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共70篇|

Hong Kong Infosphere:紀錄片作為研究方法

在眾多影片類型當中,紀錄片一向是比較冷門的選擇,但過去十幾年裡,世界各地觀眾對於這創作類型的興趣持續提高,就連 Netflix、Hulu、Disney+ 等大型串流媒體平台也逐漸增加紀錄片選擇。近年紀錄片亦慢慢打進學術界,成為可承認的研究方法之一。愈來愈多學者開始將紀錄片製作應用於他們的研究,以生產和傳播知識(Fitzgerald & Lowe, 2020)。

【愛在左右】從保育皇都到紀錄片「尚未完場」 香港曾經容得下的多元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和前港台編導徐岱靈執導紀錄片「尚未完場」,從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切入,記錄了 50 年代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一段往事。兩人從 2015 年開始參與保育皇都戲院,整理大量歷史資料,一步一步尋找相關線索 connecting the dots,說一個幾乎淹沒於時代的傳奇故事。大家或許好奇,為何他們會如此熱情地為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物,製作一齣紀錄片?

林喜兒:The Mysterious Mr Lagerfeld —— 老佛爺的墨鏡背後

小白貓 Choupette 是「老佛爺」Karl Lagerfeld 最寵愛的小公主,老佛爺生更前說過要把遺產留給她。同期在 Met(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舉行的回顧展,從時裝回看老佛爺一生的成就,BBC 紀錄片 The Mysterious Mr Lagerfeld 透過訪問他身邊最貼身的人,窺探他的人生,Choupette 當然也是主角之一。

鴻若遠:MH370 消失的馬航客機 —— 你和深層政府之間的距離

當最近所有人都忙著討論 Netflix 剛上線的韓國邪教紀錄片時,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紀錄片「MH370:消失的馬航客機」(MH370:The Plane That Disappeared)。 雖然兩者都有獵奇成分(先申報利益,本人兩個都看了),但相對地「MH370」 更讓我著迷。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拍攝紀錄片,要如何保護受訪者?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最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票房成績也不錯,但網上有文章質疑,片中年輕受訪者沒有得到被拍攝者應有的權利,導演做法似乎與紀錄片道德有所抵觸。事實上,紀錄片敘述他人的真實故事,電影導演及監製如何保護提供故事者,成為紀錄片及其製作道德的關鍵。

紀浩基:「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 應該袋住先?還是寧為玉碎?

當然,叫你回想發生在自家身上的這類難題,有時不想提起,未敢忘記。但近日 Netflix 新推出的迷你紀錄片「百事可樂,說好的戰鬥機呢?」(Pepsi, Where’s My Jet?),就正好是個完美演繹,也許可透過這個象徵性故事,回想一下自己曾經面對過的處境。

林喜兒:The Great —— 女王玩轉歷史

2019 年有 HBO 和 Sky Atlantic 合作的 4 集迷你劇 Catherine the Great,由經常演女王的 Helen Mirren 主演,不過此劇成績一般。然後是 2020 年 Hulu 出品的 The Great,以喜劇形式去說這個俄羅斯帝國在位最長君主的故事。去年尾推出第 2 季,在艾美獎和金球獎獲得提名,近日也在英國 Channel 4 播映中。

莫坤菱:「給十九歲的我」—— 紀錄片和成長,皆是時間釀的酒

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張婉婷導演執導的「給十九歲的我」首映,入場前,怕紀錄片會很悶,也怕陳腔濫調的勵志,誰知兩者皆空,比想像中好看。紀錄片以英華女學校校舍搬遷和重建為主軸,記錄一班「千禧寶寶」10 年的成長軌跡。136 分鐘宛如揭開寫滿少女心事的筆記本,有天真瀾漫,也有大言不慚,有努力,但有未如願,甚至有未能直接觸碰的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