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 爾汝之交

|共31篇|

尼爾: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是被打敗?

喜愛文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本篇分享的題目,出於美國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的「老人與海」。那麼朋友可能會疑惑,為何筆者會換上了一個問號?我們疑惑:究竟「被毀滅」與「被打敗」有甚麼分別呢?從結果而言,都是失敗了?可是,能夠說出「人可以被毀滅」,又好像多了豪情不屈的氣勢。說穿了:我們會否願意妥協。

尼爾:我並非要把你變成我,我要把你變成你

我是誰?「人,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源自古希臘傳說的一句箴言,相信大家總有機會曾經聽聞。有意思的是,根據傳說,此箴言本來是位於阿波羅神殿之中,是凡人難以涉足的地方。換句話說,不論是「我是誰」的根源或是答案,可能都不會是在凡間表象之中,可以輕易尋覓到的。

尼爾:跨越‧釋放‧海澄天藍

水面是一條界線,界線的水平卻是不斷變動著,如同其作品讓人難以評斷的法國導演洛比桑(Luc Besson),近年的「超能煞姬」就引來兩極評語:有視之為拼湊堆砌的動作版 New Age 式狂想亂語,亦有視之為人類意識能夠突破現有維度限制的奇想之作。當我們來回於兩極之間,可否借此跨越我們慣常的理性思維方式,從想像的角度,反身思考自我的存在,究竟是何去何從?

尼爾:在我們的心底之中

相傳,距今一個半世紀之前,Chief Seattle,一位美國印第安的老酋長,面對意欲收購他們族人居住地的政府代表,發表了一場鏗鏘有力、發人心省的演說,多年流傳仍然讓人動容,即使歲月流逝,仍然穿透時空。

尼爾:界定自我的歷程

精神分析領域之中的 Object relations theory(客體關係理論),視我們成長歷程之中不斷出現的關鍵點是:我們從「未分化」的狀態,逐漸懂得區分何謂「我」與外在世界的分別。簡單而言,就是持續建立和界定自我的歷程。

尼爾:有關係的,如果

法國作家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世代傳誦的作品 Le Petit Prince,讓多少人無法忘懷,甚至是畢生至愛的作品。筆者年少時好奇一讀,雖然沒有愛上,卻一直記得,小王子與狐狸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我不可以與你玩耍」,狐狸說。「我未被馴服。」

尼爾:當你看到影子的影子

我們內心的最深處,渴求著與他者互相連結。

當你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假若你願意頗停下來,會否聯想起甚麼呢?是怎麼樣的連結?這個連結是甚麼樣子的?或是,最直接的念頭,誰是你的「他者」?以一堆問句開始一篇文章,可能不是太吸引的安排。生命有太多的疑問,卻不一定有令自己滿足的答案。或是,即使找到了答案,卻不一定讓彼此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