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天團 Beatles 自 1970 年解散至今,超過半世紀,但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影響從未減退。前年是其最後一張專輯 Let It Be 發表的 50 周年,Disney+ 頻道也推出了由彼德積遜(Peter Jackson)主理,長達 6 小時的原創紀錄片 The Beatles: Get Back 。
紀錄片
|共47篇|
池逸知:赤膊上陣賣時裝的 Abercrombie & Fitch
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
莫坤菱:今年香港最被低估的紀錄片 ——「憂鬱之島」
我甚至大膽地認為,「憂鬱之島」的野心不局限於 2019 年發生的社會運動,它是想狠狠詰問每個經歷過 2019 年的人,一條導演在紀錄片開初已經搬出來的問題:「香港,對於你來說是甚麼?」
鴻若遠:「登樓嘆」—— 克制的主觀
「登樓嘆」透過冷靜和殘酷的影像,悄悄地演繹了一部中國式的「上流寄生族」。
廖康宇:記一齣不能說的紀錄片,一場首映禮
三小時的內容轉眼就過,觀看後更叫人久久不能釋懷。在觀看之前,筆者從來沒有想過一齣紀錄片可以有如此的感染力:原本以為過去的事已成過去,但當回憶在大銀幕前重現,情緒依然如昔日般熱血沸騰。
Moyashi:那些無法播放的電影
觀眾的到場及觀看影片的過程本身,就是運動的延續。影片其實是一種信物,用來攪拌早已沉澱的記憶。觀眾們不是來學習新知識,他們甚至知得比影片所描述的更加詳細。紀錄片的重點其實是透過其「存在」強化「曾經存在」的事物,又以實在放映的方式,提供了活動聚會的契機。
林喜兒:Tinder 詐騙王 —— 女人的弱點?
來到 21 世紀,行騙是與時並進,還是萬變不離其宗?雖則這個年代「起底」沒有難度,「Google」在這齣紀錄片中不斷出現,同時騙子也懂得利用社交媒體「自我創造」。
綠色和平:對立面是怎麼形成?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人和野豬或其他生物出現衝突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現在的生活方式,對其他生態及物種公平與否?我們又有否尊重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為了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綠色和平與香港法國電影節合作策映「氣候變化實錄」,4 齣電影門票即日起公開發售,場次及售價詳情請向綠色和平查詢。
【二戰秘史】猶太難民加入美軍,任務卻是侍奉納粹精英?
一群逃離納粹德國的猶太難民,二戰時加入美軍,一心要親手消滅納粹黨,卻因通曉德語而獲派秘密任務,專門服侍被俘虜的納粹精英,以收集情報及使他們歸化美國。Netflix 最新半動畫紀錄片「絕密戰俘營:納粹精英在美國」(Camp Confidential: America’s Secret Nazis)就揭開這段秘史,猶太老兵憶述全家被納粹黨所殺,自己卻要奉命娛樂納粹精英,箇中精神折磨近乎把人逼瘋。
方俊傑:醫官同謀 —— 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以為目光只聚焦在醫院在藥廠?電影告訴你,要真真正正一勞永逸,必須改變整個政治架構,透過選舉,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才有望撥亂反正。由一場意外,一步一步推,推到去整個國家的最高領導階層。
Moyashi:東京奧運 1964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 2020 東京奧運會否取消,如果真的取消,除了像亞視般重播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外,我們說不定可以重看 1964 年的東京奧運。當年日本政府委托了東寶製作公式紀錄電影,接手的是著名導演市川崑,「東京奧運」(東京オリンピック)在 1965 年上映。
Colette —— 毋忘,拍紀錄片的價值
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由美國導演 Anthony Giacchino 執導的 Colette 奪得。Colette 講述第二次世界期間,參與「法國抵抗運動」的 Colette Marin-Catherine,多年後以 90 歲高齡,首次到訪其兄 Jean-Pierre 當年死亡地方:德國米特堡—朵拉(Mittelbau-Dora)集中營。直面悲痛回憶,對 Colette 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朝聖」。身為觀眾,能從觀影得到甚麼?Colette 的製作人員,便向英國「衛報」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
艾未未的「加冕」—— 中國不樂見的武肺紀錄片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引述中國電影業人士意見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不割蓆」缺乏藝術性、充滿偏頗的政治立場,假如獲獎,將傷害中國觀眾感情,或會令荷里活在中國市場損失慘重。「不割蓆」能否獲獎屬後話,但中國不喜歡的紀錄片還有另有一部。據接受「瑞士資訊」訪問的艾未未透露,由他執導、探討去年武漢疫情肆虐與封城日子的紀錄片「加冕」,在國際上映遇到阻力。
林喜兒:Allen v. Farrow —— 舊事重提的意義
剛剛播畢的 HBO 紀錄片 Allen v. Farrow,是一齣關於 90 年代轟動荷里活的醜聞,活地亞倫涉嫌性侵其伴侶美亞花露(Mia Farrow)的養女 Dylan。事隔 20 多年,舊事重提,紀錄片要告訴我們甚麼?
林喜兒:Death to 2020 —— 笑著回顧 2020
每年年尾,報章電視都會有大事回顧,而在 2020 年的最後一星期,Netflix 亦推出了 Death to 2020,它是由「黑鏡」的 Charlie Brooker 與 Annabel Jones 炮製、長達 70 分鐘的 Mockumentary。
陶傑:「上流濁水」中的今日美國
串流影視平台 Netflix 自行製作的紀錄片「愛潑斯坦:上流濁水」(Jeffrey Epstein:Filthy Rich)哄動美國。不僅是因為大膽揭露這個「白手興家」、專向權貴提供未成年少女娼妓的罪惡大亨的歷史。
Gloria Chung:美國飲食文化的精髓 —— 移民
無論如何,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歐洲人常取笑美國沒深度、沒歷史,看來也是出於了解不足。我常覺得,要了解一個地方,從飲食開始最為直接了當,也最貼身處地。
伍常: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大警告
換句話說,有些公司賣服務,有些公司賣產品,但社交媒體賣的卻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在這個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時代,「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become a product」,就是那麼簡單。(等你還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用家」,實在是笑話。)
Moyashi:生活在陰謀論社會
你以為陰謀論的構圖是「謠言」對「事實」,但在極權國家的社會環境中,「理性」與「事實」並沒有立足之地。在謊言所堆砌的世界裡,人民事實上面對的權力關係是「謠言」對「謠言」。你只能相信,無法驗證,因為一切能夠驗證的權威機關都不復存在。
廖康宇:新警察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在蘇格蘭的分支機構 BBC Scotland,就曾經推出一個以偽紀錄片風格拍攝的電視節目 Scot Squad,以「小學雞」手法諷刺蘇格蘭警察,由警務處長到路邊巡警都無一倖免。這個以諷刺警察為賣點的電視節目,不但沒有被當地警務處長的譴責,而且還受到警隊內的人「報料」支持,以今天香港人的視覺來看實在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