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

|共10篇|

Hong Kong Infosphere: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

數個月前,有英國大學的社會學系,推出一個與在英港人組織合作、為期 3 年的全額資助博士學位,其中一位博士論文導師是該組織的創辦人。事件曾在學術界朋友之間引起激烈辯論,其中一個焦點是沒有學術職位的人,為何可以做博士導師。上述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文章是想介紹一下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Collaborative Doctoral Partnerships)。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廖康宇:讀李連江「在學術界謀生存」

學者給外人的印象可能是「和社會大眾脫節,不食人間煙火」。當然,中大前教授、在街邊執祭品食的李微是個特殊的例外,終日沉迷在象牙塔內的一群。讀者如果有興趣了解學術工作的日常,「在學術界謀生存」是一本非常好的讀物。

出土新人種,學術界爭議變成打壓?

今天所有人都是智人後代,不過演化史上,部分智人曾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繁衍。今年 6 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Israel Hershkovitz,宣稱找到屬於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類演化過程中,關乎缺失環節的下顎骨和頭頂骨。研究後來遭尼安德特人資深研究學者、屬同一大學的 Yoel Rak 質疑。惟原本應理性爭辯的學術問題,近日似乎變得不理智。

「布拉格之春」後,捷克的首四年「正常化」時期

1 月 20 日後,白宮或會易主,拜登和賀錦麗展開長達四年任期,預料全球政治局勢將會面臨重大變化。回顧歷史,捷克斯洛伐克在 1968 年「布拉格之春」失敗後,開明政府倒台,全國進入「正常化」時期,過渡到極權,有學者曾在 1972 年發文,披露首四年「正常化」的狀態。

不滿學術期刊濫收費用,加州大學帶頭停訂

旗下擁有 2,500 份學術期刊的著名出版商 Elsevier,過去一直奉行雙向收費制度,早已惡名昭彰。加洲大學和 Elsevier 展開了長達數個月的議價談判,校方期望只需要單向付費,至少能減少出版或訂閱費用的其中一筆。惟最終談判破裂,加洲大學毅然放棄訂閱 Elsevier 每年價值 1,000 萬美元的學術期刊。

知識的腐敗:改編「我的奮鬥」也成論文?

這個專門撰寫惡搞論文的三人組自稱「左傾自由主義者」,他們不滿學術界充斥著「牢騷研究(grievance studies)」正在侵蝕科學;並認為美國知識界的某些領域已經腐化,但凡有人質疑那些專門研究身份、特權、壓迫的「學術」,就被貶斥為「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