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近所有人都忙著討論 Netflix 剛上線的韓國邪教紀錄片時,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紀錄片「MH370:消失的馬航客機」(MH370:The Plane That Disappeared)。 雖然兩者都有獵奇成分(先申報利益,本人兩個都看了),但相對地「MH370」 更讓我著迷。
紀錄片
|共63篇|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Moyashi:訪問的人與被訪問的人
在義務訪問的關係中,受訪者因甚麼理由而拒絕授權是毫不重要的,因為他本來就擁有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退出的權利。沒有授權的訪問內容就不能夠使用,製作者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是考慮因素,這是訪問方法論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
拍攝紀錄片,要如何保護受訪者?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最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票房成績也不錯,但網上有文章質疑,片中年輕受訪者沒有得到被拍攝者應有的權利,導演做法似乎與紀錄片道德有所抵觸。事實上,紀錄片敘述他人的真實故事,電影導演及監製如何保護提供故事者,成為紀錄片及其製作道德的關鍵。
曾詩敏:「破發點:大滿貫之路」—— 職業球員之路的苦與樂
坦白說,就算筆者是體育人,開了頭跟體育有關的電影或影集,也未必全都有興趣完成。不過,在新年期間,我看了 Netflix 的 2023 年新作「破發點:大滿貫之路」(Break Point),算是頗不錯的作品。
Moyashi:「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 敗者們的劇場
關於「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闘 50 年目の真実),電影日文原名開宗明義,就是 1969 年,右翼文人三島由紀夫在東大駒場 900 號課室,與東大全共鬥的辯論紀錄片。
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當然,叫你回想發生在自家身上的這類難題,有時不想提起,未敢忘記。但近日 Netflix 新推出的迷你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就正好是個完美演繹,也許可透過這個象徵性故事,回想一下自己曾經面對過的處境。
林喜兒:The Elon Musk Show —— 說好首富的故事?
Elon Musk 新聞多多,除了因為他是全球首富,還有他的言論,近日更正式入主 Twitter,Elon Musk 的影響力不容置疑,近年也有不少關於他的紀錄片,像 Return to Space 和 Elon Musk: The Real Life Iron Man。近日在 BBC 播出的 The Elon Musk Show,相信是一齣最詳盡的紀錄片。
林喜兒:紀錄片 Trouble at Topshop —— TopShop 的成與敗
後疫情的世界,很多東西消失了。看得見的是街上消失了的名店和連鎖店,看不見的卻是文化的轉變。倫敦 TopShop 旗艦店數十年來是全球時尚人士朝聖之地,最後也在 COVID 期間落幕。Trouble at Topshop 細數 COVID 前 TopShop 的興與衰。
林喜兒:The Great —— 女王玩轉歷史
2019 年有 HBO 和 Sky Atlantic 合作的 4 集迷你劇 Catherine the Great,由經常演女王的 Helen Mirren 主演,不過此劇成績一般。然後是 2020 年 Hulu 出品的 The Great,以喜劇形式去說這個俄羅斯帝國在位最長君主的故事。去年尾推出第 2 季,在艾美獎和金球獎獲得提名,近日也在英國 Channel 4 播映中。
莫坤菱:「給十九歲的我」—— 紀錄片和成長,皆是時間釀的酒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張婉婷導演執導的「給十九歲的我」首映,入場前,怕紀錄片會很悶,也怕陳腔濫調的勵志,誰知兩者皆空,比想像中好看。紀錄片以英華女學校校舍搬遷和重建為主軸,記錄一班「千禧寶寶」10 年的成長軌跡。136 分鐘宛如揭開寫滿少女心事的筆記本,有天真瀾漫,也有大言不慚,有努力,但有未如願,甚至有未能直接觸碰的社會變遷……
鴻若遠:「終極網絡渣男」—— 現實生活中的金庸武俠劇
Netflix「終極網絡渣男」(The Most Hated Man on the Internet)這個只有 3 集的迷你紀錄片系列,詳述了這個在互聯網上,恍如「蝙蝠俠」中的瘋狂反派小丑一樣的 Hunter Moore 是如何崛起,怎樣獲得大量支持者,到後來伏法的經過。
林喜兒:Candy: A Death In Texas —— 兩個女人恩怨
True crime series 真的是要多少就有多少,紀錄片與劇情片,每個月都有新作。近日,這一齣更鬧了雙胞胎,搶閘出場的是 Hulu 出品,在 Disney+ 播放的 Candy: A Death In Texas。
百年後,再看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
紀錄片似乎與「真實」、「紀實」密切相關,但何謂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分。例如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拍攝手法,不干涉事情發生,視攝影機為沉默的記錄者;但這又能否保證拍攝對象在鏡頭前不會修飾自己?又例如拍攝者與對象建立緊密關係,從而獲得機會深入探討議題的機會;但拍攝對象有了被攝影的自覺,又會否影響所謂的真實?如何看待今年面世剛好一個世紀、講述北極圈原住民因紐特人(Inuk)生活的無聲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也是一個難題。
鴻若遠:「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 解構完美風暴形成原因
1969 年提倡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是音樂史上,甚至是美國史上的一個重要活動。當年的倡議者一直希望重辦,1994 年嘗試過,卻不太成功,1999 年找來娛樂公司老闆投資,在紐約附近的羅馬市,一個舊軍事基地進行,結果 3 日的音樂會,最後演變成大型騷亂,以災難結束。
鴻若遠:「消失的劫機者」—— 對未知的執迷
如果你是那種非要得到答案的人,在看畢這套紀錄片後,恐怕只會讓你更心癢癢。因為到最後,它並沒有增加到對某一個嫌疑犯的肯定,反而增加了各種可能性的聯想,讓你糾纏上一段長時間。但這個不正是我們喜歡懸案的原因嗎?
紀浩基:The Beatles: Get Back —— 對同一影像的不同見解
傳奇天團 Beatles 自 1970 年解散至今,超過半世紀,但對全球流行文化的影響從未減退。前年是其最後一張專輯 Let It Be 發表的 50 周年,Disney+ 頻道也推出了由彼德積遜(Peter Jackson)主理,長達 6 小時的原創紀錄片 The Beatles: Get Back 。
池逸知:赤膊上陣賣時裝的 Abercrombie & Fitch
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
莫坤菱:今年香港最被低估的紀錄片 ——「憂鬱之島」
我甚至大膽地認為,「憂鬱之島」的野心不局限於 2019 年發生的社會運動,它是想狠狠詰問每個經歷過 2019 年的人,一條導演在紀錄片開初已經搬出來的問題:「香港,對於你來說是甚麼?」
鴻若遠:「登樓嘆」—— 克制的主觀
「登樓嘆」透過冷靜和殘酷的影像,悄悄地演繹了一部中國式的「上流寄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