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南鄰的格魯吉亞,被指訂立俄版「外國代理人法案」,最後在人民激烈抗議下拉倒。這類法案針對傳媒與 NGO 的外國資金來源,絕非俄羅斯獨有,過去 10 年在全球愈來愈常見。美國塔夫茨大學俄羅斯與歐亞計劃訪問學者 Maxim Krupskiy 就分析,定義模糊的外國代理人法,如何方便政府打壓異己,扼殺發展蓬勃的公民社會。
自由
|共107篇|
唐明:馬勒當拿統治球場的時候
馬勒當拿的生活富於爭議,但在球場上毫無爭議,他是公認的鬥士、元帥、國王,甚麼過失也不能掩蓋或者抹殺他的偉大。
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伊朗式專制背後:領導人子女在西方享受自由
伊朗女子涉嫌違反頭巾規定,被道德警察拘留致死,引發全國抗爭浪潮。政府推崇伊斯蘭保守價值,反對西式文化開放,但超過 4,000 名伊朗高官家人卻被揭發居住歐美、享受西方自由,副總統兒子本月初亦被指移民加拿大,同時引發抗爭者與原教旨主義者不滿。
塔利班掌權一年後,阿富汗婦女的遭遇
一年前,塔利班趁美、英兩國撤軍期間席捲阿富汗,當地婦女在塔利班統治下被迫再次蒙上面紗,還遭剝奪求學、工作甚至是外出等自由與權利。當地女性記者合作社 Rukhshana Media 便走訪阿富汗各地婦女,揭露她們在性別隔離與死亡威脅下的生活。
唐明: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為甚麼不能進?
如果你的家,有莫名其妙的人可以強迫你交出鑰匙,把你隨時趕走,對著你的家當噴灑藥水,內衣褲隨便亂翻,物品任取任搬,這不叫家,中國的網民說:「這叫牲口棚。」
唐明:政府有幾偉大,問題就有幾大
如果凡事都要求政府解決,等於是賦予政府愈來愈多的權力,去限制和損害 Liberty,政府通過法律、政策、思想灌輸,暴力機器,使得國民必須如此思考、如此表達、如此行為,如此對待其他人,過某種生活方式;發展到極端的時候,連每一個人穿甚麼衣服,每日吃幾碗飯的 freedom,也能夠管得嚴絲合縫,一點空間也不剩。
我們都回不了去:一個歐洲人的盛世記憶
今天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自殺身亡 80 周年。他是德語世界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經歷過 19 世紀末的歐洲太平盛世,自信樂觀地憧憬過人類將來,卻接連歷經兩場世界大戰,遭遇極權迫害而流亡海外,也見證自由心靈如何屈從國家意志。其臨終遺作「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就為文明盛極而衰留下最後見證。
Moyashi:沒有目的的遊戲
嚴格而言,Minecraft 並非沒有目的的遊戲,而是不同遊戲類型的目的性都包括到機制中,過多的可能性使人無法完整地說明其「目的」。普遍遊戲的遊戲性在於劇本和感官的刺激,能夠直觀地說明目的,但 Minecraft 的遊戲性在於機制的本身,必須親身試玩才可以體會。
紀浩基:「骨扒好嗒」—— 在下斜坡前緬懷創作之瘋狂
聽著都覺得瘋狂的劇情,但在自由社會中,不管如何惡搞,也不會收到貓王或甘迺迪家族後人之投訴,或申請司法覆核阻止電影上映。言論自由是你本身感覺不到它存在,直到一天被收緊了,才發現原來已經失去。
唐明:「愛好自由的代價」
他舉開車為例,全球每年的車禍不知凡幾,但是只要把車速限制在 5 英里,幾乎能解決 99% 車禍傷亡問題,可是真的會有人以「絕對安全,萬無一失」為理由,採納這個建議嗎?他認為,同樣邏輯也適用於防疫,某程度的感染率以及死亡率是可以接受的,「清零」則是不現實的。
Moyashi:美丽新世界 —— 快乐无罪,极权有理
(編按:文章語言為作者要求)当年笔者在付钱时,顺便买了硬皮精装版的「美丽新世界」和「我们」。简体字的反乌托邦作品莫名地增加了说服力,仿佛书本出版自身就成了一件行为艺术品。至于剩下的「1984」,旁边有个牌子说下个月才出版,不过没有所谓,反正那种极权都差不多过期了。
紐西蘭「反起底法」的平衡世界
據「華爾街日報」在 7 月 5 日報道,由 Google、Facebook、Twitter 等科技巨企組成的「亞洲互聯網聯盟」(AIC),於 6 月去信香港政府,警告當局若繼續「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修訂(民間又稱「反起底法」),該聯盟憂慮或會停止在香港提供服務,以免令員工墮入法網。誠言,有些西方民主國家都設有類似的「反起底法案」,關鍵是如何在資訊權與個人私隱間取得平衡。
傳媒末日:報道衝突等於煽動分裂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後,先後有傳媒集團被查封,接連有記者被警方逮捕入獄,報道陣亡反對派武裝分子的殮葬新聞,同樣遭受警方立案調查;印度內政部甚至通過法令,禁止採訪軍方與武裝分子衝突的消息,聲稱報道等同鼓吹分裂國家。
鄭立:深山太保 —— 得到社會上認同,還是得到自己喜歡好?
「深山太保」之所以有趣,在於角色們都重視「活得像自己」這件事,他們很清楚地表達,為了自己的好惡,可以完全不顧社會的眼光去做事。
Moyashi:後蘋果社會的日常生活
本文下筆之際,「立場新聞」剛發出了公告,大家不難猜到其背後的壓力。下一個滅門的可能就是「立場」,也有可能是大家正在看的「*CUP」。
走進新時代:群眾獨裁的日常
在「國家體制」下,市民大眾怎能過好日常生活?已故德國歷史學家 Alf Lüdtke,在 2016 年編輯了遺作 Everyday Life in Mass Dictatorship,講述在「群眾獨裁」(Mass Dictatorship)下,人民生活的日常。
Moyashi:森魔 —— 圍牆內外的自由
牆是拆不完的,因為你的內壁其實是其他人的外壁。你以為是拆自己的牆,原來同時在拆其他人的牆。於是「自己走出去」的發展,在外面的人看起來,就變成「他們走進來」。所以故事才需要「愛」來作緩衝,解決「不殺掉牆外的人,就無法走出牆外」的問題。
全球普查:國家滿足你渴求的言論自由嗎?
西方傾向以為言論自由乃普世渴望,但丹麥智庫組織 Justitia 全球普查卻發現,有個別專制國家人民直認不想要更多言論自由,有些國家充分保障的言論自由,原來又遠多於人民所渴求。
未竟的民主路:厄立特里亞獨立30年
今年 5 月,厄立特里亞迎來了獨立 30 周年。厄立特里亞被喻為「非洲北韓」,是世界最封閉的國家,政府血腥鎮壓異見聲音,人民連電話卡和護照也難以取得。有當年的革命義士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白,回首當初的革命熱情,也講述厄立特里亞未竟的民主路。