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東谷義和的「伽斯」(ガーシー),在去年 7 月的參議員選舉中,以 NHK 黨代表的名義參選並勝出。他由一名專講娛樂圈八卦的 YouTuber,晉身成為日本參議院國會議員。然而,他當選後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會議,結果在 3 月 15 日的議員投票中,幾乎全票通過下,被決定褫奪國會議員的名銜,是自 1951 年以來首次。
政治
|共344篇|
公民大會:民主政治的另類替代方案
公民大會在不少國家日益流行,其淵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典。當時的立法部門、法院和地方議會都是經由抽籤產生;30 歲以上的希臘公民均有機會議政,涉及地方財政以至軍事戰略等事務。最近,美國洛杉磯召開公民大會,商討如何幫助無家可歸者;澳洲墨爾本議會透過 43 人參與的公民大會,制訂最高達 5 億澳元的 10 年財政預算;愛爾蘭的公民大會於 2017 年建議政府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廢除禁墮胎法。現今的公民大會,可能成為有效的政治替代方案?
陶傑:奧斯卡甚麼時候不政治
奧斯卡幾乎歷年都涉及政治,由 50 年前「教父」主角馬龍白蘭度拒絕領獎,改由一名印第安少女上台宣讀平權宣言開始,奧斯卡就逐步陷入政治。
鴻若遠:MH370 消失的馬航客機 —— 你和深層政府之間的距離
當最近所有人都忙著討論 Netflix 剛上線的韓國邪教紀錄片時,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紀錄片「MH370:消失的馬航客機」(MH370:The Plane That Disappeared)。 雖然兩者都有獵奇成分(先申報利益,本人兩個都看了),但相對地「MH370」 更讓我著迷。
奧威爾三部曲之二:知識分子的啟示「我為何寫作」
在 1946 年,亦即是「動物農莊」出版後一年,奧威爾撰寫了經典文章「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自況創作生涯,為不少亂世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啟示。
書店們:書不逢時
「生不逢時」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生錯了時代,或錯過了理想的時代。這幾年間,我們也見證過一些電影與時代錯置的例子。作為書店,也許我們見過很多同樣「生不逢時」的書,這次我們就以「書不逢時」為題,一一介紹它們。
莫坤菱:要在大銀幕上看一次的電影 ——「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是第一齣涉及到台灣政治事件「二二八事件」的電影,首次公映亦是於解嚴之初,不論在政治或藝術層面,都是開創先河的電影。它不但觸及 1940 年代末的官民衝突,而且勾勒一種深層次的身份詰問。
世紀地震後,敍利亞政府阻撓人道救援?
經歷世紀地震,土耳其與敍利亞罹難人數繼續飆升,累計死亡人數逾萬。中東研究所敍利亞反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計劃總監 Charles Lister 在「外交政策」雜誌警告,敍利亞反對派控制的邊境地區住了大量難民,地震震垮了跨國人道走廊,巴沙爾政權卻試圖壟斷救援通道,加劇反對派地區的人道災難。
世紀地震,可致土耳其政壇變天?
土耳其前日清晨經歷一個世紀以來最猛烈地震,其南部與敍利亞北部廣受破壞,加上正值寒冬,單計土耳其便超過 2,900 人死亡。救災工作分秒必爭,距離全國大選也只剩 3 個月,政治角力同時展開 —— 地震或暴露建築安全問題,成反對派指控政府貪腐的把柄;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卻可利用緊急狀態押後選舉,令土耳其政壇充滿變數。
政策如故事?學者如何以敘事框架作為解讀工具
政治很多時就是一場論述戰,政策學中,近來就新興一個名為「敘事政策架構」(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的分析框架,把政策視為故事,以敘事框架作為解讀工具,了解語言和社會論述如何影響政策和社會走向。
阮春福下台,預告越共特色的新問責制誕生
現年 68 歲的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Nguyễn Xuân Phúc)為官員貪污問責,前日主動辭去黨政職務兼退休,是史上首次有統稱「四大支柱」的最高領導提前下台。在 BBC 國際版工作過 20 年的越裔記者 Quynh Le Tran 在「外交家」雜誌指出,這是黨內反貪運動的轉捩點,要求違規官員「主動辭職」,可能成為有越共特色的新問責模式。
書店們: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2022 年度吒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Dear Jane 的歌曲「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入選「專業推介.吒咤十大」第 3 位歌曲。歌名令人想到很多事,比如多災多難的 2022 年剛要過去,然而去年的疫症與人禍仍延續至 2023 年。在經濟壓力下,最近中國大陸通關,但染疫人數亦大幅上升。每每想到這些事紛紛擾擾,但又不知其所以然,就不禁嘆喟「到底發生過甚麼事」。
Moyashi:「假面騎士 BLACK SUN」—— 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下)
「假面騎士 BLACK SUN」是一封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雖然誠意十足,卻只管把自己的想法寫進去,沒有考慮符號邏輯合不合理,更沒有考慮觀眾領不領情。送出的情書成了跟蹤狂的自白,可惜浪費了難得的文筆。
Moyashi:「假面騎士 BLACK SUN」—— 舊左翼寫給新左翼的情書(上)
其實「左傾」並不是問題,昭和騎士用環保的風能變身,訴說著人類現代文明產生污染、破壞大自然之類的議題,本來也是很「左」。「假面騎士 BLACK SUN」的問題在於把 1960 年代,源於安保鬥爭的舊左翼,以及當下爭取人權與自由的新左翼……
摩洛哥躋身四強,為何會讓阿拉伯人團結?
卡塔爾世界盃,不但是阿拉伯國家首辦的世界盃,摩洛哥更憑藉擊敗葡萄牙,成為史上首支打入四強的阿拉伯球隊,令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球迷情緒高漲。有學者甚至形容,我們正在目睹沉寂多時的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復興,引發一場聲援巴勒斯坦運動。
德國政變陰謀 —— 狂想抑或警號?
德國警方在週三(7 日)的大規模突撃行動中,共拘捕 25 人,涉嫌發動政變推翻政府。被捕者有退伍軍人、現役特種部隊成員、另類選擇黨(AfD)的前聯邦議院議員 Birgit Malsack-Winkemann 等人,此外還有一名身份「與別不同」的人物 —— 曾統治今天圖林根州的羅伊斯家族後人海因里希十三世(Heinrich XIII P. R.)。據指他會在計劃中的「帝國公民運動」政變成功後出任德國政府領導人。政變究竟是君主制宣揚者的復辟狂想,抑或值得警剔的威脅?
Moyashi:「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 敗者們的劇場
關於「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闘 50 年目の真実),電影日文原名開宗明義,就是 1969 年,右翼文人三島由紀夫在東大駒場 900 號課室,與東大全共鬥的辯論紀錄片。
為何邊緣政黨能在日本竄紅?
在日本住過的人都知道,「千萬不要開門給 NHK(日本放送協會)」,皆因要簽約每月繳交服務費。這對於外國人來說或者只屬趣聞一則,但當地早於 2013 年已有人為此創立「不支付 NHK 收費黨」。類似的單一議程或邊緣政黨,在日本並不罕見。
陶傑:「為前任領袖道歉」的怪事
問題是如此幼稚的追問,為何會出現在英國電視台主持人之口?這是因為左翼價值觀長期縱容、玻璃心和自尊愈來愈脆弱,政客無論上台或下野,動不動就被要求「道歉」。
陶傑:首相辛偉誠引起的種族問題
亦即辛偉誠的種族問題,雖然多年以來英國的主流社會不願意提,也因為太過敏感而假裝看不見,但在時機成熟之際,這隻「大廳裏的大象」就會現形,引起一陣喧噪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