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然後,或許就可以

A+A-

你是否信任你此刻的生活?

想像生活如同一場旅程:從哪裡出發?正朝著甚麼目的地前進?停下來,環顧四周,你已經有答案了?或是很多事情都是模糊不確定的?

不論你的答案是甚麼,相信最明確的是:旅程仍然繼續。

有時候,我們會否感覺到有些無可奈何?究竟是誰決定了我們要走這一段旅程?又是誰決定了我們與甚麼人相遇?看到甚麼風景呢?當我們感覺被困住了,開始不相信自己,甚至自責:我選擇錯誤了。但時間是不可逆轉的,過去的選擇好像永遠被定格了,恨錯難返,難以脫困。

那我們可以怎麼辦?換另一段旅程嗎?

坦白說,在這裡寫上任何的建議,都只是不負責任的空話,因為,寫著這些文字的人,看不到你的 context。

為何突然會用上一個英文字呢?因為此字的概念,不容易找到一個精準的翻譯。就如同當我們被困住時,換一個角度去看,就會見到不一樣的景象,鬆動了被困住的感覺,就會看到新的選擇。

要理解何謂 context,可以從它的源頭拉丁文 contexere 開始:con 的意思是 together,即「一起」之意;texere 意指 weave,解作「編織」。當個人的成長背景、人際關係、生活環境、過去與現在的經歷⋯⋯種種編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人的 context。

換言之,context 是個立體的概念,是難以被約化的。就像我們讀一本小說,如果沒有讀過上下文,只抽取其中某一個段落,整體脈絡消失了,自然難以理解故事人物種種行為和感受的來由,故事也變得不知所云,更難以評論小說整體的好壞。

我們身為自己故事中的主角,亦是同理,當我們看不清自己的 context,我們又能看到甚麼呢?只看著某一個片段,人生就顯得破碎不完整了。自然,我們的種種遭遇、一言一行、所思所感,無法逐一詳細記憶,所謂的看到 context,延續視人生為小說的比喻,就只能夠摘取重點情節,再編織出彼此之間的脈絡而已。

這卻正是重點所在:我們選擇了那些素材,又為素材之間拉上了怎樣的聯繫?現在呈現出來的,是甚麼模樣的故事?

不容易回答?或許,轉換視點,嘗試回頭看看此刻的生活,就會看到一路走來,我們不自覺地選擇了甚麼。

然後,或許就可以編織出有點不一樣的畫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