正常」的狀態,如何令人一步步走向疾病。
印度空氣清新機大賣,反映甚麼現象?
印度每年冬季都有霧霾問題,空氣污染嚴重,令當地空氣清新機行業的銷量大增,但與此同時,這種現象正在加速社會的不平等。
【單身友善】南韓企業的不婚福利
南韓出生率持續下降,去年出生人口只有 24.9 萬,女性人均生育數為 0.78。在嚴重少子化以外,加上勞動力迅速老齡化之下,該國青壯年卻無意趕快結婚生子,以解決國家危機。反之,「不婚」(불혼)風氣更是日漸興盛,南韓企業甚至開始為保持單身的員工提供與已婚員工同樣的福利。
神經多元:透過正名,糾正針對腦部功能差異的歧視
一些腦部發展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小朋友,例如自閉、過度活躍,可能因為未能符合教育體制、以至家人的期望,在成長路上困難重重。然而古往今來,不少傳奇名人其實都有上述所謂的腦部發展障礙。近年,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提出一個新用語「神經多元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希望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能令更多人健康成長的社會。
反 ESG 浪潮在 2023 年會持續嗎?
滙豐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1 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2 年反 ESG 浪潮興起,在美國尤為普遍。ESG 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含意,而在反 ESG 運動中,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故意不把 ESG 問題納入考量。由於共和黨在美國中期選舉贏回眾議院,報告預計 2023 年會有更多反 ESG 的活動持續。這將帶來甚麼影響?
最人工的時間單位「星期」,為甚麼支配了你我的生活?
每逢年尾年頭,由聖誕到新年,假期一個接一個,很多人的時間感都會開始錯亂,分不清究竟是星期幾。「日」是地球相對太陽自轉,而「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對應月球的自然軌道周期;「星期」最沒有科學根據,卻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學教授 David Henkin,就在學術網站 Aeon 分析「星期」作為時間單位的社會意義。
日本人,為甚麼繼續戴口罩?
雖說日本過去就有不少人外出選擇戴口罩,但也非像疫情至今,街上幾乎人人戴著。當地政府早在 5 月已更新指引,多數情況下在戶外不必戴口罩,也無法改變大多數國民的做法。願意除下口罩的人寥寥可數,或者關乎日本人之間的同儕壓力。
【2022 回顧】ESG 和可持續發展,動蕩一年
過去一年,隨著全球環境、社會和政治危機湧現,從洪水、熱浪、通貨膨脹、供應鏈問題到戰爭,都令 ESG 投資面臨新一輪動盪。「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就總結 2022 年影響 ESG 投資的關鍵事件,分析這一年 ESG 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些轉變。
反思自然與人文的邊界:法國哲學大師拉圖爾逝世
當代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哲學家、人類學家拉圖爾(Bruno Latour)於 10 月 9 日逝世,享年 75 歲。他被認為是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先驅,時常以跨學科的視角,顛覆人們對自然與人文邊界的想像,令學界以更批判的視野,介入氣候變化、生態災難的討論。
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