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

|共4篇|

昆德拉對哈維爾:布拉格之春後的世紀筆戰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昨日與世長辭,享年 94 歲。昆德拉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多部小說享負盛名,與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並列為戰後國際最知名的捷克知識分子,同樣見證過 1968 年蘇聯坦克輾壓捷克,潰敗「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事後昆德拉選擇流亡,哈維爾選擇留下來,他們此前展開的筆戰,半個世紀過後依然有啟迪。

體操天后對蘇聯侵略的無聲抗議

國際奧委會向來嚴禁在運動場上示威,但歷來都有選手不惜犧牲前途,在舉世矚目的頒獎台表達政治訊息。1968 年墨西哥奧運前夕,蘇聯大軍輾壓「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捷克體操天后恰斯拉夫斯卡(Věra Čáslavská)便在奧運頒獎台上無聲抗議 —— 蘇聯國旗升起、國歌起奏,恰斯拉夫斯卡別過臉以作蔑視,成功引起國際關注,但她的體育事業也戛然而止,直至共產政權垮台才再度活躍。

「布拉格之春」後,捷克的首四年「正常化」時期

1 月 20 日後,白宮或會易主,拜登和賀錦麗展開長達四年任期,預料全球政治局勢將會面臨重大變化。回顧歷史,捷克斯洛伐克在 1968 年「布拉格之春」失敗後,開明政府倒台,全國進入「正常化」時期,過渡到極權,有學者曾在 1972 年發文,披露首四年「正常化」的狀態。

蘇聯解體在一念之間

220 萬人走到街上,投票,加上兩位爆冷的票王,想說明的是:求變與換代。今年是蘇聯解體 25 周年,在 1991 年聖誕,蘇聯宣佈解體,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被稱為最大功臣。能把共產政權扭轉,原來他從前不是改革派,更是史太林的死忠,到底是為甚麼讓他轉念?其意志和手段或有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