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軍無人機轟炸陰霾下,烏克蘭最大型文學節 Lviv BookForum 經總統澤連斯基加持,上月照常舉行。雖有國際名家 Margaret Atwood 及 Neil Gaiman 參與支持,但烏克蘭本土作家始終是主角,有作家從戰場死裡逃生,部分人仍然奔走於槍林彈雨的前線,用文字記錄俄軍戰爭罪行。他們都相信,戰爭的殘酷體驗將轉化為素材,滋養出下一代本土作家寫出優秀作品。
作家
|共41篇|
諾貝爾獎「量產器」:英國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Annie Ernaux、 Olga Tokarczuk、Elfriede Jelinek 以及 Svetlana Alexievich,這些歐洲女作家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皆由成立不過 8 年、只得 6 名全職員工的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發行英譯本。全藍或全白的封面僅得作品和作家之名,但簡約樸實的設計之下,卻是一件件文壇瑰寶。
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勇氣與敏銳:202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其中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在 10 月 6 日公佈,由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殊榮,亦是歷來第 16 位奪獎的法國作家。負責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盛讚安妮艾諾能夠「以勇氣、客觀、敏銳,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其作者與學者雙重身份,令其「自傳式社會學觀察」成為創作一大特色。
狄更斯沉迷鬼故的原因
農曆七月鬼門關開,人們對鬼魂、靈異事件通常敬而遠之。但在 1859 年,英國文豪狄更斯卻積極尋找可能遇到鬼的地方。10 月,由其故居改建而成的狄更斯博物館將舉行展覽,探討狄更斯一生對超自然現象的迷戀。
Moyashi:閱讀衛斯理的方法
每當有作家過身,必定會牽起一陣閱讀的潮流,首推都是幾本代表作,但要數倪匡的代表作「衛斯理」,那是整套有 145 本的巨型小說系列,還未數與有關連的原振俠系列等,應該不少人看到數字已經打退堂鼓。
從「人頭戀+10」,倪匡看「自己」
作家倪匡逝世,日前遺體已火化,不設儀式不發訃聞。長存讀者心中的倪匡,或許是言談幽默、哈哈大笑的他,但他曾表示:「性格就如靈魂一樣虛無縹緲,解剖一個人,解剖得怎樣仔細也找不到性格出來。」「衛斯理」系列一再強調,人性複雜難以估計,甚至成為外星人的研究觀察對象。人性其中一個複雜之處,在於「自己」是甚麼。其小說集「人頭戀+10」裡,10 個以『自己』為主題的短篇,或者可以一窺倪匡對「自己」的理解。
陶傑:繁華化為塵土,他回歸了星空
在殖民地時代,倪匡提供了有香港特色的一筆巨大的精神文化遺產。倪匡高壽,含笑而逝,他活得夠長,能目睹自己一生最主要的科學預言成為現實,香港真的成為了一座文化價值觀的空城,這是大師的小幸,更是香港的大不幸。
倪匡歸駕天外,香港沒有了,唯大師其言其魂,與星空同在。
港產片功臣:編劇兼臨時演員倪匡
倪匡前日與世長辭,很多人都記起身為小說家的倪匡,特別是其名著「衛斯理」系列。但其實倪匡亦是港產片功臣,小說不但改編成電影,更撰寫過超過 300 部電影劇本,高峰期每 3 至 4 天完成一個;他還擔演過 10 多部電影的臨時演員,最為他津津樂道的,是演歡場嫖客一角,據說拍攝期間醉得不省人事,經歷一如小說般傳奇。
【陶與戲】活地亞倫與陶傑「愛.尋.迷」
活地亞倫電影一部接一部連年不斷,當中的佈局、內涵,怎樣呼應其作家的出身?陶傑當年執導「愛.尋.迷」,原來曾被勸走相似的路線?今集「陶與戲」,他就與林宇一同回味這位跨界高產導演的獨特風格。
我們都回不了去:一個歐洲人的盛世記憶
今天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自殺身亡 80 周年。他是德語世界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經歷過 19 世紀末的歐洲太平盛世,自信樂觀地憧憬過人類將來,卻接連歷經兩場世界大戰,遭遇極權迫害而流亡海外,也見證自由心靈如何屈從國家意志。其臨終遺作「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就為文明盛極而衰留下最後見證。
緬甸政變後誕生的首部文學作品
一年前緬甸軍事政變,多位緬甸作家和詩人都在網上發表創作,為抗爭留下第一身見證,其中不少人被監禁或處決,部分遺作收錄到最新詩集與散文集「摘去新芽不會阻止春天來臨」(Picking Off New Shoots Will Not Stop the Spring),為政變後的首部緬甸文學作品。
得獎「女」作家竟是三位男編劇 —— 文學惡作劇可以接受嗎?
西班牙「行星文學獎」上週五頒發,獲獎作品是該國犯罪小說家 Carmen Mola 的小說「野獸」。據報 Carmen Mola 是一位大學女教授的的筆名,然而頒獎典禮上卻有三名男子上台領獎,並表示他們是合著作家 —— Carmen Mola 本人。「自爆」身份後,包括該國政治人物、LGBT 運動人士 Beatriz Gimeno 在內,部分人批評三人男扮女發表作品的「騙子」行為。不過,文學惡作劇(literary hoax)當真不可接受嗎?
【𢲷晒頭】巧妙地偷書稿,所為何事?
近年,不少不法之徒寄送釣魚電郵至圖書業界各類型的作者、代理及編輯,為的是騙取作品原稿,但騙徒既不會將作品轉售圖利,也不會將之公開上網。偷書稿賊犯案動機不明,使得出版業大感困惑,也難以防範。
【Soul Monday】頑疾、末日、文學獎
現居於紐西蘭的小說家 Laura Jean McKay 曾受傳染病及後遺症折磨,在生病過程中,她沒有停下腳步,反而利用恍如世界末日而又怪異的經歷寫成處女作,小說內容正是圍繞疫症大流行。這本以病作靈感來源,並巧妙結合現況的著作,最終贏得澳洲獎金最豐富的文學獎。
鄭立:林振強的文章很有魔幻現實的味道?
其實裡面全都是對香港現實生活的影射與諷刺,他的世界天馬行空,但天馬行空的只是其世界觀,裡面裝的是最平實的生活與人生。這種在奇幻世界看到現實的寫法很獨特,很難在他人的作品中看到,最接近的是那個穿梭古今神鬼世界的「老夫子」。
Hallie Tam:Men Crush 系列 —— Alain De Botton
可見 Alain 厲害的地方,是他將學術知識貼地化,融入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實際地利用知識改善人生。
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家,唯獨他來自現實中的反烏托邦
「一九八四」、「我們」和「美麗新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如預言書般映照當下的高科技極權統治,近年一度重登暢銷書榜。英國著名哲學家 John Gray 最近卻在文化雜誌「新政治家」撰文分析,創作於一個世紀前的「我們」,不但是三部經典中最早成書,作家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更在蘇聯飽受批鬥和牢獄之苦,是當中唯一來自反烏托邦現實的作家。
【誰的安全】入獄的作家與知識分子,所犯何事?
倡議言論自由的美國筆會(PEN America)本週發表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至少 238 名知識分子與作家因其作品而被拘禁,遍佈 34 個國家,大部分來自中國、沙特阿拉伯及土耳其。報告強調,作家及知識分子時常通過作品,提供全新觀點,並「助壓制性社會中的公民設想另一種未來」,而他們也常在「一個國家轉向極權之時」,率先成為攻擊目標。
文化冷戰:小說如何充當反共武器?
英國小說家奧威爾名作「1984」近年洛陽紙貴,文學與政治關係再次引起熱議。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研究學者懷特出版新書,便帶領讀者重返上世紀冷戰,講述美蘇陣營如何動員作家展開連場文化攻防戰。美國中情局甚至重編奧威爾名著「動物農莊」為袖珍本,以便用汽球送入鐵幕,透過文字想像顛覆蘇共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